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19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三篇 第九章第二节德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源地和发展中心

已有 336 次阅读2019-3-15 14:20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这一节很重要,内容有些多(p149-p158),请静心读下去。不得不无耐的承认现实,不但我等地理教师没有读过甚至了解过近代地理奠基者洪堡和李特尔的书和思想(由于李特尔持“目的论”(上帝创造完美的自然秩序和结构),在冷战时期的苏联、东欧和我国一度把李特尔和他的人文地理学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被批判。),恐怕许多所谓的中国地理学家也没有想去读过,我由此对于目前地理学的衰落(不要再说2016北京国际地理大会和什么亚洲地理联合会,或者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等等)和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在大陆受冷落,感到释然。对于近代地理德国第一代大师李希霍芬(https://baike.so.com/doc/6092809-6305917.html  2016年《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令参见http://jjckb.xinhuanet.com/2016-11/28/c_135863348.htm)和拉采尔(或许知道也是因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吧)也缺乏了解。而我们所熟知的魏格纳的地位至少要在德国前五之外。

第九章 近代地理学思想
第一节 近代地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与危机-压力
第二节 德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源地和发展中心
第三节 法国近代地理学
第四节 英国近代地理学
第五节 俄苏近代地理学
第六节 美国近代地理学
第七节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已在论坛贴出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67973-1-1.html
本章小结

P149第二节德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源地和发展中心

早在古代地理后期的近代地理学过渡阶段,德国地理学就因瓦伦、康德等大学者的推进而展现出强势态势。至19世纪上半期,经过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的开创性工作,近代地理学得以建立。

一、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与李特尔

洪堡(AVon Humbold1769-1859)被公认为世界科学史上的最著名人物之一,富有创造性和求实精神,是一个对许多领域都有丰硕贡献的学者,其丰富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宇宙》这部著作中,诗人歌德把洪堡的著作看成一座完整的学府。洪堡一生做了大量的野外工作,考察过西欧、南欧、美洲和西伯利亚。洪堡的地理思想和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洪堡一再强调野外实地考察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在事前要有充分准备,学会使用各种科学仪器,在考察中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整理。他采取的野外调查研究步骤——“观察、收集、核对、验证、推论”至今仍然被认为非常正确。可以说洪堡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均基于他大量的实地考察;通过对植物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差异的观察,总结出植物地带性分布规律;首次发现了秘鲁寒流,注意到了海陆分布所造成的等温线与纬度的差异,创立了大陆性的概念,绘制了洋流图,制成了世界第一幅平均等温线图;观察和记述了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现象;指出花岗岩、片麻岩和其他一些结晶岩是火成岩,纠正了当时流行的错误成岩理论;认识了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磁爆”一词就是他创造的。

2)洪堡赞同德国哲学所阐明的观点: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各部分是互相依存的。这就是洪堡一再强调的“整体性”思想,也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使洪堡成为科学的理论巨人。对洪堡来说,考虑事物和现象的相互制约及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与对各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精确测量和衡量以及有比较地搜集和选择各种材料并对它们进行鉴定性的整理、评价和分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洪堡在研究地理学时始终注意到自然的统一性和紧密联系,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而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注重探讨相互关联的不同事象的差异性,而这些事象共存于地球的空间地域中;研究特定的自然要素如植物、动物、地形、土壤、气候时,首先应注意到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洪堡探索一个地点上见到的现象时,总是把一种自然现象与出现在同一地点的另一种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洪堡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依存”。在野外,洪堡收集大量数据,以便发现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的空间关系。与早期学者按大洲列举植物名录不同,洪堡研究不同气候带和环境下的植物分布,以“能确定整个地球表面植被的区域特点的规律”,“解释不同纬度、高度地区的不同形态组合的那些规律”。洪堡使用地图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将资料展现在地图上用作分析、判断、推求结论,洪堡是第一个使用地形剖面图首创等温线的人。洪堡的《宇宙》一书多处强调整体性观念:

我们的动机永远是企图揭开外部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以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在内部力量的作用下运动和发展的。”“对自然界的描述不能与它的历史脱离,没有过去,地质学者就不能认识今天现实的存在可以作为它的范围内,内部存在的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自然界有理智的洞察,就是自然界是由多种形式和成分综合的概念,它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活的总和。理智地研究自然的主要目的在从多样性中认识它的统一性”“毫无疑问地普通自然地理最必需的材料就是对地区的专门描述。但是尽管尽最大努力的汇集不同地区的描述,也很难代表作为整个自然界的图景。像仅仅计算地球上不同的植物区系就很难代表植物地理。”“生物门类的分布在适合地区的宽度、高度和气候,动物地理、植物地理,与描述动物学和植物学学不同,就像地质学对土地的认识和矿物学也有差异一样,因此,宇宙物理不应该与所谓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相混同……在关于宇宙的学说中,部分只能作为整体的关系中,作为世界现象的一部分去研究”

3洪堡的《宇宙》一书表示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关注。洪堡在卷一的末尾写道:如果我不是敢于探索一些最显著的人类现象,我所要努力描绘的一般自然图景将是不完整的,这些人类现象是对照着物理的等级来考虑的,即对照着同时代各人类的地理分布,对照着自然力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倒转来对自然力所施加的相互的、虽然是较弱的活动来考虑的。人类在生活上到处和土地发生最根本的联系,虽然比起动植物来,他依赖于土壤的程度、依赖于他周围的大气气象变化的程度较小-----他能借力于精神活动和智慧教养的提高来轻易地摆脱自然力的控制,还具有使他自身适应于在各种气候下生活的惊人能力。

洪堡不管研究什么现象,如地形、温度、植被等,他都不是像地质学家、气象学家或植物学家那样仅仅孤立地逐个研究它们,他的哲学观点使他走得更远。它立即引导他去观察别的现象。他探索原因和遥远的结果,其中甚至包括政治和历史的事实。没有人曾经比他更精确地说明:人是如何依赖土壤、气候、植被,植被是如何受自然现象制约,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依存的(马东,1909)

4洪堡不仅在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植物学地理、海洋学、制图学、地质学有很大贡献,而且在人文地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在《新西班牙的政治论文集》这部区域经济地理著作中,他论述了一个国家的资源与物产和其人口、政治的关系,“要增进一国的普遍繁荣,唯一合理的方法是更为有效地利用天然资源”。在《宇宙学》这部大著中,洪堡认为,一切民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渊源,没有一个民族应该比其他民族卑劣些,所有民族,不管是个人或集团都同等地向往自由。这成为洪堡在自然描述中热情洋溢的思想顶点:

在我们主张人类同一的同时,我们也反对认为人种有高低之分的各种令人厌恶的假说。世界上有比较能适应环境的民族,有教育程度较高的民族,也有通过精神文化而得到提高的民族,但却没有任何比较高贵的民族。所有民族一律是生来自由的;这种自由,作为一种权利,在此按原始的状态下应该赋予个人,而在国家生活中,应鼓励在享受政治设施的条件下赋予集体。如果我们想表达一种显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作用日益扩大的思想,如果任何一种思想证明了多次被反驳、但更多次被误解的全体人类日趋完善的观念,那么,这些就是人道主义思想,即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相互敌视的偏见和片面观点的界线,并将整个人类不分宗教、民族和肤色的作为一个亲密团结的大家族和一个为了达到同一目标——内部力量的自由发展——而组成的整体。这是社会交往的最后和最高目的,也是人类天使赋予他们的一种无限制扩大共存的趋向。

李特尔(Carl Ritter1799-1859),被誉为“现代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之父”,撰写了《欧洲地理》和《地学通论》(1822~1859)等地理著作,并创办了柏林地理学会,是世界上第一位地理学讲授教授、地理学教育家。李特尔的地理思想和贡献主要表现为:

1确立地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地理学的概念和体系。如果说洪堡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那么李特尔在确立地理学的科学地位方面就更前进了一步。李特尔在他的巨著《地学通论》中这样写道:不久的将来,地理科学的体系将提高到更高的科学阶段,将和生理学、文法学、哲学并肩齐比。”他指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宇宙也不是地球的全部,而是地球表面,用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在地上所看到的领域”。李特尔强调揭示区域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的任务。

2)李特尔遵循并发展了古希腊埃拉托色尼等把地球作为人类家园来研究的思想,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他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借助人类的发展史去解释不同地区内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放在注意力的焦点上,认为人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顶点。从人与自然两方面研究区域变化,在和自然的其他领域平等的地位上来研究人的区域变化,联系人的变化来评价自然所提供的空间复合体。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理学沿用了这个传统,包括地理学作为具体领域的制度化时期。

3)李特尔对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持有机整体性观念。他的科学地理学以多样性、变化性中人地的统一为基础。以地表的“整体性”建立人与自然“整合性”的观念,去了解使区域结合为一体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受当时的实证哲学和科学思潮的影响,李特尔仍然坚持地理学应该是实验科学,学生应从观察开始,再去比较事象异同,最后则是建立法则。

4)李特尔认识到地理学在学科领域中的特殊地位,提出了地理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原则,地理学必须利用所有关系的地学和人文科学成果,吸收有关资料来达到自己的独特目标,“要利用所有的科学来说明它自己的个性,而又不显示他们的特点,。必须使它们都给出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同时又必须保持它自己鲜明的单一性”。

5李特尔发展的区域-空间概念和区域研究方法,对今天的地理家仍非常重要。李特尔把区域按其空间尺度分成大陆、地方、地区等不同等级单元。他强调理解在地区上结合在一起的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把地理单元作为空间概念研究是李特尔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李氏认为,地理学是研究“空间分布的各种构架原理”的科学,即从空间组织、空间关系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李特尔以前的地理学家主要关注于在哪里、什么样的、有什么等地理描述性问题。李特尔认为地理学要研究地方的条件,包括一个地方在地域、形态、物质等特点方面的属性,其中第一个属性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区划,第二个属性包括水、海、大气的分布和运动,它们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第三个属性是物质条件,是自然历史的地理外貌,它包括矿藏、植物、动物的分布。李特尔强调的是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问题。李氏可说是第一位详细叙述地理学方法的学者,他的方法和培根的科学模式类似,是一种归纳法,它的流程是“直觉的经验一杂乱的事实一定义、分类、度量一归纳、概括化一建立法则和理论一解释”。他认为科学工作者首先由感官知觉的领域开始,在观念上、语言上建构出一些粗浅的概念和叙述,这就是“事实”,然后,将这些事实给予定义并组织资料,再将这些事实加以评估、安排。

6)李特尔的比较地理学、形态地理学的方法对近代地理学影响深远。所谓比较地理学,指按区域系统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通过演绎、归纳、纵横对比,揭示出区域的独特个性和一般的规律性。李特尔指出:“事实的收集,不是结果本身。数据信息的系统化,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比较,将会导致对地域单元的不同认识。上帝给予目的和意义的策划,只有通过客观地考虑世界上所有可能的事实和联系,才能得到发现。”按哈辛格(HHassinger)的话说,李特尔是区域地理比较方法论的创建者,也是任一地学知识衰落集中体现的征服者。李特尔的《地学通论》,德文的全名是《地学通论,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或者普通比较地理学一—自然和历史学研究的坚实基础或者工具》,这个题目几乎概括了李特尔的全部地理思想,其中的“普通”是法则的、规律的、系统的意思。比较地理学在李特尔看来,就是形态学、类型学的思想,通过对区域地理单位的分类、比较来分析其成因和变化规律,而这种分类、比较是从形态上进行的,就像生物学中的门、纲、目、科、属、种一样。这种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方法论,至今仍不失它的意义。

