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37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篇 地理学思想的评述第十三章 区域论、空间论与时空观第一 ...

已有 271 次阅读2019-6-25 06:47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停留许久未及时更新,主要是下面几章是我毫无知识储备的新知识而对于俗语“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还是有感触,虽然中国历来讲“过到老学到老”和如今“学习强国”构建学习社会。回应“管窥(8)为什么读这本书?“(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618.html)(2018.2.7)争取在7.7之前完成这本书。(预告下学期可能连载《现代地理学思想》或者《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先给自己一点压力希冀成为前进更大的动力)
第十三章 区域论、空间论与时空观
第一节 区域研究与区域论
第二节 空间组织结构与空间论
第三节 时空耦合性与时空论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生态论与景观论
第一节 生态论
第二节 景观论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地理学的计量化、理论化与行为论
第一节 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与定量化
第二节 地理学的理论与法则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的感应——行为交流与行为论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回到地理学本身:地理学思想纵览
第一节 地理学的范式论
第二节 地理学的危机论
第三节 回溯:地理学的基本特点与基本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P262第十三章区域论、空间论与时空观
   
   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作用、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成为地理学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视角。从人类远古时代起,基于生存和探究心理的需要,引发了对基本的地理学问题的思考: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为什么是那样?地理学家一直在寻找适合的方法来解释区域多样性、差异性和关联性的原因。法国区域学派找到一种现代分析方法。这就是对当前区域景观和文化如何在长期的人与自然相互的作用中形成的历史解释,一种基于空间地域相对封闭、均质、稳定条件下的地方垂直综合。在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区域一体化选程中,不同尺度间的联系对地方特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形成了地理学空间分析发展的基础。通过相似性分析,寻找可以被理想化为几何模型的空间结构或模型。相关地区(区位、距离、结构中的不同现象)变成调查的焦点。用交通费用、通行时间、点线面网络结构、各种有形的“流”和无形的“场”的测度和度量具有比文字描述更强的说服力,地理学家的目标转向阐述空间规律。然而,扬弃区域内涵的空间分析最终发现简单的模式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复杂的空间作用关系和区域个性特征问题。区域和空间的这一历史进程既为现代地理学出了难题,又为区域-空间重新整合提供了契机。

