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ludog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34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学习赵老师关于公开课的讲座

热度 1已有 913 次阅读2018-1-6 07:19 |个人分类:学科教研|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昨天晚上,北斗地理教师群邀请到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赵鹏老师,进行了有关公开课的讲座,题目是《大道至简、反璞归真——关于公开课的设计、评价及反思的一点思考》,并回答了许多老师提出的问题。

赵老师的讲座包括公开课的界定、公开课的本质、公开课的定位、公开课的评价标准等内容。

关于公开课的界定,赵老师给出的定义是:公开课即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供老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赵老师介绍了公开课的发展过程,最初中教学示范,上世纪80年代主要为经验推广,21世纪更多的是教学试验。

公开课的本质是什么?“公开”可以理解成示范+改进+探索,“课”是教学活动,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因此,“公开课”就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是教师间进行教研交流的重要载体。

通常认为,一节“完美”的公开课要有新颖的课堂导入,打破教材成规的教学主线;有反复推敲的内容重组,多次磨合的课堂设计;有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深入浅出的素材情境;有高端大气的媒体手段……

关于公开课的定位,赵老师分析了三个问题:首先,公开课是尺子还是筛子?尺子反映的是一种状态,筛子提供的是一个标准。公开课更多的应是尺子而不是筛子。听一节公开课,领导常关心老师能力高不高,而对年轻教师而言,应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好坏。其次,公开课是表演还是体检?表演最担心的是出问题,而体检最担心的是错过了发现问题。第三,公开课更要“里子”还是“面子”?需求的主语是老师,自内而外,有了思考,尝试后希望得到同行的点拨。而“筛子”功能、管理功能由外而内,成为管理功能,有一些特殊影响

公开课是否应该有别于常态课?赵老师坦言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就应该是常态课,有人认为有别于常态课。赵老师以请客吃饭为例加以说明,有客人来,准备的饭菜自然有别于家常便饭,公开课和常态课也是这个道理,但即使家常饭,也要讲究卫生,可口。这一观点,与长江口口周老师所说的很相似。因此,从理论上说,公开课是大家相互交流、展示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以教学的方式进行探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最真实地将新成果新感悟新经验显示出来。但是,现在的公开课大多都有与名次和证书有关,这就赋予了教学公开课的功利性,于是表演的成分就大大增加。当然,我听过我们山东省的教研员和地级市教研员的阐述,他们都明确反对公开课的表演,认为应当立足于学生有效的学。

赵老师讲座的重点是公开课的评价标准。赵老师认为,公开课可以分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层次。合格层次,就是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带着课程标准看教材,又以教材为例,看教材是如何落实、展示课标的。未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肯定不是好教学。良好层次,就是满足学生需求,这是重点。学生是教学设计的指向目标,让学生有所提升。教学设计的目标、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关于这个问题,赵老师还阐述了几点看法。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讲,只让学生自己看。另外,学的好和学的轻松也不是一个概念。轻松与有效学习之间并不完全是对等的。优秀层次,体现的是教师特色,这是难点。能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关于教学理念的评价,赵老师解释说,理念人人都有,是隐而不发的看不见的手,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教学。在教师成熟期的作用更加突出。教学观是从课程的视角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

关于师生观,赵老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教师在学生面前是电视还是电脑?电视的传递是单向的,电脑可以互动,指向互动似乎更重要。那么,是不是电视一定不如电脑?有没有看了一集就想第二集的电视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就是更高水平的教学。第二个比方,就是教师是饲养员,是厨师,还是记忆中妈妈的味道。传统教学是把教师定义成饲养员,而厨师就关注客人爱不爱吃,妈妈的味道则是在体验的同时,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于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知识+能力+方法=素养。怎么教就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赵老师指出,常常有人把知识与能力,与方法和素养对方起来。实际上,没有离开知识的能力。背知识本身不是问题,只用记忆这种方法获得知识才是问题。

接着,赵老师又阐述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两个方面应如何评价。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赵老师认为,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和科学是关键点。四大核心素养是宏观目标,是最终能形成的目标。而教学目标是课时目标。有许多并不是一课时就能培养的目标。教学目标最好能说清楚用什么资源,用什么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赵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分组和座位。要分组,有两种标准,按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特长,可以互助交流。临时而随意的分组不可取。许多公开课的座位不是朝前,而是学生围坐。如果像美国那样的小班化教学,或许可以。我们的座安排,要看学生交流和教师讲及师生交流哪个时间长。让学生长时间扭着身子看老师,那可太累了,效果可想而知。关于实验,赵老师举例说明,要注意科学性。

分组本来是为了让学生有表达和交流机会,分组活动也要注意怎么做更符合学科特点。例如,有老师让学生分组学习长江,任务这样安排:分组学习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流量、流速、水能资源,并总结典型特征。如此分组,研究中游的如何关注上游和下游?那么,如何分配任务更合理?赵老师认为可以按水文特征分组,如有的组研究流量,有的研究流速,虽然每个组只关注水文分布一个方面,但关注了上、中、下游整个空间的变化。

关于分组的评价要点:分组前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板书或课件里展示要求,大约时间,汇报要求等,好分组前有先导;分组后有表达,无论是选代表,还是其他形式,一定要有表达机会;三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

关于学生活动,赵老师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实效性,设计了这个活动做了有什么优点。

关于教学实施的评价,赵老师提出了三点:心念八方——民主、公平的课堂氛围。老师是不是心中有学生,看回答问题过程,看交流过程;眼观六路——及时、灵活的教学调整,也就是关注课堂的生成。老师能不能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有效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思路清晰——清晰、条理的环节设计。

关于公开课的设计技巧,赵老师提出以下几个字:精——课堂容量和核心情境。赵老师认为,公开课容量为常态课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为宜,这样能有活动时间,把理念展示的更清楚。但我看到的情况是,许多公开课比常态课的容量大的多。容量界定,指的不是老师说了多少,更应看学生得到了多少。核心情境越少越好,素材堆砌往往效果不好。实——可借鉴、可迁移、成本适当。换一个班行不行?换一章节的教材行不行?天天如此行不行?成本越低,效果越好。巧VS新——公开课更巧妙,还是更新颖?人们关注新多于巧。在“有效的”和“最新的”之间应如何取舍?赵老师认为,创新是为了提升效果,提高效率。创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新也有风险,应谨慎,有效,讲究实效。

在提问环节,我向赵老师提了个问题:我看过许多公开课,都是出示教学目标的环节,赵老师是否赞成这种做法。赵老师表示,他个人讲课不倾向于这样做。并以大气散射为例来说明为什么不倾于出示目标。当然,出示目标也有好处,能让学生知道整体内容。我个人也不赞成出示目标。

有老师问,教材目标的数量多少为宜,赵老师认为,40分钟的课,大致两到三条比较合适。赵老师还回答了老师们提出的其他问题。

听赵老师的讲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务实、辨证。我感觉,赵老师的讲座不仅仅可以指导公开课的设计,对常态课教学,也极具指导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景荣 2018-1-6 10:09
对老师开课挺有启发。
回复 ludog 2018-1-6 15:36
景荣: 对老师开课挺有启发。
是啊,景总,我也感觉对常态课也有指导。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16:52 , Processed in 0.0606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