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张芳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405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古玉鉴赏》读书摘抄

已有 366 次阅读2018-6-26 21:43 |个人分类:博物馆|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前言

我国是在地球上开采玉石最早的国家,从新石器末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将各种玉石原料用于生活。国人崇玉、爱玉、藏玉、赏玉之传统的历久弥新。

中国人历来对玉尊崇有加,仅从汉字上看,大多数以王字为偏旁的字的意思都是各种美玉。诗歌中讴歌美玉的那就数不胜数了,有象征价值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也有比拟美丽的“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玉器历来被视为高贵典雅之物,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历来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可见玉器地位之崇高。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从周朝的“三礼玉论”到秦朝的玉礼制度;从汉朝的葬玉文化到唐朝玉器中佛教文化的大放异彩;从宋朝的玉带制度到明清时期玉器的世俗化,无不表现出玉器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功能。

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中,玉器被赋予人格化的理念。殷商以来,人们对玉器的溢美之声就没有停止过。从“圣人论玉,德比君子”,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古玉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悠久文化,从最开始的工具演变成为装饰品,后又成为礼器,见证了我国历代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可以说,古玉的发展与我国历史发展的步调统一。

玉,石之美者

“玉”字诞生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着这样的解释。

玉之美在于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我们对于玉的认识,往往始于文学。凡是与玉相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赞美之意。“玉树临风”“亭亭玉立”,是形容人容貌美好最常用的词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常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格;“琼楼玉宇”“雕栏玉砌”为建筑物之中之精美绝伦者;“玉食” “玉泉”,将饮食之精美,诠释得淋漓尽致。类似于这样的词句,在中国语言中极为普遍,不胜枚举。玉密致、细腻、温润,人将玉与其他事物联系,赋予了玉精神层面的内涵。

从古人对于玉的理解来看,古人所指的玉,主要是现代矿物学分类中的“软玉”。这类玉石由角闪石类的透闪石矿物质成分组成,纤维状晶体呈现出交叉排列的结构。软玉的特点就是玉质细密,给人以温润的感觉。较为纯净的软玉,玉色往往洁白通透,与羊的白色油脂类似,故又称羊脂白玉。但是,软玉不只有白色这一种。由于软玉内会存在多种制色金属元素,所以也有些玉,呈现出青色、绿色、黄色、黑色等。像这类有颜色的玉,分别被命名为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等。

除了软玉,还有一类玉叫作硬玉,就是我们常说的翡翠。翡翠由富含钠质的辉石类矿物构成,翡翠较软玉而言硬度更高,质地晶莹而细腻。翡翠多呈绿色,这是因为其成分中含有铬离子,铬离子含量的高低,成就了翡翠千般丰富的绿色。除了绿色,还有部分翡翠,呈现出红、黄、蓝等色彩。

玉文化的四个发展时期

玉文化可谓中华民族形成最早的文化之一,至今已有七八千年历史。

第一个时期,是它的诞生时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由于磨制石器带来的这些感知,人类对玉石的探索之旅拉开了序幕。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一个是北方的红山玉;另一个是南方的良渚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标志着玉文化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开始觉醒。

接下来,玉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阶段,即玉文化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始于奴隶社会形成后,此时,玉器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奴隶制社会形成了阶级,有阶级就有冲突。最显著的特征是兵器增加,但是玉的质地决定了它做成的兵器不可能直接用于战场,它只是作为一种象征,象征着王权至高无上的力量。自此,玉器逐渐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第三个时期,是玉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始于封建社会前期。在汉唐时期,系统化的玉文化逐渐趋向成熟。众所周知,汉朝统治长达四百余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玉文化也随之繁荣发展,迎来了自新石器晚期、商后期以来的第三个高峰。汉代玉器雄浑豪放、气势磅礴,注重个性化,充满对于艺术美的追求。这一时期的玉文化摒弃了陈规旧矩的束缚,成为此后一千多年玉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最后一个时期,是玉文化的繁荣时期。从宋代到清代,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这一时期,玉文化变成了较为普及的文化,后世对玉的很多理解都形成于此时期。玉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和持续发展,不断发展更新,展现出蓬勃的形态。玉文化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地位。宋代至清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由更迭走向统一。于是,玉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将地域性和统一性集为一身,多元而灿烂。

