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吴小天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2724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解读

已有 872 次阅读2016-1-18 09:20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经济全球化, 甘肃省, 高中地理, 功能区, 开放性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系列连载之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解读

第八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含义

【课程标准】了解区域的含义。

【教材分析】本条“标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分类、特征等基本理论知识,为高中地理必修Ⅲ后面的区域地理学习作好铺垫。各版本教材内容表述差异较大。

人教版:这部分没有单独成节安排,以序言形式极为简洁地介绍了区域概念、划分边界、区位特征内部相对一致、区域范围等内容。

鲁教版:这部分单独成节编排,内容较为详尽。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区域含义,选用案例是“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二是区域类型,选用案例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热量带,按综合指标划分的文化区”、“均质区和功能区”、“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划分”等,三是区域特征,选用案例“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说明区域整体性特征,选用案例水田农业区说明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的特征,选用案例“经济全球化、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说明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湘教版:先阐述“区域的主要特征”有四方面,其中有关区域界线不一定明确、区域内部特征相似、区域之间有差异和联系与人教版和鲁教版相似,增加了区域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内容。再从“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区域的产业结构”两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区域含义,选用案例是“一个区域发展早期、中期、晚期的交通和城市等空间结构变化”、“1980-2020年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发达国家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的五个阶段”等。

    中图版:与人教版相似,内容简略。着重介绍了区域概念、边界、划分指标、范围大小等基本知识。

 【教学建议】

l  顺序、内容建议:

结合各版本教材,将这部分认识区域的理论铺垫知识作简化处理更为妥当。可借鉴人教版和中图版知识思路,充分运用鲁教版的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导,以更好地认识区域含义。参考如下:

1)网络式:

2)表格式:

知识要点

选用案例

区域概念

按一定指标划分的地理空间,如气候区、地形区、农业区等

区域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区、农业区等

区域划分类型

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地形区、农业区等

按综合指标划分,如按语言、宗教等划分的文化区

按自然要素划分,如地形区、气候区等

按人文要素划分,如农业区、经济区等

按空间尺度大小划分,如东北平原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如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沪宁杭工业基地、上海浦东经济区等

区域特征

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地理区域的整体性

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即地理区域的差异性

区域之间也具有普遍的联系,即地理区域的开放性

为了将区域理论知识能紧密联系实际,还可借鉴湘教版的“活动”栏目让学生模拟旅行,通过展示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风光图片,对区域进行再认识,完成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l  案例选择建议:参见上表。

二.区域差异

【课程标准】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材解读】各版本教材对本课标内容都有重点介绍,但知识体系和选用案例差异较大

    人教版: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个案,先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再引申到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比较两区域的农业、工业生产差异。在活动栏目中又选用“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建筑成本、间距差异”等案例以进一步认识区域差异。

鲁教版:先以岛国“日本和英国”为例,结合图表资料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两方面比较区域差异。尤其表格形式对比清晰,凸现比较区域差异的重要方法。再以活动栏目选用“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为例,让学生填表比较,提升能力。

湘教版:先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为案例,充分运用图表资料比较产业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外开放等区域差异,再以“我国南方和北方区域差异”为例,以列表形式比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中图版:先以“我国三大自然区”为案例,结合各区域形象直观的景观图,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并细化比较了东部季风区内的南北差异。再以“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为例,运用统计图表资料比较经济发展水平、速度等差异,并从区域位置、历史背景、开放顺序等角度探究其原因。在案例研究栏目中选取“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两个地区不同的灌溉工程,探究其地理环境的差异。

【教学建议】

l  顺序、内容建议:

按照新课标要求,地理区域案例涉及到世界和中国的多个地区,在教学中更不应拘泥于案例本身的具体事实,也不能单纯就案例讲案例,而是要通过对典型案例解读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重在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地理原因,让学生在分析其他案例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可结合四套教材共有的知识结构和形象的表格式对比法,完善区域差异的比较要素。参考如下:

自然环境特征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

气候

气候类型、气候特点等

水文

补给类型、水量大小、汛期时间等

植被

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高低等

自然资源

资源类型、主要分布区等

人文环境特征

经济差异

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结构、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耕地类型等