地理学这一名词的意思是对地球的描述。不幸,它已经出了毛病,

而且使人们误解了。对我们来说,它所指的仅仅是真正地理科学的那些

要素。这门科学的目的完全在于抓住一种最完全、最广泛的对地球的观念。

总结我们全部的对地球的知识,并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美丽的统一体

……地理学是科学的一个部门,它把地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研究它

所有的特征、现象和关系,并说明这个统一的整体与人及人的创造者的

联系(C。Ritter,1850

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洪堡和李特尔两人都强调自然的整体性,他们都相信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阐明整体性一—多样性中的统一性。两位大师学术素养和治学方法各有不同:洪堡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地质学功底而偏重自然地理的研究,着重于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一再强调野外考察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李特尔则具有扎实的历史、经济学和文学基础,侧重于人文地理研究,强调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顶点和核心以及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同时李氏也深受当时的实证主义影响,坚持地理学应该是实验性的科学,同样认为观察是地理工作的基础。但李特尔的工作绝大部分基于别人的观察结果,采用归结法和演绎法,力图建立人地关系的一般体系、原理和定律,李特尔也认识到系统的专题研究及其系统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洪堡的通论(普通)研究方法使他的区域研究成为可能。正是两位学者各有千秋的素养及其由此形成的互补,才奠定了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但由于李特尔持“目的论”(上帝创造完美的自然秩序和结构),在冷战时期的苏联、东欧和我国一度把李特尔和他的人文地理学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被批判。

二、德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罗伯特·迪金森(1980)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一书中认为,德国地理学在李特尔晚期及其身后二十年的时期,一直处于李特尔影响下,并把李希霜芬拉采尔列入德国第一代大师之列。

李希霍芬Von Richthoen1833-1915)是一位游踪广远、学识渊博、思维敏锐的学者。他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功底,曾在中国做过较系统详尽的地质地理考察,著有《中国》1877~~1912)一书。李希霍芬是德国继李特尔之后的知名地理学教育家,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学者。他致力于发展一门体系明确的地理学,其思想对近代地理学有深刻影响:①第一次提出了华北煤田的分布报告和图件,首先确认黄土是“风成”的学者,认为胶东湾是亚洲最好的港口、战略位置重要。②李氏把地理学研究的领域界定为“地球表层”,“具有相当厚度,是一个层或带,包括大气的下层和地壳的表层,这就是陆、水、气三界的境界面”,③李氏认为,“地理学最显著的目的是致力于发掘地球表层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地理学的最高目标是去发掘人与地球、人与生物特性、人与自然特性间的关系”。④李希霉芬深信实地考察是最好的方法,主张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且,不同特征、不同尺度地区应采用不同方法。⑤李氏曾仔细思索过困扰地理学的两个问题:一是地理学是否只是描述各区域特征?李氏认为:“特殊地理学不应该只是描述,如果能进一步利用普通地理的原理、定律去讨论其因果关系,则特殊地理就可以成为每一地区的区域科学。”第二个问题与瓦伦提出的普通(通论)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特殊地理学)有关,李希霍芬认为,前者重点在于建立理论或通则,后者在于寻求个性,两种研究方法途径是相辅相成的。⑥李氏在大学中讲授“居住和交通地理”,对人文地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普通地理学一样,存在外貌或外形、相互关系、因果关系或动力(发生学)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小区域人文地理研究的内容广泛,资料繁多,涉及人口分布、种族、语言、边界、聚落、产业、宗教、贸易中心、交通道路、历史等到方面,因此,综合是关键。