第一节区域研究与区域论

   所谓“区域论”,是有关区域概念与区域分异、区域类型与区城边界、区域结构与功能、区域差异性与区域相似性、区域多样性与区域独特性、区域垂直综合与区域间水平关联、区域共存性与区域历时性、区域分工与区域协作、区域本体论与区域方法论等思想观点的统称。
一、区域地理学的发展演进
   正如人类存在着要了解往日、理解各种事象的历史变化的愿望一样,人类也存在着要了解什么地方、有什么存在、不同地方的存在有什么不同、为何不同的强烈愿望。地理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满足了人们理解地方、利用地方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有关地方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古代时期的区城地理学专注于地理事象描述、人类如何适应与利用,缺乏系统化的体系和理论解释。瓦伦(1622-1650)对地理知识作了早期的、意义重大的逻辑化整理,他将地理学知识分为普通的(或一般的)与专门的(特殊的),识辨了后来被称为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之间的基本差别。康德(1724-1804)吸收利用了瓦伦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历史学还是地理学,都是描述性的综合知识体系,前者涉及时间中的事件,后者涉及空间中的环境。康德由此将地理学视为根据各地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地区研究,并为从事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哲学辩护(Livingston,1992)。洪堡和李特尔将整体性、关联性、人地相关性、综合性、因果性等地理学核心概念注入区城研究中。洪堡特别强调区域的整体性和分异规律性,而李特尔更多地关注于区域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两位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各有侧重地推进了区域地理学的科学化。在维达尔领导下,法国地理学派继承并发展了李特尔的区域研究和人地整合的思想,注重综合观念和方法,区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世界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并使其一度占据地理学的核心位置,形成了“区域综合是地理学工作的极峰”的观念,维达尔把每一个地方的“区域”的独特景观与生活方式视为人类与其自然环境在各个历史时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费尼曼(Fenneman,1919)总结说:所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要在特定的地方或地区去研究,地理学应立足于它的核心区域地理学,以防止其他科学跨越。赫特纳和哈特向分别对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早期及晚期从经验主义哲学和方法论角度进行了总结。理查德·哈特向(1996)指出:“要想理解每一地区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全部特征,我们必须审视相关特征的全部---区域地理学”,主张地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从人文和自然维度去描述和解释区域多样性和差异性达比(Darby)强调,“我们的系统问题都是为了追求达到目标的一切方法,而区域地理学才是我们研究的顶点”,即使哈格特(Haggett,1965)这一捍卫“空间论”的前锋人物也认为,区域是“组织地理信息最有逻辑性、最令人满意的方式之一”。区域论者认为,每个区域都是独特的,必须用区域方法论去研究,主张地理学者使用独特的方法,即描述独特的现象和独特的区域。20世纪50~60年代,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进入计量运动、空间分析、理论模式的高潮时期,地理学致力于普遍性、数学形式化和演绎方法的研究。注重独特性和归纳法的区域学派受到猛烈拌击,导致区域地理学整体的衰落。客观上,传统区域研究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现象罗列,形态描述,缺乏有深度的整体关系研究;注重区域个性或独特性和差异性研究,对区际联系、区际等级动态关联作用和一般规律研究不足;以描述、解释为主的静态区域研究方法难于与不断变动、复杂网络关联的地理现象和环境相适应;区域地理研究缺乏在人地整合这一前提下自然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学家的有效合作,或侧重于人文地理研究区域,或偏重于自然地理研究区域,自然与人文割裂是阻碍区域地理学纵深发展的深层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多种力量驱动下,区域地理学得到复兴;缺失坚实的区域地理学基础,背离了瓦伦早就强调的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之间的互补关系,系统地理学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离开区域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支撑,空间分析、数学形式化表达在取得重大进展后,却发现迷失了地理学的存在和方向;人本主义地理学和后现代地理学的兴起,挥击了“非人文”的空间科学,恢复了人们对地方丰富的感受,使地理学“重新”认识到地方、场所、区域、功能区等在地理学目的性、本体论、方法论和地理学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不断地重塑空间地域,强化了全球与地方的关联与响应,马西(Massey)宣称:地理学应再次承担起向旧区域地理学的挑战;自从区域地理学迈向死亡,地理学者的功劳是尽力以一个形式维持或者以另一个形式使它复苏,这是一个重要任务。哈特(Hart)在给美国地理学会主席的演讲中强调区域地理是“地理学艺术中的最高形式”。不少地理学者欢天喜地地宣布:“新”区域地理学已诞生(Gregory,1989)。一些学者强调了“新”区域地理学是对传统区域地理学的决裂。而这种所谓的反叛仍是在区域多样性的坚持上,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注入区域研究中。对此,贝克引证并评述道:
不必惊讶,“新”区域地理学概念有很多争议:尔门(Holmen)甚至认为,所谓“新”区域地理学既不是“新的”,也不是“区域的”。但对地区、地点与区域文化的重新强调,依然恢复了地理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联系。对某些学者而言,“新”区域地理学也许更具理论特征而较少经验性,但对恩特里金(Entrikin)而言,新研究与传统的区别在于“对地点传统‘事实’的超越,改变为研究的意愿越强,对地区的主客体验就越多。这种转变以增加既关注主观又关注客观事实所导致的逻辑复杂性为代价,为地点研究增加了丰富性”(阿兰·贝克,2008)。