从玉文化发展的这四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玉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玉文化可以说是我国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礼仪用玉

在我国古代,重大的礼仪场合如祭祀、朝会之时,玉器是必不可少的礼仪用具。古时用于礼仪的玉器有六种,即为“礼玉六器”,常简称为“礼玉”或“礼器”

据《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璧、琮、圭、璋、琥、璜,是为“礼玉六器” 。中华民族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礼玉六器便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核心。

礼玉六器中以玉璧为首,用来“礼天”。天在古代至高无上,可见玉璧在古代玉器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玉璧即中间有孔的扁圆形板状玉器,古人将玉璧的孔命名为“好”,余下的边为“肉。《尔雅·释器》中道:“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意为中心圆孔的大小,决定玉器的名称,孔径比玉质部分边沿小的才能称为璧,孔相对较大称为瑗,而相等者称为环。除了天子礼天之外,古时进行国事访问时,也常用璧当作见面礼。各国往来时,更是常用璧作为凭信。

琮,内圆外方,是一种简形的玉器。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在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玉琮出现,一般有花纹。在商周以后,外表演变为扁矮,平素无花。玉琮在汉代以后几乎绝迹,明清后又出现仿古玉琮。

圭,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当今古学界将这一一时期的许多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命名为圭。玉圭作为礼器,被广泛用于朝见之时标明等级身份。另外,在祭祀、盟誓时,也常常作为祭器使用。圭在战国时期盛行一时,战国之后流行度下降。所以,绝大多数圭都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时代的产物。

璋,星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据《周礼》中记载,璋的种类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这五种。按照其用途,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为“赤璋”,是用赤玉,也就是玛瑙做的璋,用于礼南方之神朱雀。另一为“大璋、中璋、边璋”,用于天子巡守。第三为“中璋、牙璋”,当符节器使用。

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之用。琥相对于前几种礼器来说,出土的资源较少。

璜,一般为半圆形片状物,形似半璧,或者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会在两端打孔,以方便系绳佩戴。自商代起,玉璜成为人们流行的佩戴饰物,唐代以后玉璜渐渐消亡,被玉佩取而代之。

葬玉文化的盛行

丧葬之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在年代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了许多石珠、兽牙等物品,散布在尸骸周围。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益盛行,“葬玉”成为了普遍现象。

葬玉,顾名思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为什么以玉器陪葬呢?这全是因为古人对玉器的特殊认识。古人认为,以玉殓葬,覆盖于人体各个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坏。西晋葛洪曾在《抱朴子。对俗》中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对古人使用葬玉的目的,做出了合理解释。

现今考古发现的随葬玉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墓主人生前使用或者赏玩的玉器,希望供其死后仍能在地府使用;而另一种是按当时的丧葬之礼,其家人为其特别制作的玉器。这种后来制作的玉器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其来世使用的;另一种则是根据当时的礼仪规定,制作的符合其身份地位的玉器,作为丧仪用品。

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覆面、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这些名字听起来充满神秘感的物件到底是什么呢?

玉覆面,玉质丧葬面具,有缀玉面罩和整玉面具两种,流行于中国西周至汉代。缀玉面罩较常见,大都由碎玉或废玉加工制成,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缀玉面罩,后来东周时又有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柙”。在平民墓葬,基本不会见到此物。因为它一般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是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缀而成的尸罩,其种类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丝缕玉衣、铜缕玉衣。据说,如此可保存尸身不腐,

玉琀,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这种葬玉在各个时代形制不一。商周时期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不仅仅是这些,一般体形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葬玉。自汉代以后,以玉蝉做琀比较普遍。

玉握,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正握为猪形,即“玉豚”“玉猪”,其他形状如璜形玉器,有时也作为玉握被使用。

