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23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三篇 第九章第7节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已有 327 次阅读2019-3-22 18:22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P172第七节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地理学发朝于16世纪至1840年鸦片战争(相当于欧洲孕育时期的地理学),形成于清末至20世纪上半叶,发展壮大于20世纪50~70年代。

一、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本节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转型期、形成期
      1)萌芽期(明末清初至1840年鸦片战争)。16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地理大发现所揭示的地理知识也随着西方传教士而东渐,出现了东西方地理学的接触、融合。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Mateo Rici,1552-1610)来华传教,他应明朝岭西按察使王洋的要求将自己悬挂的西文世界地图译为中文,以后利氏多次在南昌、南京、北京等地绘制、增订世界地图,对西方地理学的东渐影响深远。尔后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日渐增多,如庞迪我、艾儒略、毕方济、南怀仁、熊三拔、蒋友仁等,他们均绘制地图,有的还就图立说,编辑成书。艾儒略编著的《职方外纪》和南怀仁撰写的《坤奥图说》两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地理状况。这一时期出现了顾炎武、刘献廷、孙兰、顾祖禹等具有先进思想的地理学家,思想上接受西方地理知识,学风上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刘献廷提出革新中国传统地理学“究天地之故”的倡议,顾祖禹倡导“人地相关论”,孙兰提出侵蚀规律,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地理学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面貌。自雍正元年(1723)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清初活跃的思想被扼杀,代之而起的是校注、辑铁、整理古代地理著作和地方志的编撰,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地方志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戴震等考据地理派修志理论章学诚的史志派理论,编成了规模宏大的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
     2)转型期(1840~1909年)。鸦片战争后。呈现出传统地理学、西方地理学引入、中西方地理初步结合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中国传统地理学仍在继续发展,出现了杨守敏、丁谦等传统地理学大家。他们无论是在地理沿革考证方面,还是古籍校勘、历史地图制作等各方面,其成就都达到了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的高峰(赵荣和杨正泰,1998)。国外地理译著编辑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林则徐组织编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的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这是一部当时最新版本的世界历史地理百科全书,介绍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五大洲主要国家的历史地理,还扼要介绍了沙俄侵略扩张史。林则徐遭贬官后,把已收集到的大量外国资料交给魏源,魏源经数载努力终于编成“以事实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百卷本海国图志。记叙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并明确提出“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福建巡抚徐继畲撰著《瀛寰志略》。将世界各洲各国的疆土、沿革、物产、习尚都作了简明记述。上述世界地理著作的问世。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中心和夷夏观念,促使中国传统地理学开始向近代地理学过渡。
   3)形成期(1909~1949)。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地理学实现了从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跨越。其标志为:中国地理学会的创立(1909)和地理学有关杂志的出刊,创建于1910年的《地学杂志》前后存在28年,计181期。刊载文章1600多篇,众多著名学者在其上发表论文;大学地学的设置和新式中小学地理课程的开设。到20世纪初,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近代地理学教育制度。在高等教育部门,不仅设置了中外地理专业,科目的设置亦相当完备;近代地理学家群体出现(张相文、张其昀、竺可桢、黄国璋、吴尚时、蒋丙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仪祉、李庆远、胡焕庸等);近代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得到应用。