二、区域地理学关注的若干主题

(一)区域概念与区域边界
    区域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区域概念界定与区域边界确定。阿兰·贝克(2008)指出:“区域地理学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在它确定每一‘区域’的特性并划定其空间边界的双重研究中产生的。从理论上讲,前者要求了解与认识特定区域内全部范围的形式与功能,而后者,若不是假定有界地区特性的均质性,就至少假定其一系列的独特性与相互依存性。”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长期成为困扰区域地理学的难题。
   区域是基于特定目的、任务、视角、分类依据所确定的差异化地域,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区域概念;区域的地理尺度选择并无统一性标准;区域相似性与区域差异性本身是一对既对立又互补的概念,依据此原则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必然具有相对性;空间的连续延展使边界具有过渡性,而不同尺度下的边界缺乏精确的一致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的人对同一地域有不同偏好、知觉和理解,对地方的理解因人而异。任何特定的区域系统,“都仅仅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Grigg,1965)。芬奇(V.F.Finch)提出“区域是一个心智的结构”,故分区范围、类型随着研究者个人的意见而发生差异。“地方的意义取决于所要考虑的问题及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MelDowell,1997);区域可表现为共时性(静态区域),但区域本质特性是动态的。区域快速的变化,使区域信息旋即过时”。
    约翰斯顿在其所著的《区域地理学:现状与展望》中指出了区域研究的许多困难,①对空间上不相联系的现象同样存在口头表达的困难。②找到一种强调区域重要性的方法也是一个问题。在理想的情况下,应该用每个区域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处理,但是它经常被更安全的标准模式取代,这种模式将会使无聊的描述泛滥,③界定区域时也存在困难。几乎没有区域有明确的边界,特别是对于统一的自然区域来说,问题就更为突出。在这种区域中,有许多特征的边界被或多或少的假定重叠起来,形成一种内部统一但是又清楚地区别于周围的环境区域,在功能区,边界线是一个中心辐射出的影响被另一个中心取代的地方。④范围的问题。区域地理学家必须找到一个概括的标准,既避免使读者沉溺于细节,同时又避免对正在讨论的区域没有一个清晰的映象。⑤当地数据的短缺,尽管在地理的调查、统计记录等方面得到巨大的发展,但以当地的水平,许多是不可得的。而更严厉的规则使研究者越来越难获得原始数据。并且,由于今天变化过程的迅速,不可能满意于那些几年前收集的资料。⑤区域差异性被掩盖。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各种活动(如建筑和交通系统)形式的国际化使变化和独立的特征被忽视。一个区域不能再解释为人类与土地垂直关系的结果,水平关系的发展将把任何区域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起来。