脚趾夹玉、踏玉,踏玉的玉质相对略差些,在入葬时分别夹在墓主人的脚趾缝之间,以反映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九窍玉塞,便是指填塞死者九窍的玉塞,“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便可防止人体内精气流失,从而使尸体不腐坏。这同玉衣能使尸体不朽的说法是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

葬玉文化的鼎盛时期在汉代,魏晋后逐渐衰落。作为葬玉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汉代葬玉的种类和风格多种多样,不仅代表着当时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更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行为,却能体现出玉在古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反映出生者对死者的缅怀以及对死后的未知世界的敬畏。

君子没有特殊的原因,玉佩不能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不同身份的人,尽管属于君子士人,佩玉也是等级有差的,如天子佩白玉,用黑色丝带为绶;公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丝带为绶;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黑中带红的丝带为绶;世子佩美玉,用五彩的丝带为绶;土佩瑞玟,用赤黄色的丝带为绶。佩玉等级有差,才算贯彻了礼。

为了使佩玉在走路时发出的声音和行动举止的节拍相合,臣子要经常练习自己的仪容、神态、举止。听一听玉佩的碰撞之声是否符合古乐节拍,随时检点,不能离开礼的规范。

玉质

玉,最令人喜欢的便是那自然天成的细腻柔润质地。正是因为玉的质地之美,它才成为中国人心目中高贵、美好的象征。几千年以来,人们赏玩古玉,根本原因就是基于玉的美。

玉可以分为软玉和硬玉,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矿物。软玉和硬玉皆有不同种质、不同颜色。在中国境内出产的绝大多数为软玉,很多精湛的玉器艺术品均以软玉雕琢而成,我国的古玉绝大部分指的是软玉。

在汉代以前,对于玉器的审美,主要是重视玉质之美。在异彩纷呈的玉文化之中,需要明确的是,古玉美学是以软玉为主要载体的。汉代以前,软玉的玉质之美最受重视。对于玉美学的鉴赏,主要注重三点。

首要的,当属细腻之美。玉料质地缜密、细致,表面倍显细腻滑润,故称其为细腻之美。其次,美玉讲究温润光泽。美玉磨蚀成光滑曲面,以温润有光泽为美。另外,就是无瑕之美。玉无杂质,为上佳。故常用“白玉无瑕”这样的词语,来称赞玉质之美。

玉质之美除了与粒度大小、均匀度有关以外,还与其透明度和拋光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玉质越细腻,其透明度也就越高,抛光性也相应更好,使得表面反光性更强。这关系到玉的美感和玉的质量。

除了对于质地的推崇,自汉代开始,玉的颜色如何也逐渐被人所重视。东汉王逸提出赤、黄、白、黑四色的审美标准,为评价玉色美感树立了标杆。这种审美特征,总结起来有两点:单色美和多色美。

单色的玉,其颜色大致可分为白色、绿色、黄色、黑色、红色五个色系。

白色的玉,在和田玉中占据了大半江山。白玉以通透洁白的羊脂白玉为最佳,史称玉王。在和田玉的颜色分类中,还有黄玉和糖玉。黄玉有黄、米黄、蜜蜡黄、栗色黄、黄杨黄等颜色。其中以栗色黄、蜜蜡黄为佳,其他黄次之。黄玉的颜色正而烈,颜色越浓越珍贵,其价值不在羊脂白玉之下。糖玉因色似红糖而得名,红色系,多呈紫红色、褐红色,以色赤如鸡冠者为珍品。绿色系的玉,有浅绿白色、淡绿色、灰绿色等,深绿色的碧玉产出量相对较大,属常见玉料。黑玉又称为墨玉,优质的墨玉“黑如纯漆”,罕见而珍贵。

至于玉的多色美,又分为双色对比和多种颜色混搭。双色的玉,往往体现出颜色的调和美,或是对比美。多种颜色搭配则势必表现出多彩纷呈之美,颜色混合的节奏和韵律之美能给人饱满的审美感受。

玉的质地和颜色,都是玉的本质之美,是大自然的赋予,也是它能衍生出丰富多样内涵和文化的最基本前提。

玉琢

玉琢之美讲究的是增加玉的造型美感,却不掩饰玉质的天然美感。这一点表现了古代在玉器加工方面,极高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底蕴。

