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星韵阳光 http://xingyun.org.cn/?2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读叶超教授《今日,我们如何读义孚》随感

热度 1已有 510 次阅读2019-11-26 23:04 |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人文地理》杂志2019年 34卷 5期,刊出日期 2019-10-15

http://www.xml-data.org/RWDL/html/20190520.htm


     今天在“段义孚读书微信群”友人推出叶超教授的《今日,我们如何读义孚》。因为对于叶教授的了解,知道这会是一重磅文字,于是急迫去阅读。
     先前也曾读过叶教授的博客,优美诗意的文字,令人心旷神怡之余不禁掩卷沉思。近看标题就足够吸引人,我等不才不敢说阅读心得只能胡乱说说初读随想。
 原文结构
1 三种境界
2 何以解暑
3 用情至深
4 静水流深
5 含英咀华
6 家园如梦
1,三种境界
说到三种境界,似乎总脱不开王国维“三境界”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这个凡夫俗子虽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依然是懵懂的。反倒是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靖居和尚)的三重境界似乎好理解些: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叶教授提出的”读书,一般是三种追求:意思,意义和意境。“”读段先生的书,关键是要进入情境,非得调动身心,全力投入不可。然后,把他的情境转化为我的情境,此为要领。“。看来我这个旁观者,还真是不得要领。大概只能说,看过段义孚的书而已。
    此前读了几本其他书籍也有所感触,进入情境是读进去的前提。而如何才能进入情境”感同身受“呢?或者有相近的经历,或者观点相近,或者心有疑惑而豁然开朗?而想到那些布道”鸡汤“文,似乎还差点什么?代入感?或许好奇也是一个。读”忧郁的热带“,几乎是展现了一个我毫无所知的世界。
2.何以解暑
    我知道叶教授是暑假前的此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b4b990102yp1b.html,但是文中的”竟然“和”还“还是别有意味。然而我不解为什么段义孚的学说”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国内地理学界太狭隘,认为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不像地理?因为有关段义孚或人文主义地理学相关的,无论书籍还是论文都是非地理专业的为多(难道是我太孤陋寡闻?)。
   “好生活的核心是成长而非接受命运”我不知道段义孚这一句来自哪里(段先生写了20多本书,几十篇论文,即使翻译成中文的著作我也没有看过几本)。记得在《回家记》段先生在重庆南开中学的即兴演讲:
……后来我离开家乡去了澳大利亚、菲律宾、英格兰和美国。随着年纪逐渐增加,我的世界也逐渐展开。我慢慢地见到了、学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跨出家门走进大千世界的确让我眼界大开。
    就这一点,我很直白地对我的听众们强调说:“我希望你们也能有类似的生活轨迹,也就是在毕业之后,能够在世界上闯荡。我在这里说的并不是北京或者上海。当然了,你们肯定向往这样的大都市,你们也有理由到那种地方去。但是你们还都年轻,胳膊腿还好使,为什么不能让理想的翅膀张得更大呢?为什么不能到偏远一点的地方,比如说西藏或者内蒙古去呢?在那些地方开展研究,学到那里的气候、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你们就不仅仅是只图游目聘怀的过客,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诸位读者可以看到,我在这里蜻蜓点水般地提到了传统地理学部门,就是为了让地理老师满意。同时,我又通过唤起他们心中的理想,激发他们的爱国心和报效国家的热情,更加把握住了学生们的专注程度。)
   我接着说,身处于世界之中,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个人总是置身于事外,也就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向里看。他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当地人,不可能从内部了解一个地方及其子民所造就的风土人情。就我从这个世界中了解到的、了解到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而言,在74岁的年纪,我才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肤浅。我不想怀着这样的感受离开人世。这就是为什么我回到了家乡,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会和你们在一起。
而叶教授说:
在如何读之前,是为何读的问题。今日,我们为何读义孚呢?既是因为我们也是孤独的,更是因为可以欣赏和学习像他那样排解孤独
我没有感觉到段先生的孤独,因为同样段先生在《回家记》中写道:
 这次中国之行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它向我展示了获取快乐的无限可能。由于一直沉浸在轻松惬意的教学生活中,我已经体验过愉悦感和很多方面的个人满足感。我甚至都已经知道哪些时刻会给我带来喜悦,比如夏日晚间散发出的诱惑,以及贝多芬交响乐里面一个重音爆发出的激昂。但是快乐要比喜悦的体验更加强烈,也要比喜悦持续的时间更长,因为快乐的基础是完全的包容、亲密的联系以及不必反复争取就能获得的爱。在我们这个世俗的世界上,理想的家庭和理想的婚姻能带给我们快乐。我一直没有结婚。如果说我拥有朋友们的情谊,那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经营那些感情,时刻意识到友谊总是会让位给配偶、子女甚至是宠物,而他们对我的情谊填补了我懒于谈情说爱造成的情感空缺
段先生是这样做《回家记》的结尾:
我从没有弄清过“美梦”或者“做个好梦”这些词汇的含义,因为就我的个人体验而言,无论夜里的梦有多么好,其乐趣也比不上在大白天里读一本好书、在咖啡馆里享受乡土的暖意,以及与年轻人们互相交流想法和经验。所以到底我该得出什么结论呢?难道说中国之行仅仅是我漫长生命中最近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顺利的组成部分,而我的生命整体也就仅仅比一场好梦来得更充实一些吗
3用情至深
叶教授这句富含这里的话或许打动了许多人:
作者有情,读者有情,才有情投意合的可能。无情者难懂有情人,情浅者难解深情事。”
随后叶教授说:
因为虽深浅不一,倾注对象不同,但人皆有情。人们也许读不懂他,也许只是怀着各种好奇关注他,研究他,但他们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他的感情,并由此感受到地理学与感情关联的重要性。
人文主义,说到底,就是一个“情”字!义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也许可以用很多词形容,但首先应该是:用情至深
我虽然看过段先生的《回家记》和《浪漫主义地理学》,但对段先生的个人性情理解不够。但或许《亲爱的同事》或者《who am I》更能体现吧。
4 静水流深
"水只有在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候才有生命。"语出自段义孚2005年回国访问,在北师大所做报告《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参见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44073-1-1.html)该报告发表在《地理科学进展》第25卷第2期 2006.3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志丞、左一鸥译,周尚意校),在《回家记》中段先生也保存这个讲稿。而地理学报2005年9月第60卷第5期发表周尚意教授的《“段义孚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会”纪要》。在《回家记》中文版发布后,柴彦威曾在《人文地理》杂志组织段义孚专栏文章(参见http://rwdl.xisu.edu.cn/CN/volumn/volumn_1187.shtml),其中就包括叶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参见http://rwdl.xisu.edu.cn/CN/abstract/abstract9333.shtml
而对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的一段: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那问题就很大了
5.含英咀华
   感觉自己的语文素养实在太低,所以对于目前教改中加强语文素养尤其是传统文化素养这块,深表赞同。对于叶教授借用“含英咀华”这个词来形容段先生的中西合璧,还是比较符合自己的认知。一直顽固的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或者是炎黄后代的血液是导致段先生取得成就的重要基因(尽管没有实锤的证据)。与段先生认识较早也是努力宣传段先生学说的北师大周尚意教授于2002年12月25日发布的《中华读书报》发布的一组段义孚的文章(同期还有唐晓峰教授的“段义孚:当代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旗手”而这篇文章几乎是大陆介绍段义孚的底稿)中写了“他是谁?——眼中的段义孚”,有在第一部段先生著作简体汉译本《逃避主义》前言中提到希望中译本能保持段先生原著的优美文风。
    而个人觉得至今大陆学人对于段义孚仍然停留在“他是谁”上。
6.家园如梦
叶教授文章的最后两段基本都源于《回家记》。虽然汉译本一经问世就掀起一股风潮(梁文道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有过两期介绍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4_03/03/34363579_0.shtml),在2018年长沙星韵地理研讨会上汤江波(潇湘如是闲http://www.xingyun.org.cn/space-uid-37683.html)极力推荐后又掀起一股中学地理老师购买阅读的热潮,虽然汤老师写过若干解读段义孚的“梦”之博文,虽然后来我读过两遍《回家记》,但对段先生的这个梦仍是一个谜。
有梦追梦!也许是另一个梦的另一种解读。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bilingual 2019-12-17 07:35
每次读贾老师的博文,总能感到非常有新意!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6 10:55 , Processed in 0.0777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