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顺利的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开心之余,把我的一点小心得分享一下。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不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思考和煎熬,无法体会到研究的丝丝韵味。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主要有一下的思考:
(1)思想的痴迷和煎熬
搞研究需要脑力、体力和持久力。脑力是因为研究需要的是不停地思考,需要的是不停的肯定和否定过程。若有所发明、发现和创造,就需要具有很高的顿悟力、领悟力和直觉洞察力。在文献的阅读中,在实际工作困境的逼迫下,会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或是曾经无人涉猎的领域,于是就要寻求解决方案和突破口。而往往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除了脑力、体力的考量外,更多的还需要思想的煎熬: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能否抓住问题的核心,能否摸索出好的方法,又如何去验证等,这实实在在是一个心理上和肉体上的煎熬过程。
(2)底层的深入思考。即对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和认识深度。是否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否还有曲径通幽?这就需要从底层思考。
(3)上下求索的环境。搞研究的探索是自发的、主动的,自底层的、由内向外的上下求索过程,这种求索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搞研究不是在象牙塔里找到一个心灵慰藉的避风港,而是不断寻求一个思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不断的撞击、唤醒和激发之地。比如,学生与导师在一起要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好的引导和有意义积极的辩论、讨论等都很重要。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下摸爬滚打中凝练出来的,是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改良、提高和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生应该需要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洞察能力与交流能力。研究是梦想的力量,是一种痴迷的情怀。在那个过程中,在那一段时间内,在你的心里,在你的学术求索世界里,在你的思想驰骋世界里,心无旁骛、不舍昼夜,甚至是不能自拔,乃至殚精竭虑,然后才是豁然开悟和醍醐灌顶。
研究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但为什么还有人在孜孜以求?我想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份热爱和执着,还有一份挑战,还有一颗孩童的心。科研拼的不只是三板斧的一时痛快,而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热爱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