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这本身就是一个琢玉的过程。首先要进行的是“相玉”。“相”即是观察,仔细观察玉料后,还要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以及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随后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画出来,这一工艺称为“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接下来就是玉器的具体制作。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琢磨而成。琢磨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严谨的技艺。在琢制中如果技术不精或稍有不慎,就可能崩裂出纹痕,也就大大降低了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甚至会前功尽弃。这可以充分体现出琢玉大师的造诣,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明末清初,翡翠引入我国。由于翡翠色彩多变,这一时期玉器的造型,想要追求精巧绝伦的效果,往往要考虑玉色的影响。这就要给颜色多变的玉料一个全面的造型设计,通过精雕细琢,使不同部位不同颜色的玉表现不同造型,并让其为整体意境美增色。这样的造型,更能体现出艺术品丰富的内涵,使人得到极佳的视觉感受。

除了对玉料不同部分颜色的利用,在雕琢造型时,由玉的薄厚程度造成的透明度不同,也将成就玉器的整体造型。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因为不仅是玉,其他材质也一样,当它很薄的时候,透明度较高。而当其质地较厚的时候,透明度就相应降低。随着这样的变化,其颜色的深浅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所以,同一块玉料雕琢得薄厚不同,就会产生颜色不同之感。

玉琢之美在于“融造型入意境”,简单粗糙的加工很有可能使一块好玉的美感大打折扣。精雕细琢,因材施力,玉的材质美和颜色美,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极大程度的展现。将天然美与造型美相结合,这就是玉琢之美。

本质衍生出玉德之美

由于玉的本质之美被“人格化”,我国古人总对玉怀有别样的情感,在古人心中,玉是一种精神,一种德行的象征。

那么“德”到底是什么呢?“德”字最早见于西周,周代提出“施实德于民”。可见,德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约束。于是,当玉被赋予某种的时候,就体现出一种特别的精神力量。玉德,在这样的环境下,实际上是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将玉固有的质地美转化为行为准则上的最高标准的德。将玉融入道德规范,有其推动性的意义。它使玉走下神坛,从早期的礼玉文化,向德玉文化发展。

孔子对于“玉有德”的认定,对于后世有着尤为深远的影响。在古籍中有据可查的玉德,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多种说法。玉德属于玉文化中伦理道德领域,属于社会、精神层面。最终落实于“君子比德于玉”,以玉德约束君子的社会行为。

玉德的提出,见于春秋时代,到汉代时,文字学家许慎认为玉有五德,将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简化,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对玉德的最终定论。此五德,既指玉又指人,语意双关。

五德包括:仁、义、智、勇、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玉仁,即“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指的是玉的颜色质地光泽柔润,润泽万物,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

玉义,指玉石的纹理表里如一,是玉石正直不同、实事求是的表现。

玉智,优质玉可制作乐器,音色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的体现。

玉勇,玉的韧度强,代表了坚贞不屈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便是指玉宁折不弯的品格。

玉洁,即廉洁。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可以报复于人,以谋取利益,但玉能保持廉洁的品格,有所不为。

玉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玉德是玉文化在封建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玉文化不可剔除的要素。

和氏璧

和氏璧,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和氏璧的名声,在民间流传度极高。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

西汉金缕玉衣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不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1968年,西汉刘胜和窦绾夫妇慕中发掘出两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贵族的葬服“金楼玉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察。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出土中,时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两套。

从外观上来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模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的位置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简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做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做鞋状。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十八块,并有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玉琀,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四十八颗。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两千四百九十八片,金丝约一千一百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显得十分华丽。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逼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数以干计的、有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设计和细致加工,编级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省实令人惊叹,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是贵著侈的生活。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做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路,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于实际上,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柸泥土。剩下的也就是具精美绝伦的玉农字,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翡翠鉴赏

颜色——翡翠鉴赏第一步

翡翠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达到玉级的石质多品集合体,大自然的孕育造就了翡翠多彩的颜色,正是翡翠的不同颜色让本来就丰富多彩的中国翡翠文化锦上添花。那么,翡翠颜色如何分类,什么颜色最好呢?