    区域概念、区城类型、区域边界存在相对性、模糊性、差异性、多样性、主观性和规范性。在实证主义者看来,这些特性使区域地理学不可救药,难入客观科学的圣殿。但在人本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些特性则是地理学的意义、价值、无限潜力和地理学创造性意义所在。哈特向旨在使区域地理学成为客观科学,但他也承认无法避免主观性。哈特向主张,即使区域地理学存在固有难题,也不能允许地理学者“逃避将区域知识有机结合到最合适判断所决定的地域分区中这一任务”,哈维在《地理学的解释》(1999)一书中指出:“尽管难于精确把握,地理学者仍然倾向于用在‘区域’层面上进行人文与自然区分的方法进行研究……地理学者倾向于滤除小尺度变量与大尺度变量并全神贯注于系统……这在决定区域尺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哈维也强调区域尺度的确定在区域研究中的重要性:“也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能够通过分析他研究的特殊水平而确定,而不是通过审视他所讨论的一种专题去确定……我准备提出地理学思想的另一个基本宗旨,即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是由区域解析水平来确定的。”
(二)区城划分与区域类型
    区域划分是区域研究的基础与前提。赫特纳(1983)指出:“用何种方法分区,乃由地理学家依据它的重要性决定的,若无特定目的而无法确定使用哪一种方法。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能适用一切的分区方法,应选用能求得最大效果及最小损失的方法。”格里格(Grigg)提出“区划类似于分类”的观念。戴维斯(Da-vics,1972)则系统地构建了一整套分类分区系统,在《地理学的概念革命》中提出了地理学分类分区的十大原则:①分类乃由特殊目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很少有两个不同目的而有相同类型的分类,②两个不同事象之间必须有差异性存在,事象不同则不能适用同一分类系统。③分类不是绝对的,随研究事象改变而改变。④集合体的分类乃基于各个体的属性,而这些分类体的属性乃是它们的差异性。⑤对分区的逻辑而言,分区并非是无止境的,⑥在分区或分类的逻辑上,存在类似于“种”与“类”的等级层次结构。⑦在最基本的区域单元以上的各等级中,可不断进行分区⑧差异性或分区原则是重要的。⑨属性的划分,在分区的目的上看,则愈高级其属性划分愈重要。⑩由差异性或分区原则所构成的分区体系颇为有用,体系的逻辑构成只有在⑤~⑩项条件下才能继续维持。
   依据不同目的、任务、时间和空间尺度、对象与功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分区。各种形形色色的区域从构成要素上看,主要有自然区、社会区、经济区、行政区、政治区、文化区以及上述所形成的不同组合或主题分区。弗勒(Fleure)按照“增进福利”的差异把全球分成饥饿区、衰落区、增值区、费力区、困难区、流浪区、工业化区七种地域类型。在约翰斯领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词典》“区域”条目中特别强调了功能区的意义:     
区域地理学的早期研究大多关注形式区域,即以某种特征的存在或缺失为基础进行界定的区域。尽管哈特向预见了另一种概念——功能区域的重要性。但是两个概念的联系很大部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研究。迪金森在其著作《城市区域和地方主义》(1947)中承认“区域均质性”的作用力《它支持了形式区的界定)。但是他认为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关联’的特性、强度、范围、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在空间上彼此联结和分离的方式”,区域均质性“完整的意义”才能被发掘出来。是然,这又回到了哈特向的观点上,但是迪金森表述的新颗之处就在于它脱离了自然地理和自然环境,提供了“隐含在社会空间结构之后的核心的区划原则”。这就是城市区域“具有相互关联的活动、类似的利益、共同的组织的地域。它以通向城市中心的道路为媒介而产生”。10年后,非尔布里克(Philbrick)巩固了迪金森关于人类空间组织的观点,他认为具有学术活力的人文地理学的任务是通过解释“地域内人类居住地的功能组织来分析独立于自然环境的人类居住地的地域结构”。他创制了一套理论构建—聚焦性、地方化、相互关联、空间不连续。

