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实施地理教材的“ 再组织”和“活化”
戴敖锁
实施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是地理教学的着力点,搞好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它是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就是指地理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状况,结合生活、乡土,在地理科学规律、认知规律、教学规律的指导下将教材内容优化组合,生动地呈现出来;在呈现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广意上讲地理教材的“活化”应包括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那么如何较好地实现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呢?
◆原则
革新性原则即包含的内涵首先是“敢”字当头。对地理教材应该“敢”于对它加以“再组织”和“活化”。不要以为教材是专家、学者编写的,是经过权威认可的,就动不得。这种将教科书奉为圣经的盲目崇拜是不对的。当然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并不意味着对教材的全盘否定,而是将它与当前的教学对象、手段等情况相适应。其次是创新,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乡土地理、当前地理科学以及其它科学的发展情况,对地理教材不断突破陈规,进行创新性的“再组织”和“活化”。
稳健性原则即对地理教材“再组织”和“活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反复琢磨,有疑点向专家请教,和同仁商榷,不可则不行,不潦草行事,不视教学为儿戏。
灵活性原则即对地理教材进行“再组织”和“活化”时,要灵活,不要死板,要根据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的不同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灵活地“再组织”和“活化”,不能干篇一律地套用模式。
◆法则
地理科学规律是基础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地理专业素养,有广阔的视野。对地理科学的特点和地理科学的规律有很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地理教学活动,才能谈得上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才能在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过程中,
观点正确,内容新颖,逻辑严密,学生富有启发,积极参与,引导到位。
认知规律是依托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应在遵循地理科学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学生认知规律,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便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培养出人格健全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人才。
地理教学规律是保证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以地理教学规律为指导,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助于师生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互动,有助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地位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保,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出发点
逻辑体系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归纳、少演绎,而目前地理教材多以演绎法编写。这样在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时就要将演绎的逻辑转化为归纳的逻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现象揭示本质,探求地理事象内在规律的习惯,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价值观教育都是地理教育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要将爱国主义、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等价值观贯穿其中,渗透其中,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情感的体验,理性的判断,将其真正内化成自身为人处世的理念。
呈现方式如何将地理教材的内容呈现出来,呈现的方式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我们对地理教材进行“再组织”和“活化”的重要内容。对地理教材“再组织”和“活化”应该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乡土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地理教材呈现的生活化和乡土化。由于地理事象的综合性和区域性,我们可将生活化和乡土化的地理通过案例这个平台呈现给学生,围绕案例展开探究性分析。
教学互动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得益彰,这是地理教材“再组织”和“活化”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以图示为例,表明地理教材“再组织”和“活化”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系统。
对地理教材“再组织”要付诸实施,要“活化”,而对教材的“再组织”都是头脑中的东西,与现实的教学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反馈对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进行及时调整及优化。课后要进一步获得学生的反馈和总结,从而将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趋于更优,然后再付诸于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地理教材“再组织”和“活化”模式。(图2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6 19:39 , Processed in 0.0627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