工业

工业区、工业部门、工业特点等

人口城市

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等

资源能源

资源类型、主要分布区等

2.探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这部分内容涉及到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重要原理,实质上是从区域角度梳理高中必修Ⅰ和必修Ⅱ中的相关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总体思路可参考如下:

地理成因

分析思路

案例分析

地形成因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鲁教版)日本多火山地震成因: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气候成因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地形、洋流等因素

(人教版)长三角地区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季风环流

(鲁教版)英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盛行西风,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文成因

地形、气候

(中图版、鲁教版)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内流河、水量少、出现夏汛的原因: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

植被成因

影响植被最主导因素是气候

(湘教版)我国南方地区多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的成因: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历史基础等

(人教版)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的成因:雨季较短,降水较南方少;冬季气温低,热量不足

工业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力、技术等

(人教版)松嫩平原形成重化工业基地的成因: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

(鲁教版)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区位条件:国内原料和燃料缺乏,市场狭小,需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进口原料燃料,出口产品

综合上述思路可以看出,若能组织好这部分教学内容,能更好地全面复习许多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不同成因。值得指出的是,在选用各自版本教材上的案例教学时,要及时归纳总结出区域比较的方法,并在最后再选取两个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的案例,让学生体验方法,学以致用。如江苏地区可选用江苏和新疆进行区域地理特征对比。

l  案例选择建议:

考虑到地理区域较多,教学中可重点以中国区域差异为例,如:

鲁教版、中图版:“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

湘教版、人教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等。

【常考图表解读】

l  原图导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条件图(图片来源:人教版教材)

1)比较两图中年平均气温差异,探究其主要原因:长三角地区年均温较高,这主要是纬度位置差异造成的。

2)比较两图中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探究其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较多,受夏季风影响,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和长白山阻挡,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比较两区域河网密度的差异及对农业产生的不同影响:长三角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l  变式拓展:比较世界两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图片来源:2006年高考重庆卷

1)比较两高原地形差异: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带来丰沛降水。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3)比较两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A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三.区域发展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材解读】各版本教材在这部分都紧扣课标有相应的阐述,但内容表述差异较大。

人教版:本部分内容与区域含义、区域差异等知识点合并在第一节中,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在阅读栏目中介绍了区域发展阶段的一种划分方法,即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鲁教版:本部分单独成节编排,图文信息内容较为详尽。先选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发展”为例阐述了区域在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等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特点。在活动栏目中又选用“我国大庆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湘教版:本部分内容单独成节编排,着重介绍了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选用案例是“美国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的形成阶段”;二是工业化阶段,选用案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格局、美国东北工业区成长阶段”;三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中图版:本部分内容单独成节编排,分别从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等四方面说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对应选用的四个案例分别是“早期农业起源地、资源型城市东营、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世界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区”。并增加了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建议】

l  顺序、内容建议:

本课标要求是新教材中增加的新内容,许多老师普遍感觉在教学中较难处理,各版本教材编排也迥然不同,象鲁教版教材上有关美国匹兹堡的大量图文信息,若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会给学生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仔细解读课标,这一内容是为了科学全面地认识区域,从时间角度来认识区域发展中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重点应在人地关系的动态分析上,应引导学生通过获取案例材料信息,发现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协调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例如,鲁教版和湘教版的“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案例教学中可突出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变化:

发展阶段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初期阶段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②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③转型阶段

(分析问题)

资源问题

煤炭资源出现枯竭

经济问题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带来高失业率等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

④再生阶段

(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资源利用

①节约资源;②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产业结构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大技术革新,改造传统部门;③发展潜力大的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环境整治

①减少污染物排放,规定达标排放;②治理环境污染,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③加强执法管理;④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等

再如,人教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案例教学中可突出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变化:

发展阶段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

水系稠密成为人们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成长阶段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利用水系发展交通,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生产;该区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③后期阶段

存在问题

耕地规模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下降

主要对策

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值的农产品;  ②发展科技,提高单产;

③提高机械化水平;④控制人口增长等

l  案例选择建议:参见上表。

 

四.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解读】各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体系和顺序都有较大差异。

1.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本内容单独成节编排在最后一单元,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从三方面展开:一是产业转移的概念,二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即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三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即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