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1844-1904)是一位学识丰富而极具创造性的学者,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论学派和政治地理学的先驱,因而也是对其评价争论最多的人。迪金森认为拉采尔“是所有对人文地理学有贡献的人中最伟大的一位”。著有《人文地理学》(1882)、《政治地理学》(1897)、《德国:乡土地理学》(1898。其思想不仅对地理学,而且对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也有深刻影响:①拉采尔原本是一位动物学家,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有机论思想的影响,用研究生物的观点来研究地理学,往往从影响人类分布的共变因子出发来研究地理学。他致力于对复杂地理事象的综合,整理出条理,进而创建原则、理论,②分布与范围的观念是拉采尔重要的地理原则。将范围观念以及研究生物、地质、比较解剖学基本观念应用于人文地理现象分布的研究上,并用地图表示出来,强调地区、位置、地点、界线、移动演化观念,③重视自然因素对人类的作用,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分成助长影响和牵制影响两方面,并将其影响力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种族、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一类是对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拉采尔认识到,由于有人类因素,环境的控制是有限的。拉采尔的环境论为实证主义和自然现象系统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在他之前,人文地理大体上将自己限制在区域研究中。④拉采尔基于斯宾塞的实验主义社会学,发展了人文地理学构架,拉采尔的地理概念包括三种方法:测定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测定地表同一区域内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对人为景观或文化景观进行研究的分类。他认为商业和道路是国家的动力与内聚力,都市的腹地是自然腹地、政治腹地、市场腹地、产品腹地、运输腹地五种不同区域的结合⑤用人文地理学去解释政治现象。拉氏认为国家是地球上的特殊空间组合。用空间理论去解释一个国家的兴衰,创立“国家有机体”论,认为一个国家必须占有一定的地域(人类能发展的地理因素),国家总是倾向于按照其利益和能力的大小来扩张或收缩其政治领域。而由于位置的差异及“历史的运动”不同,国家的盛衰、强弱也不同。⑥把“生存空间”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提出来。生存空间概念涉及的是作为一种地理空间组织的人类社会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成为现代地理学的关注重点⑦由空间理论创出“流通理论”,认为人或物的流动是环境调剂产生的现象,是“空间的克服”,③提出了文化通过迁移和模仿来扩散的观点。特别注意民族、文化迁移及其种类、原因。认为每一次迁移都有开始的区域、原因、路线和目的地。指出有三组“地理因素”——位置、空间、界限在支配着人类及其发展。拉采尔是第一个企图系统地说明人文景观的人,力主对农田、农庄、村落、市镇及道路进行分类,以了解其分布、相互联系和历史起源。他阐明了文化区域”的概念,后来他的学生弗罗贝乌斯进一步发展了“文化区域”的理论。

三.地理学思想史、自然地理学和景观学的发展

继李希霍芬、拉采尔之后,两位大师的学生或追随者赫特纳、彭克、施吕特尔成为德国地理学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赫特纳Alfied Hettner1859-1941)是近代地理学区域派的倡导者,以关注并系统阐述地理学方法论而著称。其著述众多,主要有《区域地理学基础》(1924)、《俄国》(1905)、《英国的世界霸权与战争》(1915)、《大陆的地表形态》(1912)、《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927)《文化在地球上的传播》(1928)。赫特纳逝世后,由他的学生和助手整理出版的有《人的地理学》(1947)、《运输地理学》(1952)、《经济地理学》(1952)。其中,以《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影响最为深远,成为地理学思想史和方法论研究的经典著作。赫氏被认为是通过正规地理学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地理学家,具有地理学、地质学、气候学和哲学的良好基础,曾在李希霍芬的指导下工作,深受李氏影响。赫氏对德国地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他指导的30位博土中,有11位成为职业地理学家19世纪中叶以后,从地理学中逐渐衍生出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土壤学等,从而大大削弱了系统地理学。地理学界对系统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两者哪个是主要的,意见并不一致。区域观念是赫特纳地理思想的精髓,赫氏认为:地理学的历史表明其科学任务在于了解区域,地理学的对象是人类和自然的区域性,区域是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地志学、分布学为地理学的皇冠;地理学的重要方法是区域比较方法;地理学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两者的结合或汇合,两者结合的载体是区域,区域特性研究应采取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并重的方式。在李希霍芬和赫特纳的影响下,形成所谓的“区域地理学模式”—一种区域地理研究标准化的处理方法:按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人口分布、经济型式、交通运输和政治分区进行研究。这一模式使得区域研究走向条理化,但这一模式的内部缺陷又成为日后区域地理受到批评和衰落的原因。