翡翠的颜色有上百种之多,玉石学科中一般将翡翠的颜色分为如下七大类:

无色:这类翡翠成分单一,一般透明或者是半透明,没有色根的出现,像我们常见的冰种和玻璃种翡翠都属于无色系列。这类翡翠纯净无瑕、晶莹剔透,是完美和纯洁的代表。早在2001年的时候这类翡翠并不被人看好,但是如今已经被人列为收藏的好选择。

白色:这类翡翠与无色类翡翠一样成分单一,只是因为颗粒粗,结构松散,颗粒间有一定的空隙,降低了透明度,呈现乳白色或白色。一般列为中低档翡翠,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多的一类翡翠。

绿色:也就是翠色,是现代人最为喜欢的颜色。为了方便理解颜色,人们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如祖母绿、秧苗绿、蓝水绿等。背翠的绿色主要由微量元素CrTiFe引起,由浅至深我们分为浅绿、绿、翠绿、深绿、蓝绿、墨绿。

紫色:紫色背翠又叫春色或者紫罗兰翡翠,紫色翡翠色调偏红的叫红春,偏蓝的叫紫春。

黑色:黑色背翠的色调基本以纯照色为主,色调有深浅之分。色调深且黑得阳刚饱满的,非但没有邪恶之感,反而从“黑”里洋溢出中华民族的正义之气,是雕刻钟馗和黑脸包公的首选。

黄色和红色:统称为精色,分别称为黄翡和红精。因为黄色和红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庆颜色,古时候人们对翡色的喜好程度大于绿色,所以才有今天“翡翠”的这一叫法。

组合色: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颜色组成,且不同色调有较明显区别的称为组合色。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明显特征的组合色翡翠不多,因此,组合色的翡翠价值要比同级别的单色翡翠高很多。

那么,到底哪种颜色最好呢?很多人认为,翡翠以绿色为佳,祖母绿或帝王绿最好。确实,绿色的翡翠,价值相对较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理解,由于每个人对翡翠的认知和欣赏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对颜色的喜好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对翡翠最好的颜色定会有不同的理解。

在翡翠颜色的七大类别中,每个大类中颜色只要符合“浓,阳,正,艳,匀”五个特点,那么它在同类颜色中就是级别最高的。同一种类但不同级别的颜色,与另一种类的颜色是设法准确衡量的。

质地——看结构与透明度

翡翠的质地,指的是翡翠本身除颜色之外的其他性质,又称“地张”“成底”。“地”是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的通用语,在矿物学界也通用,并规范为质地。简称“地”

一般认为,翡翠的质地是结构与透明度的综合。在鉴赏翡翠时,质地是很重要的一一环,绝对不可省略。由于翡翠质地的命名有时因地而异,所以令许多初入门的鉴赏者感到困感。总而言之,背翠质地细腻、坚实,眼观感觉底色均匀纯净,透明度好、有光泽感的为翡翠中的上品,俗称“宝气重”;反之则质量欠佳。

当代矿物学家普遍重视期翠的质地,集“翠地”的种类很多,差别明里,主要相据地子的颜色类别、深浅浓淡、透明度好坏及杂质情况等归类。我国民间对于翡翠的质地的称呼多种多样,大多十分形象:

玻璃地:也称玻璃种,顾名思义,其特点就是如玻璃样完全透明,并具有玻璃光译。结构细腻,韧性强。玻璃种的极品又叫老坑玻璃种,所谓老坑是指精翠砾石在河床中浸泡的时间长,玉质细腻纯净,透明度高。这一品种的翡翠透明度最高。