鲁教版:没有详细内容。仅在教材最后一节“经济发达区的可持续发展” 珠三角案例中,以知识窗形式涉及到该地区的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在教学中需对照课标加以补充。

湘教版: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选用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案例“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珠三角部分工业在边远地区集聚”等加以说明。二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提及到迁出区的产业升级、迁入区的环境污染等方面。

中图版:本部分内容编排在本单元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中,有关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地理环境、就业机会等方面展开,具体内容与人教版相似。选用案例是“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教学建议】

l  顺序、内容建议:

首先在教学顺序上,可借鉴湘教版的编排思路,将本课标内容安排在本单元第四节教学,从区域联系角度引入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本单元可形成较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可借鉴人教版的清晰思路,先简要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再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重点分析探究产业转移对迁入和迁出区的有利、不利影响。为使分析层次清晰,可引导学生梳理如下:

1)网络式:

2)表格式:

分析思路

对产业迁出区的影响

对产业迁入区的影响

经济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①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②加强区域交流和联系,加强区域分工和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

环境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环境污染转移和扩散

③迁出区环境污染会得到改善

③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④不利影响:迁入区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社会

4)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④不利影响:可能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⑤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l  案例选择建议:参见上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本内容单独成节编排在最后一单元,以“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为例,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二是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阅读栏目中简要介绍了“我国西电东送工程”资料。在问题探究栏目中选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条件差异、调出区和调入区水资源的季节分布、调入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

鲁教版:本内容单独成节编排在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突出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图文结合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三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积极意义和环境问题,条理较为清晰。在知识窗栏目中又选用“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案例简析该工程对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

湘教版:先选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案例,以活动形式让学生探究讨论该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环境的有利、不利影响。再选用“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案例,以阅读栏目形式介绍了该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改善、缓解交通压力等有利影响,并以活动形式让学生分析该工程对甘肃省带来的有利、不利影响。又选用“我国西电东送工程”案例,介绍了该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提供电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中图版:本部分内容编排在第三节“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角度,选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简单介绍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的积极影响,在思考栏目中设计问题“水资源调配对调出区和流经地区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分析思考。

【教学建议】

l  顺序、内容建议:

本部分教学可借鉴人教版和鲁教版编排体系和分析思路,既相对完整又条理清晰。也可引导学生以列表形式梳理知识,参考如下:

1)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对东部地区

经济效益

①提供廉价能源(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发展;

生态效益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改善东部大气环境;

对西部地区

经济效益

①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动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生态效益

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需求,保护环境;

不利影响

管道经过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要严格保护沿线环境。

 

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对调入区

经济效益

①缓解水源紧张,促进缺水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②增加城市用水,美化环境;

③缓解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控制地面沉降;

社会效益

④缓解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不利影响

对调出区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盐度升高;

②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不利于净化长江下游排放的污水,降低水质;

④对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对调入区

⑤沿线地区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l  案例选择建议:

人教版和鲁教版:“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人教版和湘教版:“我国西电东送工程”。

 

【常考图表解读】

l  原图导读: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图(图片来源:人教版教材)

该图表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地区的转移,吸引该产业转移地区的共同区位优势是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由于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这类产业在空间上是不断转移的。

l  变式拓展:工业地区迁移示意图(图片来源:2008年山东模拟卷)

 

该图信息同样反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规律。因此若要判断20世纪6090年代初最有可能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的工业部门是服装制造业、钢铁工业、微电子工业、化学工业中哪一类,只需依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则是服装制造业。影响该产业部门最主要的区位因素也就是劳动力的数量,即要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l  原图导读: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图片来源:人教版教材)

图示反映了不同生产环节的附加值差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般是产品加工环节,因为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较大

按图示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应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l  变式拓展:盛泽与绍兴集群产业的价值链图和全球价值链下纺织业集群空间等级体系图(图片来源:2009年苏锡常镇四市联考卷)


     读左图分析,与盛泽相比,绍兴集群在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①在设计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纺机、高档面料的研发;②在生产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厚型织物、染整和服装生产;③在营销阶段,绍兴产业集群主要从事价值量高的品牌的市场开拓。

读右图分析,盛泽、绍兴纺织业集群处在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低端。为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与国际资本、技术、营销网络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研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走品牌化路线等。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16:03 , Processed in 0.0613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