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31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第三篇第11章第2节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地理学

已有 235 次阅读2019-4-21 08:04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P222第二节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地理学

   全球研究有三种基本的视角:一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同时社会科学也广泛参与的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二是以社会科学为主体,自然科学也参与的全球化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关心的全球尺度上的人地关系问题。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词汇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诸如“全球化”、“全球问题”、“全球发展”、“地球村”等。目前的世界已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的世界。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切切实实地感到无论何时它都不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世界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之间的权力抗衡、文化融合与冲突、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关联振荡、全球性贫困与发展水平的悬殊差距、全球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赋予了地理新的意义

一、全球化与全球问题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但又非常模糊的概念。正是由于它的模糊性,才使得在西方理论界有许多概念与之有着相同或交叉的外延和内涵,如世界化、国际化、跨国化、一体化、同质化、趋同、统一以及相互依赖、美国化、西方化等。这些不同的概念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被用来描述全球化的总体特征或局部特征。客观地说,这些概念在特定的领域中,就其所指向的目标而言,有相当的准确性;但是如果被用来描述“全球化”这一特有目标,显然过于棉狭或过于模糊。
    全球化概念大致有如下儿种界定。①从信息通信和交通进步角度,全球化被认为是人类可以不受或较少受地理空间的限制而进行人、物、信息的快速转移,麦克卢汉提出的“全球村”是这方面的典型。②从经济角度,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特别是资本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世界贸易和世界金融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这种经济全球化是自由派经济学家心目中经济发展的最终和理想状态。③从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性问题角度,全球化被视为人类在共同的问题全球人口、资源、能源、环境、发展、公平等方面达成共同的认识。④从体制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在这方面。毫无疑问,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尝试。在其之后,美国的德里克和英国学者斯克莱尔也从不同方面描述了资本主义全球化。与沃勒斯坦相比,他们两人更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政治、文化过程,更确切地讲,是三者的综合。⑤从文化和文明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是未来的文明存在的方式。它不仅表明世界是统一的,而且表明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单质,而是异质或多样性共存。总之,全球化概念的多维度特征充分说明了全球化进程涉及众多领域,并且正在从实践领域向意识、精神领域扩散,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看待世界的新背景和新的视角框架。正如康帕涅拉所说:“全球化不是一种具体、明确的现象:全球化是在特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方式,”
  全球问题,是指具有全球性、危机性、挑战性、依存性和协作性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问题、南北差距问题、全球贫困问题、东西方关系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文化整合与文化冲突问题等。这些全球问题与全球化进程联系密切,构成了全球化问题的重要部分,成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全球化和全球问题背景下的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集中的议题之一。

1)全球化与本地化(民族化)。这一主题实际上是地理学长期关注的尺度关联作用问题,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尺度与地方尺度的作用关系。20世纪后期的世界经济正是在宏观与微观两种尺度作用支配下运行的。一方是以生产、贸易、投资越来越自由的全球性流动为代表的全球化,另一方则是与特定的地理边界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的本地化(localization)。随着日益强大的跨国公司扩张和变幻莫测的国际资本流动,“知识结构”和“专家系统”在全球生产网络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全球化的形式和效果往往被夸大而地区的特殊性却被忽视。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力量的代表,但它们的全球的存生却是与各国、各地区的区域差异有关的,反映了经济活动本地化的特点。不同的国家和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与制度安排,因此,全球化的经济不可能完全没有地方意义。全球化与本土地化作为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是相辅相成的:全球化是推进本地化的动力和因素,使国家和地区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增强个性化,创造竞争优势;而恰当的本地化(民族化)反过来又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2)企业集群与新产业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学者,尤其是工业地理学者对新产业区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全球化与本土地方化必然造成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与地理空间的重塑,新产业区或企业集群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全球化和本地化的辩证关系基础上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生产活动可以分解为不同的阶段,跨国公司根据各生产阶段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不同的生产区位,造成产业链上垂直联系的空间分散,然而,生产的本地化特征并没有消失,在产业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并没有因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一些优势区位区域吸引生产活动集聚。特别重要的是,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等级体系更加明显,被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更加密切,这是由全球化和经济活动分散化引起的新的集聚形式。

3)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新视角。随着跨国公司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各国及其国内的区域正在主动或被动地适应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区域成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区域发展需要新的研究视角。为了对全球化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有快速反应,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视角需要实现以下转变:从单个产业的发展转到跨部门或产业内的价值链分工活动的发展;从政府的立场转到企业的立场;从国家和区域内部的视角转到地方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视角:从游离的企业个体转到企业集群;从片面强调培育大集团转向促进大中小企业形成生命共同体;从片面强调硬环境转向发展软环境。区域的发展应是从附加价值低(如简单装配业)的活动向附加价值高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等)升级的过程。总体上说,区域政策应该是系统的、灵活的、可调节的。

4)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化地域。正是由于全球经济的地域分布及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空间分散与集聚并存的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活动,从而赋子了世界主要城市和城市化地域新的战略角色。全球城市的形成、跨国公司总部在全球城市的集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使得现代都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奠定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运作的政治基础。可以从全球城市的移民和公民感知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变迁。这当然涉及社会的分层,主要表现为随着传统工业失势、信息和服务业崛起而带来的工作结构和收入的两极分化——在高收入者增多的同时低收入者仍然大量增加。这种两极分化使得外国移民大批涌人全球城市,从而改变了这些城市中以国家或民族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并首先在这类城市里展示了全球社会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全球化与地方化还形成了另一种全球城市化地域——由中小城市和村镇所组成的城镇密集区,其发展与壮大主要是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结果,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5)经济全球化中非均衡化与全球公平问题。对经济全球化一直存在赞同与反对两种观点。不可否认,全球化将加强各国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它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现阶段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地域之间生产力、社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经济全球化过程虽然囊括了全世界,但生产活动全球化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经济全球化效益在地域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区域发展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不同区域之间常常是繁荣与衰退共存、发展与停滞同在。区域内主体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的相互依赖,超越了地方自然禀赋而成为区域产业活力的关键。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看,普遍现象是:发展水平越高,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的可能性越大;发展水平越低,全球化效益越低。美国等世界上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奉行全球化战略,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东南亚、拉丁关洲一些国家的开放金融政策却带来了经济的动荡。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观点,在这种意义上的全球化,其实质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反映了世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运动,同时也反映了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和价值观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经济上的现象和过程,在全球化的规制中,少数发达国家占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如何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大潮中融入全球经济而不是被排斥在外,进而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文化全球化一一多元与一元的悖论。就全球文化的发展而言,古老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现代工业文明不断成长,一个新的全球文化正在到来,其突出特点就是使不同的文化传统相互理解、交流甚至融合,形成一种人类共同文化,也就是全人类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物质与精神,它所涉及的内涵相当广泛,既有实体性文化,又有表象性文化和观念性文化。当然,全球化也必然引起全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文化摩擦”与“观念冲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一切都能够数字化,各种知识不再是可供批判的体系,而是要变成数字化的可操作工具,那些不易电脑化、数字化的人文科学自然再难以受到大众的普遍重视信息全球化可能给全球文化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导致殖民文化入侵、高雅文化消失、大众文化泛滥、人文科学陷入窘境等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16:07 , Processed in 0.0615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