二、我国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动因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中国传统地理学长期积累基础和内部驱动。自秦汉以来,尽管中国历代王朝经历了统与分、治与乱、兴与衰的周期性循环,然而华夏文化与知识的承传一直延锦不断。地理知识的长期积累使得清代的地理学发展水平达到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高峰(赵荣和杨正泰。1998)。事实上,即使在明中清初,中国地理学的整体水平不落后于甚至仍高于欧洲。然而,正是在康熙盛世时中国与西方的发展差距迅速拉大,导致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全面落后。尽管也曾出现徐霞客、顾炎武、刘献廷、孙兰等重实证考察、重因果探究的地理学家,但终因缺乏全球地理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缺乏近现代工业技术基础及科学观测实验的仪器设备,缺乏近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地质学、气象学的全面支撑,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知识框架下难于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2)西方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和它的先进性。经过16~18三个世纪的孕育期,到19世纪中叶,经洪堡和李特尔的开创性工作,近代地理学得以建立,至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近代地理学已趋于成熟。近代地理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古代地理学的记载、描述、直觉性或逻辑化推断的探究传统,形成了重观察观测实验、重因果分析、重理论构建和解释的特质。作为一种较之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更具科学意义上的先进性,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
    3)在近代中国社会特定的背景下,地理学成为中国“救国启民”的先行科学。近代是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期,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和落后挨打的现实,使中国人陷入撕心裂肺的疼痛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激起了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地理学和世界地理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地理学以其为“新邦建设之动力”而受到社会的重视。1934年《地理学报》第1期,《本学会发起旨趣书》中强调:“内政、外交、民生、国防,凡所举措,无不赖有地理研究为其根底。”
    4)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大量国外地理论著的出版发行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系统化的构建起了重要作用。在墨海书馆、广智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译著中,地学类书籍占了相当大比重。据邹振环(2000)考证,1898-1911年,平均每年地学类译著达12本之多,这一趋势一直持到抗战前期。这一时期的地理译著主要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地理学者的地理著作,尤其是日本(包括日本人翻译的西方地理著作)译著占了相当比重,以留日学生为主的译者群体作出了贡献。在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下,西方地理学的一些代表性著作先后翻译或节译出版,并发表了一批介绍西方地理思想和派别的文章。国外近代地理思想、理论方法的引入加速了我国从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
    5)地理学的跨国交流,近代以来,外国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中国进行了探险和考察,这些考察或多或少带有殖民掠夺性质,有些更是赤裸裸的抢劫,如对我国教煌等地文物的破坏。一些近代地理学的大师和著名学者,如沙俄时期的谢苗诺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等在华考察,撰写了许多有关中国的高水平著作,对传播新地理学和提升“中国地理”的研究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在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中,最有影响的是瑞典的斯文赫定(SvenAnders Hedin,1865-1952)和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ercy M。Roxby,1880-1947)。斯文赫定曾在柏林大学留学,聆听过李希霍芬有关中国和亚洲的地理课程,深受其影响,致力于中国和亚洲的探险考察达半个世纪,八次到中国西北等地进行考察,撰写了许多著作,如《中亚考察报告》、《西藏南部》、《西藏西部》、《冈底斯山》、《戈壁沙漠横渡记》、《浪迹无定的湖泊》、《丝绸之路》、《中亚战迹》、《中瑞科学考察报告》、《我的探险生涯》,提出不少重要的地理思想。罗士培1912年由于获得一笔研究基金,有机会到中国旅行,发表了许多论述中国的文章,编著名为《中国手册》的巨著,是继李希霍芬的《中国》五卷巨著之后的又一部有关中国的权威地理著作。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外国学者受聘来华担任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的教授,培养了一批我国的地理学的学者,如1920年来华的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在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达26年,著有《中国地质史》专著,他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1925年,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设置地质学系并聘请德国地理学家克勒脱纳(Wilhelm Credner)教授任教,1929年由他创办地理系,1931年又聘请德国地理学家卡莎(Wolfgang Panze;)任教三年,他们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地理学家,如林超、吕逸卿、黄秉维、周廷儒、周立三、叶汇、楼同茂、罗开富、梁溥等。1949~1952年担任国际地理学会会长的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G。B。Gressey)曾于1923~1929年受聘担任沪江大学教授,他在中国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著有《亚洲之地与人》、《中国之地理基础》等著作。奥地利籍德国学者费思孟(Hermaun Von Wissmann)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国际联盟特聘来华,担任中央大学教授,讲授地貌学和区域地理,我国许多杰出地理学家,如任美锷、李旭旦、李海晨、严德一、王德基、王维屏、鲍觉民等均接受过他的教育(刘盛佳,1990),这一时期,政府和民间也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先后有章鸿钊、丁文江、翁文源、李四光、竺可祯等到日本和欧美学习地质学和地理学

三、我国近代地理学的成就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社会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在我国前辈们执著不懈的努力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得以创立,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①小学、中学、大学地理教育体系的建立。我国在1921~1929年分别在当时的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设置地理系、科,培养出第一批地理专门人才。②中国地理学者开展了中国区域地理的初步考察。③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得到初步建立。结合西方地理学著作,一批学者撰写出了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著作,如王成组的《地理学》(1934)、蔡源明的《经济地理学概论》(1934)、傅角今编的《地理学通论》(1934)、王庸的《经济地理学原理》(1926,1931)、张资平的《人文地理学》(1924)、竺可桢的《新地学》(1933)等。④这一时期,一大批学者在国内做出了开拓性工作,如张相文等对中国区域地理的研究,竺可桢对气象气候的研究,王庸和王成组等对中国地理学史的研究,顾颉刚、(谭其骧 ?)史念海、侯仁之等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胡焕庸的人口地理研究等。