彭克Albrech Penck1858-1945)是著名的冰川学家、地貌学家,李希霍芬的继承者,是近代地理学史上对系统自然地理研究最出色的学者。著有《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地表形态学》,创立了气候地貌学、第四纪冰川地层学。对阿尔卑斯山冰川有开创性研究,根据冰川沉积将冰川划分为三个间冰期和四个冰期,这一划分成为第四纪地质学的基础。首先使用“地貌学”(geomorpholo-gy)这一术语。晚年将注意力转向社会、行为与环境分析,注重占有的土地与居住地的关系,深讨经济文化现象的核心区、边缘区的空间关系。把拉采尔的“生存空间”具体为国家领域、语言领域、民族领域、文化领域等不同地域范围。彭克认为,景观或地表区域是自然和社会两种过程的共同结果,这是地理学统一性的基础、彭克从第四纪地质、地貌学转向到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研究,彭克学术发展的这一特点及其地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培养出来的一批杰出地理学家。

施吕特尔((Otto Schluter1872-1952),地理学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对当时风行的环境论和区域综合论都持批评态度,认为两种学派均不能为地理学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根据彭克的思想,景观的可见内容决定着地理学的内容,施氏认为原因的或动力的自然现象或非物质的人文事件,均不能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施氏提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是可见的景观。景观是所有“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现象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独特结合。施氏提出了文化景观的定义以及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和联系。他认为文化景观就是地表人类创造物(聚落、城市、生产用地、道路、水渠、寺院、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景观。施吕特尔主张:研究一个区域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在严格的形态分类的基础上精确地描述景观;区域必须就起源、作用和景观要素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把文化景观当作从原始或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进行研究。施吕特尔主张研究景观的变化过程,他极力追求原始景观,用很多精力研究中欧的原始景观,重建了500年前中欧林地空地的模式,追溯它的殖民过程,写了《早期历史时代的中欧聚落》一书。施吕特尔是第一个把人创造景观活动提到方法论原理上的人,赋予了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较好地解决了地理学的部门地理分化问题和自然-人文结合的问题。但他把人类生活、思想组织、行为心理排除在地理学外的做法受到赫特纳、哈特向等的强烈押击

继施吕特尔之后,德国一批地理学家持续地推进着地理学景观方向的发展。帕格萨Siegfried Passacgc1866-1958)在地貌学、景观学、人种志和区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他的《地球上的景观带》主要基于植被分类将地球景观分为四级实体,发展了空间、人类、文化、历史四种空间力量的观念和城市景观的观念古抗德马Gradmann1865-1950)是德国地理学景观学派另一位大师。他对景观变迁做了深入研究,著有《中欧景观和它的历史变迁》、《植物地理学和聚落史的关系》、《南德意志荒原》、《德意志和罗马古代的谷物栽培》等专著。特罗尔·卡尔(Troll Carl]899-1937)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思想,并把它系统化。著有《海洋对中欧植物界的影响》、《南美洲热带经济地理构造》、《生态学的景观研究和比较高山研究》等论著。提出“景观生态学就是研究景观诸因素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同时还指出气候是大的景观单元的指标、土壤是小景观单元的指标

四、气候学、海洋学、区域地理学和区位论成就

除了以上地理学大师外,德国近代地理学还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地理学者出生于俄国的柯本在气候学、天气学、海洋气象学、古气候学方面卓有成就,受彭克关于“气候在地理景观上留下印记”以及“有效降雨与温度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思想的启迪,采用温度和降雨的年度变化作为分类指标,创立了全球气候分类系统。格哈德·朔特著有《大西洋》,标志着海洋地理学全面研究的开始,朔特详细地描述了水文条件、海洋气候、海盆地质构造和结构、海洋生物、捕鱼和捕鲸区、海洋贸易航线、海洋发现史。气象学家和极地探险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成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先驱

