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祥龙,1949年8月生,香港九龙人。198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8年美国托莱多(Toledo)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1992年美国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曾先后在北京环境保护局、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等。
职务与兼职:
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哲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哲学门》、《外国哲学》、《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基督教文化学刊》、《论证》等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简写为 “ISCWP”)副会长等。
主要著作:
1《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三联书店1996、2007年版。
2《先秦儒家哲学九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华古学与现象学》,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版。
5《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当代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海德格:二十世纪最原创的思想家》,(台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版。
10《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2002年版。
11《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主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12《现象学思潮在中国》(合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当代西方分析哲学》(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4《西方神秘主义哲学经典》(主编),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
15《海德格尔》(合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16《致死的疾病:为了使人受教益和得醒悟而做的基督教心理学解说》(合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孝的发生》,《光明日报》
2、《有无之辨和对老子道的偏斜——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无”章谈起》,《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3、《贺麟先生与他的清华国学院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4、《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以及与印第安文化的对比》,《现代哲学》2010年第1期。
5、《智慧、无明与时间》,《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6、《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事实、评估和可能》,《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7、《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 新文化运动后果反思》,《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2期。
8、《概念化思维与象思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9、《比较悖论与比较情境——哲学比较的方法论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
10、《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Ereignis”的含义》,《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11、《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求是学刊》2008年第1期。
12、《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理论参考》2007年第11期。
13、《中国传统哲理与文化的阐释原则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4、《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第2期。
15、《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16、《“中国哲学”的利与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7、《从“不可说”到“诗意之说”——海德格尔与孔子论诗的纯思想性》,《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18、《中国的现代德国哲学研究选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9、《中西哲理文字的可译性》,《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
20、《孝意识的时间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1、《德国文化感受》,《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22、《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世界哲学》2005年第2期。
23、《海德格尔论老子与荷尔德林的思想独特性——对一份新发表文献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4、《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易>象数及西方有关学说》,《现代哲学》2005年第1期。
25、《“姜嫄生后稷”中的“缺失”——从<诗经·大雅·生民>读解周民族的思想特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6、《“中国哲学”,“道术”》还是可道术化的广义哲学?》,《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
27、《现象学如何影响了当代西方哲学》,《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8、《林毅夫先生“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一文置疑》,《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29、《中国古人的性别意识是哲学的、涉及男女之爱的和干预历史的吗?——答陈家琪先生》,《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
30、《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1、《为什么现象本身就是美的?》,《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
32、《“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3、《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求生》,《南开学报》2002年第5期。
34、《理论创新与思维的“相交”》,《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5、《边缘处的理解——中西思想对话中的“印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6、《境域中的“无限”──<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析读》,《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37、《中国古代思想能否被概念化?》,《读书》1999年第7期。
38、《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哲学研究》1999年第6期。
39、《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40、《海德格尔的纳粹问题——事实与思想(续)》,《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
41、《海德格尔的纳粹问题——事实与思想》,《开放时代》1998年第2期。
42、《观“象”》,《读书》1998年第4期。
43、《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海德格尔早期宗教现象学的方法论》,《哲学研究》1997年第6期。
44、《海德格与古希腊的前柏拉图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5、《海德格的现象学起点》,《哲学研究》1993年第10期。
46、《贺麟的治学之道》,《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
47、《分析命题、模型与实在》,《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48、《贺麟传略》,《晋阳学刊》1985年第6期。
附录2022悦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