四、我国近代地理学思想特质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地理学于20世纪上半叶实现了其嫩变过程。然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战乱动荡、社会急剧变革时期,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尚欠坚实,地理学研究水平较西方落后,总体上处于借鉴国外理论来研究国内地理问题的时期。我国近代地理学思想的特质有四点。
1)中国近代地理学是中国传统地理学与西方近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西方科学技术、实验设备和科学地理学的体系、理论、方法引入,对我国传统地理学的转型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反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纯舶来品”的观点。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不同,地理学的国家民族文化特性和历史特性决定了传统地理学对近代地理学发展所起的基础支撑作用,中国传统地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持续地参与到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与构建之中。中国近代地理学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影响、渗透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认清这一点,对研究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甚至是现代化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代地理学要取得重大进展,显然不能一味地尾追西方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思潮,而是需要在全球性视野下,把握现代科学,并在承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创新性推进现代地理学。
2)区域地理学研究在中国近代地理学中居核心地位,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世界地理研究的兴起,一改中国古代地理重心向来指向“域内”的传统;二是在19世纪初西北边骚地理研究的基础上,19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边疆危机出现,对边疆和周围邻国的地理研究全面展开,龚自珍、魏源、徐松、张穆、何秋涛、丁谦、王国维、周立三、程潞等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西北地区及西北边疆地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三是乡土地理学的兴盛,浙江、安徽、江苏、湖南、广东等乡土地理教材相续发行,郭双林(2000)认为乡土地理学及乡土地理教育的兴起正是对晚清社会文化面对西方冲击下民族自尊与自信双重失落的回应。
3)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思想主流,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教育部的“理学院地理系课程标准草案”对于所列有关课程都明确规定要以讲授人地关系为中心。张其昀在其所编的《新地学》和《本国地理》中主张:“新地学之目的,专在研究人地关系”,“应以人地学之原理活用于实际”,这一思满导致自然和人文研究的结合。在不少自然地理论著中,涉及相当多的人地关系内容。竺可桢在从事气象气侯工作的同时,特别注意人地关系的研究,写了不少气候区划与人生和农业关系的论著。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人地关系论文以人口、土地利用和自然环境对人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居多。这与我国近代地理学思想和地理学注重人地统一的传统有密切关系,有人做过统计:在民国时期,关于自然地理的文献统计总共有135部,而人文地理文献统计则有235部(杨文衡,1994)。
4)环境论思想颇为盛行。在晚清引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说中,环境论的观点最为集中,早期地理学者和社会学学者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其论著不同程度地带有环境论观点,如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中国地理大势》、《地理与文明之关系》,均表现出很强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P177本章小结

    近代地理学自洪堡、李特尔奠基后,经过众多学者的发扬光大,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地理学者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地理学在大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地理学研究由依靠自身的观察到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由地理事象的描述转向因果分析、法则和规律的探讨,使地理学成为有人、有地、有理的科学。近代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地理学思想的特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确立了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思想:整体性、综合性、地域性、因果性、人地相关性和空间组织原则。②建立了一套概念体系和区域划分的方法(杨吾扬,1989)、地方垂直综合分析的方法。注重正确而系统的解释性描述,强调实地观察、观测,利用归纳、类比、对比、尺度逻辑方法、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寻求因果关系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③通过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研究,把人地关系研究、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④这一时期的地理学集中于区域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景观研究、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等几大主题。地理学的思想总体上具有很强的牛顿决定论的世界观并呈现出很强的“自然科学化”指向,自然地理学兴盛于人文地理学,⑤地理学的分支和交叉科学的迅速发展,拓展了近代地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伴随着19世纪科学分化的浪潮,近代科学结束了古典的大统一,转向急剧分化的发展阶段。随着洪堡、李特尔的逝世,两人力图建立的人与自然整合的统一地理学也随之解体。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内部相继发展了一系列分支科学和交又科学。这些分支学科丰富了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在基础层次上的理论。然而,地理学的理论主要集中于分布论、布局论、结构论或要素联系上,由于缺乏自然科学和地理学在综合层次上的理论支撑,而对于人地整体关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揭示却显不足。⑥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以德、法、俄苏、类、英、瑞典、日本等国家发达,尽管各国地理学之间的交互影响逐步增强,但地理学仍表现出很强的“国家学派”(保罗·克拉瓦尔,2007)的特点。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9-3-22 18:27
刘盛佳 地理学思想史.pdf    http://vdisk.weibo.com/s/uKIemgBvgM1EK   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叙述较为详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0 02:02 , Processed in 0.0802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