菲利普松1864-1955)对地中海东部地区做出了富有成果的区域地理研究,认为区域地理学的目的是“找出地球上有自然边界的完整区域以及有助于体现区域的个性、所有个别事物的特点”。格拉德曼1865-1950)将植物地理、史前史和聚落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景观的发展演变研究,他的两卷关于德国南部的著作被看成是区域地理的标准著作萨佩尔1866-1945)对中美洲做了大量详尽的科学考察,被公认为中美洲研究权威。魏贝尔1888-1951)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重要的地理学家,力图在赫特纳和施吕特尔的观点之间寻求一种调和途径,他发展了经济结构和生存型式的观念,试图像研究生物群落内部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那样研究经济景观内部的机能,引入了“生活形态”、“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经营形态”、“市场位置”、“市场指向”等概念,“人类居住的每一地区都有它特殊的经济型式,和它相适应的是一种取决于经济活动单元的特征及生产目的的经济景观”。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为德国经济学家所创立。农业经济学家杜能1826-1852)的《孤立国》,标志着古典区位论的创立。杜能基于理论的推断和敏锐的实证观察,在给出一系列简单面明确的前提下,揭示了地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集约度随市场距离的函数关系杜能是社会科学中第一个建构模型的人,他比他所处的时代整整领先了两代人。其后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868--1958)发表了《工业区位论》(1909)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概念及资本主义的理论》(1914)。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了“中心地”理论,从而使区位理论成为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并对20世纪50~60年代的计量革命、空间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德国近代地理学思想特质

在德国古典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上以及特定的哲学、科学和社会发展背景下,两位地理学大师洪堡和李特尔开创了近代地理学确立了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科学法则。两人力求使地理研究科学化、理论化,提出了地理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因果性原则、区域性原则、人地相关原则。这些新观念、新方法成为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基础。

德国的地理教育从自然科学切入推进地理学科学化,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自然地理学基础。同时,德国地理学一直保持传统的统一思想,通过典型的景观研究把人与自然综合起来。不管是侧重于通论地理学的一般法则研究,还是侧重于区域地理学的空间关系研究,均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德国把大学定义为“学术研究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注重野外实地调查的教学特色,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地理学界的领衔人物,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丰硕成果:将地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制为“地球表层”;深入探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合问题;以人地关系和区域研究为主要内容,导出分布论、景观论、地志论(区域论和差异论)等观念;自然地理方面,由柯本领导的气候学、彭克领导的地形学和冰川学、溯特倡导的海洋学硕果累累;人文地理学创立了区位论、环境论、国家有机体论等人文地理学核心理论,德国地理学思想对各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9-3-15 14:41
洪堡:被遗忘的科学“巨人”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7-11/26/content_91469.htm
回复 geonet 2019-3-15 14:46
https://baike.so.com/doc/6081065-6294163.html
李特尔的百科居然只有一点点:李特尔(Ritter,Carl,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主要成就
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e337d0100rx7o.html
Carl Ritter (1779~1859)
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1779年8月7日生于奎德林堡。1796年入哈雷大学,广读自然科学及文史等课程。1819年任法兰克福大学历史学教授。1820年任柏林大学首任地理学教授,直至1859年9月28日去世。

李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1828年成立)的创建人,也是著名的地理教育家。在近代地理学中,他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并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李特尔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从观察出发,而不能从观念和假设出发,主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布满人的地表空间,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代替洪堡的“地球描述”。指出人地相关的一般法则,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并用传统划分的洲作为最大的区域单位。在具体研究中偏重人文现象,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因素。主张地理学必须与历史学携手前进,他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1833)促进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相信地球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作为人类的家乡由上帝的旨意设计的,这是他的宗教信仰和他对不能理解事物的哲学解释。

李特尔的学术巨著是《地学通论》,又名《地球科学与自然和人类历史》,全称为《地学通论,它同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或普通比较地理学,自然和历史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坚实基础》,1817年出版第1卷,至1859年李特尔逝世时共出版19卷。这是一部按洲论述世界的著作,全书未能完成。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别人观察得到的资料汇编,叙述各个区域的自然特征、主要物产和人口,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和探险旅行,最后是一般性的总结。此外还著有《欧洲地理》(2卷,1804~1807)等。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6 11:18 , Processed in 0.0819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