(三)全球化、信息化、地方化中的区域特质

     卡斯特尔斯(Castells,1996)在《网络社会的兴起》一书中认为,交通通信技术的非凡进步,生产、贸易、金融、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空间流正越来越有力地打破地方之间保持个性和差异的樊篱。由此引出“地理终结”的说法。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全球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使传统的相对封闭的“马赛克区域”镶嵌格局已经过时,“地方的意义已被重新界定,而不是被削弱了”(McDowell,1997);全球化与地方分异的新形式是同时发生的,地方差异既是全球与地方关联的原因,又是其结果;地方间的相互依赖与全球的联系增强了“地方的全球化意识”(Massey,1994),进入到“深度一体化”时代,应把地方看成是更大的全球体系中的切换点或者是跨越地方的网络中的节点;地方作为全球性力量与地方性反应的作用“场所”,其“边界”具有开放的、多孔的特征(不是实线而是虚线),地方独特性本质上是“本地性”与“本地以外”作用的产物;“强调‘外部’过程对地方‘内部”影响的地方概念,其重要性在于,它向那种认为地方及其中的人们可能通过设置保守的樊篱来抵抗非本地力量从而实现繁荣的观念发出了挑战”。

(四)区域研究聚焦点与区城研究方法

    区域太复杂,存在多种多样的研究主题和视角。区域研究聚焦点在于揭示区域独特性、区域个性、区域精神、区域特质。这些概念广泛地出现在维达尔、福克斯、索尔、萨克等众多学者的论著中。吉尔伯特(Gilbert)宣称,地理学是“认识、描述与解释区域特性的艺术”。区域意义与试图寻求意识、价值、信念及其它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的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段义孚(Tuan)强调地区的历史情感,把地区定义为活动的节点:“一个街角是经过管理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空间。”人本主义地理学对“地方感”的热情、文化地理学对“文化区”的研究,以及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均强化了对地方、区域特征与个性的解释。社会结构化理论的缔造者吉登斯认为:
区划应该被看成是社会理论中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区划不是一个完全的空间的概念,而是表达了时空中背景的集合的概念,这才是对区划最正确的理解。由此,区划是一种在理论和经验层次上都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现象。没有一个概念能比区划更有效地纠正“宏观”和“微观”尺度之间错误的划分;也没有一个概念能比区划更有效地反驳“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精确确定的边界的、轮廓鲜明的整体这个假设(Giddens,1984)
    近代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主要采用归纳法、比较法、观测观察法,以对区域进行条理化的记述和解释。20世纪50年代以前,无论中外,解释区域的普通形式是: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矿产、人口、交通、产业、都市等项目排列组织,呆板而少变化,重描述而少解释,重要素列举面少关系分析。方法论和理论上的薄弱使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显得单调、肤浅、不切实际,这成为传统区域地理学衰落的根本原因。现代区域地理学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面向主题和问题,放弃了“八股文”式的记述列罗:在经验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采纳并发扬了人本文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理论;在传统的要素基础上,更加重视技术、政治、文化、制度、人文因素;在尺度上,更强调地点、地方、全球不同尺度的关联作用和区域过程的研究。
     思里夫特(Thrift)将区域看作“人类作用和社会结构交汇的地方”。他认为区域由“一些相互作用的不同背景”组成---不同场所的特别的交汇。这些背景有助于形成“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性,特殊的时空的特定性,生活就是交汇的感觉”。后来,这些观点在两个研究方向上得到发展:一是存在主义的解读,认为社会空间的产生是“伴随相互联系的生命而自动出现的人类存在的‘处所’的开辟和占据”;二是后结构主义的解读,它促使思里夫特把区域的构成与“对人类主体完全背景化的描述和对背景的完全主观化的描述”联系在一起。无论上述各种观点之间有怎样的差别,所有这些方法都意味着“区域”在社会生活的构建中有深刻的重要性,都强调了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生着巨大变化的区域形态的偶然性,这些变化基于区域形态的背景性,可以通过分析时空延展导致的“地方-全球辩证法”来理解。
    区域学派的支持者将地理学既视作一门学科又视作一门艺术,并认为地理学者(和其他艺术家相同)应该强调文学水平布鲁克(Broek)认为人类应该强调真正的人和事,而不是模型;品质而不是数量;评价和灵感而不是计算;美丽智慧而不是资料,地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些属性恩特里金(Entrikin)认为,地理的概念不适合于标准的分类,因为它把主观方法与客观方法分开,并且把特殊性和一般性分离出来,地区应被看成既有地点的客观特征,又有个人的主观经历雷尔夫(Kelph)强调,应“同时考虑地方的独特性和一般性”。区域地理学科带头人佩特森(Paterson,1974)提出了撰写区域地理学的六个关键问题用文字形式完整地描述区域的逻辑可能性;识别各个区域本身的问题;在表述时掌握尺度变化问题;次要区域信息的日渐短缺;各种区域特色的漂灭以及风格创新可能的有限性。佩特森明确指出,撰写区域地理学的任务在学术上是极具挑战性的(阿兰·贝克,2008)。

三、区域论思想评述

     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因其内在逻辑性和方法论问题而受到怀疑,但毫无疑问,“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主题。区域发展和区城差异是环境要素之间以及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主题的逻辑起点,由此也意味着区域论与人地关系论是一体的区域地理学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关系并在对这些关系的研究中寻求突破:区域地理学与系统地理学的关系;区域传统研究方法(观察、描述、分析、类比、归纳、综合等)与现代研究方法(观测、实验、模拟、遥感与GIS技术、数学形式化表达、演绎以及生态学方法、行为学方法、现代系统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区域的独特性、多样性与区域的普遍性、整体性(统一性)的关系;地方的垂直综合与地方间的关联作用、尺度(从地点、地方到全球)间的关系:区域地理学的时间-空间耦合关系;单一区域与复合区域(不同“区域”的嵌套系统)的关系;区域的渐变与突变问题;区域发展演变的驱动力与偶然性、随机性的作用;区域条件论、区域要素论、区城结构论、区域过程论、区城关联论与空间分析(空间论)的全新结合。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13:26 , Processed in 0.0555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