冰地:底色较淡至无色,像冰块一样透明,故有此名称。有时可见冰花,无杂质。与玻璃地相比,冰地翡翠稍显混浊,是仅次于玻璃地的品质。

蛋清地:玉质细腻如同鸡蛋清,有玻璃光泽,透明度稍差。质地纯正,杂质少,有时可见少量棉绺。

清水地:透明如水,泛着淡淡的水青色调。蓝水地:类似清水地,颜色偏蓝。

紫水地:泛紫色调的半透明翡翠,背景为淡淡的紫色。浑水地:透明度比清水地差,比米汤地透,色偏灰。

芙蓉地:指颜色为中至浅绿色,半透明至亚半透明,结构均匀。在十倍放大境下有显粒感,但颗粒界线不明显。

藕粉地:半透明质地,与藕粉相似,多呈粉色或紫色。

细白地:半透明,细腻,色白。如果光泽好,也是好的玉雕原料。瓷白地:不透明,白色,有烧瓷的感觉。

灰地:像石灰或炉灰样松散的质地,一般用来加工B货物器。

种头——评价优劣的重要标志

翡翠的种——也称为翡翠的“种头”。关于翡翠的的概念,存在着很多种说法。但总体概括起来,应是对期翠内部结构和质地,个综合性的概括或划分。并且,翡翠的“种”也是衡量期翠优劣的重要标志。

翡翠行业内常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这样的说法。业内所说费翠的种主要是指两个方面:是指背翠内部的矿物晶体颗粒的大小;二是指翡翠内部矿物品体的致密度、硬度、晶体间的结合度。

比如在早年间的翡翠市场上,翡翠的“种”主要分为老坑种、新坑种两类。这样的分类,依据的是翡翠内部矿物晶体的致密度、硬度以及晶体间的结合度。老坑种翡翠,是指翡翠内部晶体间的结合方式好、矿物晶体之间结合的致密度强的一类翡翠。其特点为:翡翠内部晶体与晶体之间胶结紧密,致密度高。此类翡翠的硬度高,外观表现是翡翠表面光泽特别强,看起来光泽清新透亮。新坑种翡翠,其内部晶体与晶体之间相对老种翡翠来说晶体胶结致密度差一些,结构较为疏松。因此,新种翡翠在硬度和表面光泽方面上都比老种翡翠差些。

除此之外,如果按翡翠内部的矿物晶体颗粒的大小来划分,翡翠的“种”大致可分为玻璃种、冰种、糯种、芙蓉种、马牙种和豆种等。

玻璃种翡翠的透明度好,犹如玻璃般通透,翡翠的内部晶体结构是微显微结构,在肉眼下看不到晶体颗粒,组成矿物晶体颗粒粒度小于0.07毫米;冰种翡翠透明到半透明,透明度略差于玻璃种翡翠,冰种翡翠的内部晶体结构也是微显微结构,在肉眼下看不到晶体颗粒,冰种翡翠内部晶体大小略大于玻璃种翡翠,组成物晶体颗粒粒度为0.07--0.1毫米;糯种翡翠比冰种低一个层次,属于半透明,在透光下观察精种的翡翠,给人的感觉就像糯米煮的汤水样混浊;芙蓉种翡翠的颜色般是一种淡淡的绿色,绿得比较纯正,通体颜色均匀致,质地比豆种细,结构略有颗粒感,却又看不到颗粒,呈透明至半透明,在外观上看起来给人一一种出水美蓉的清亮的感觉:马牙种翡翠的质地粗糙,水头差,翡翠上常见黄色、米粒样的小点,看上去有点像瓷器,也有点像马的牙齿:豆种晶体颗粒粗糙,在肉眼下就可以看到翡翠的晶体颗粒,豆种的水头差,微透明到半透明,组成矿物晶体颗粒粒度大于0.1毫米。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玻璃种翡翠是翡翠中种最好的翡翠,其次是冰种翡翠,豆种霸翠又要比冰种差上许多。

取疵——“完好全美”最珍贵

天然背翠往往有着些瑕疵和绺裂。翡翠制成品可能存在这些瑕疵一裂纹、杂筋、石纹、石花、杂色、脏点等。

裂纹:原石在报运过程中受到排跌、片料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撞击、成品不小心掉地上而发生的斯裂。裂纹般是后天造成,以外裂模纹居多,肉眼可见、中间没有填充物,指甲可刮及,有些很严重,有些很轻微。

