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ludog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34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听孙老师谈地理教学的原点、视点和质点

热度 1已有 984 次阅读2018-4-21 07:10 |个人分类:星韵活动|系统分类:关注星韵

       昨天,江苏省孙德勤老师在Cctalk星韵地理直播间做了题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三教学的原点、视点和质点》讲座。虽然我带初中,但一向佩服孙老师的治学,加上不同学段的地理有相通之处,自然十分期待本次讲座。

孙老师首先分析了高中新课标的变化,即“凝炼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操作指导性”。其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似乎最受关注。孙老师分析了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以一道数学题为例,说明数学的原理、逻辑和运算。这个数学题的原因,就是在原理指导下,遵循学科逻辑解决问题。由此联想到地理,可以用承载这些核心素养的地理观念。具体说,可持续发展理念、人地关系系统思想指向人地协调观;整体性思想、差异性思想、区位理论指向综合观,尺度思想、地图理论指向空间-区域观,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向地理实践。孙老师认为,地理课程承载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地理思维就是桥梁。所以,地理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就是地理的原点

孙老师这样分析:思维能力在学科层面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它是根植学科精髓的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知、行过程,是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什么是地理思维?孙老师的界定是“基于一定地理学思想与理论,运用知识和技术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较为稳定的心智过程与行为”。地理思维作为心智活动与行为能力的统一体,它是可见、可测的,它的完整性成为核心地理素养的重要表征。

孙老师又详细分析了地理思维的属性:哲学属性,地理思维包含着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地理思维的基础;地理学属性,地理学理论、思想指导下的心智过程与行为,确定了它的性质与其他思维不同;心理学属性,地理思维包含一定的心智过程,比如心理地图、地理过程等形象思维,以及解决问题中的创新思维;逻辑学属性,地理思维包含一定的逻辑推理,比如除了一般的逻辑外,突出的还有地理学科逻辑。

孙老师认为,地理教材反映了地理思维,在中观层面上,例如,尺度思想:空间、时间、时空,反映在教材上是地球地图-世界范围-中国,圈层系统-区。人地关系:环境-人,反映在教材上是自然系统-人类活动-区域。微观层面上,在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系统、整体性、差异性、尺度思想、地图理论、区位论等的指导下,在选择、组织、呈现知识的同时,教材行文呈现出严谨的学科逻辑及推理过程。然后孙老师以高考题为例说明这种思维在试题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地理思维呢?孙老师提出三点:一是明确并理解承载和体现人地协调观、综合观、空间-区域观的地理学核心理论与思想。比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区位理论、尺度思想、地图理论、人地关系系统思想等,二是适当的训练与强化。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情境和问题对地理学核心理论与思想进行运用,形成严谨的学科逻辑,并结合相应知识点进行推理判断,从而不断提升正确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三是流行对教材文本的阅读与分析。教材文本在体现地理思维的同时,传递着国家意志和价值观念,在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的同时,学习地理学核心理论与思想、地理学一般知识和技能,逐渐形成学科逻辑及推理判断能力,提升地理思维,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二大部分是视点,文本逻辑的回归与超越。为什么要回归教材文本?孙老师提出四点原因:一是进入高三,主要围绕复习资料进行复习,追求知识系统的完整,缺少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二是教材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将地理知识呈现出来,它是值得去仔细阅和分析的;三是用教材教是在分析教材基础上进行提升和灵活运用。四是实现“用教材教”和“用教材学”,都首先应该能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这是超越文本逻辑所追求的目标。不过,我倒认为,实现对教材文本的回归,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恐怕应该是高一和高二应当解决的问题,到了高三,是不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超越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近一、两年似乎更加铁了心要“破模”,理解教材文本必不可少,恐怕更多的是要超越了。

孙老师分析了高三学生知识掌握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不理解、不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语言不规范——这一点在初中生答地理题上表现的更加突出;知识点零散,不注意知识结构;不注重地理学核心理念、思想的理解与运用;脱离生活,知识面狭窄。孙老师称之为“营养不良”——对外界知识了解少,消化不良——对课堂所学也理解不透。其实,我感觉这种地理学核心理念的运用,大多是结合具体情境,能不能从具体情境中联想到地理原理,恐怕是许多学生即使经过训练,也很能达到的。

孙老师这样分析学科逻辑:通过学科知识结构体现的,能够反映学科思想和方法的一种思维的规律。只有遵循学校逻辑,一个个看似分散的地理知识“点”,才能被串联起来,而所谓的“思想”、“道理”、“方法”正是蕴含其中。学科体系需要学科逻辑来支撑,学科逻辑不但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建构有意义,而且对每一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意义。孙老师以能源基地建设为例,说明教材叙述中的学科逻辑,并且推广到其他的基地建设中去。

孙老师强调了思维评价,认为思维结构评价可避免以往开放式测试中单纯以“知识点”为评判标准的不足,从而关注学生的思维结构。

第三部分是质点,指问题空间的设置与引渡。(陈校长不赞同这里的问题空间,我也感觉可以改成问题情境。不过这个问题空间,孙老师说是纽威尔和西蒙提出来的,我怀疑可能是英语的直译,其实就是问题情境的意思)

孙老师分析,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总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的表达我感觉是我们的学生特别需要加强的。关于问题空间,孙老师引用纽威尔和西蒙的解释:一是初始状态,即个体经验、已有的有关条件(情境)等;二是目标状态,即期待获得的结果;三是达标途径,即由初始状态如何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空间是处在问题给出的情境(已知条件)到问题解决之间的“一段距离”,通过这个空间需要在地理学核心理念和思想指导下,运用学科逻辑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所以,问题空间的设置是培养地理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孙老师建议,关于程序性知识的问题可直接设问,尽量不直接指向记忆性知识。从地理事物、时事、生活、生产现象出发,结合知识特点、能力要求设置问题。

关于问题空间的引渡,孙老师提出以下建议:初始状态要“加强营养、促进消化”。即增加个体经验,加强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熟悉典型区域,理解区域特征;构建心理地图,能进行正确定位。目标状态是分析设问指向,根据要求作答。达标途径是掌握基础概念、知识、技能;熟悉地理学核心观点、理论,形成在地理学理论、思想指导下的学科逻辑并推理判断。

对后阶段教学,孙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适当回归课本,分析学科逻辑,培养地理思维。

2.调整小专题复习思路,尝试以地理学理论、思想为指导,打破教材次序,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学科逻辑。

3.精选试题,凸显地理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4.拓展视野,适当选择时事材料进行分析,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叶片水滴 2018-4-25 19:08
考卷改革了,教学方式和过程也要随着改革了,改变教学方式和设计是个大工程,大方向的变化通过几次考试已经有所感受了,但是我们高三也要小专题了,其实还蛮想知道不同学校对具体的专题如何编排的
回复 ludog 2018-4-25 20:39
叶片水滴: 考卷改革了,教学方式和过程也要随着改革了,改变教学方式和设计是个大工程,大方向的变化通过几次考试已经有所感受了,但是我们高三也要小专题了,其实还蛮想知 ...
我们初中也编专题,初中的专题比较容易
回复 叶片水滴 2018-4-26 16:16
ludog: 我们初中也编专题,初中的专题比较容易
毕竟考试指向不同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4 17:22 , Processed in 0.0805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