裂绺:期翠在长期复杂的地质环境形成过程中因为外应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断裂。裂绺般是先天造成,以内裂纵纹居多,肉眼可见,中间有杂质填充,指甲一般不可刮及,有严重的也有轻微的。

杂筋:存在地子里,感觉像树根、筋渣状的杂色物,是翡翠在长期复杂的地质环境形成过程中掺杂进去的杂质。杂筋是先天造成,肉眼可见,不是裂纹,有严重的也有轻微的。

石纹:翡翠在长期复杂的地质环境形成过程中因为外力的挤压而发生的局部错位,其显著特征是翡翠地子里错位处相邻部分的结构不均匀,看起来像裂纹状。石纹是先天造成,肉眼可见,不是裂纹,中间一般没有杂质填充,有明显的也有隐秘的,常见的冰纹就是石纹的其中一种。

石花:翡翠中常有的比地子的透明度稍差的团状物,比较干巴块状的叫“石脑”比较散碎的叫“芦花”,状似棉絮的叫“棉花”,细碎漂泊的叫“雪花”。

杂色与脏点翡翠多少都具有颜色,颜色有大片的也有小点的。小面积或点状的绿色、红色、黄色,它们的存在可以使整个翡翠首饰更漂亮更有特点,称为俏色:小面积或点状的黑色、褐色、灰色等,它们的存在可以使整个翡翠首饰更难看、更低档,称为杂色,点状的黑色、褐色、灰色等也叫脏点。

说到翡翠的绺裂,其“绺”和裂”是要分开解释的。单纯裂开的称为“裂”,而愈合或充填了物质的裂称为“绺”。绺裂的成因是不同的地质环境与地质作用。按绺裂出现的规则,大致可以分为:直线状:绺裂长度大小不一,深浅也不一定,属于翡翠中数量最多、最为常见的一种绺裂;曲线状:绺裂形状为弧形,曲线状绺裂在弯曲的部位通常会又分岔出些绺裂;联接状:又称雁行式或斜列式,是由剪切力效果产生的,这种绺裂在翡翠中是较为常见的;涣散状:指由一条绺裂分散成几条绺裂,其形状有点类似鸡的爪子,故俗称“鸡爪”

绺裂对翡翠品质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翡翠成品来说,绺裂的存在有时会严重影响翡翠的美观。但由于翡翠是天然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毛病或瑕疵,绺或者裂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在雕刻中,只要裂纹没有对整个翡翠饰品的牢固性构成威胁,雕刻师在雕刻时会进行避裂,一般会顺着绺或者裂的纹路的形状,选择一定造型的题材来雕刻。优秀的设计师和雕刻师傅可以借题发挥,把绺或者裂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每一个购买翡翠的人都希望买到的翡翠是完美无瑕的,但就像人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玉也难有“完玉”,而无杂质和裂纹的翡翠,因为稀少,业内称为“完好全美”,十分珍贵。

软玉鉴赏

软玉的产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甚是广泛,但世所公认以中国新疆和田地区产的软玉质量最佳、开发历史最久。苏联地球化学家基尔斯曼将软玉称为“中国玉”,由此便可见一斑。据历史考证,软玉是古代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对和田玉的应用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如浙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上海崧泽文化、江苏北阴阳营文化等遗址出土的玉器中,都存在大量用软玉制成的品种。

性质——熟悉物理特性

在中国悠久的用玉历史中,其中四种玉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玉,它们是:软玉、绿松石、岫玉和独山玉。在这四种玉中,软玉,即和田玉,无论在玉质方面,还是在历史文化地位方面均居四大名玉之首。由于软玉的玉质优越,加之新疆软玉产地昆仑山的神秘性和软玉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艺术的密切联系,于是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使得软玉在中国人心中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而且经久不衰。

软玉的定义,一般是指闪石类中某些具有宝石价值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集合体。软玉并不是矿物的名称,它由细小的闪石矿物晶体呈纤维状交织在一起构成致密状集合。

软玉的物理特征如下:

颜色:软玉的颜色较杂,有白、灰白、黄、黄绿、灰绿、深绿、墨绿和黑等。软玉的颜色取决于透闪石的含量以及其中所含的杂质元素。颜色在软玉的质量评价中至关重要,同时决定软玉的品种。

透明度:绝大多数为半透明至不透明,以不透明为多,极少数为透明。

光泽:般而言,软玉呈玻璃光泽,但软玉的光泽较为特殊,古人称软玉“温润而泽”,是指其光泽带有很强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这种光泽不强也不弱,既没有强光的晶莹感,也没弱光的蜡质感,使人观之舒服,摸之润美。一般说,玉的质地越纯,光泽越好;杂质多,光泽就弱。当然,光泽在一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于抛光程度。

折射率和光性:软玉的折射率为1.61-1.63,平均为1.62。软玉为多矿物集合体,在正交偏光镜下没有消光。

发光性:紫外光下软玉为荧光惰性。光性:透闪石矿物为二轴晶,负光性。

吸收光谱:软玉在498nm460nm有两条模糊的吸收带,在509nm有一条吸收带,某些软玉在689nm有双吸收带。

特殊光学效应:台湾地区花莲县和四川等地产的软玉切磨抛光后还有一一种特有的猫眼效应,很像金绿猫眼,极有收藏价值。

其他物理特性,比如对冷热变化表现为惰性。冬天摸不冰手,夏天摸不感热,因此人们喜欢贴身佩戴。和田玉做乐器或编磬,声音清越悠长。

产地——考据出身来历

由于软玉产地较多,不同产地成因和成矿条件不同,软玉的质量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鉴定软玉,明了其产地尤为重要。实际上,市场上已经存在按软玉产地进行分类的现象。如新疆和田玉、青海软玉、俄罗斯玉等。

目前市场上的主要品种有:

新疆和田玉: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深处,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在此范围内3500--5000米的高山上分布众多的和田玉原生矿床和矿点;而在相关河流中还产和田玉籽料,主要河流是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流域。居住在这两条河两岸的居民祖祖辈辈在河谷地带挖玉采玉。迄今为止,新的玉矿点不断被发现,和田玉将为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新疆和田玉玉矿体主要呈团块状、囊状和透镜状等,质量好的产于大理岩中,以白玉、青白玉、青玉和墨玉为主;次生矿主要以水蚀卵石形式产于河床砾石中,质地细腻,质量上乘,举世无双。新疆和田玉不但历史悠久,颜色丰富,品种齐全,山料、籽料、山流水料和戈壁料均有,质量最好,是软玉中的极品。也是最早将新疆和内地之间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

青海软玉:20世纪90年代初,经牧民报矿,在青海格尔木昆仑山三岔口附近,发现了一个新的软玉矿床,并随之得到开发利用。青海玉色彩丰富,除白色系列外,还有青、绿、黄、紫色等,般颜色不正,普遍带有灰色调;在透明度上,青海玉普遍比新疆和田玉高;在光泽上,青海玉

沁色——古玉受沁现象

沁色是指古玉在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质相接触,自然产生的水或矿物质侵蚀玉体,使古玉部分或整体的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常见的沁色有白色的水沁,红色的朱砂沁,生福色和红色的土沁,黑色的水银沁,暗红色的铁沁,绿色的铜沁。此外还有红色的血心,但是,关于血沁的名称定论缺乏科学依据,至今仍无定论。出士古玉常见的沁色,分别有白色雾状的水沁、黄色的土沁、黑色的水银沁、绿色的铜沁、黑紫色的尸沁。这是由于玉中有无数微孔,加之常年埋在地下或老坟中,受附近环境影响,就会产生沁色。尤其是尸体上携带的玉件,在尸体腐烂过程中,被尸液浸染而出现深紫色的斑痕,俗谓之“尸沁”。玉器上有红心,则说明死者多是被活着捆绑,再活活用凶器杀死,流出的鲜血浸入玉器,成为传闻中的“血沁”。

古玉礼色也分单色礼和多色礼。单色沁要与玉本质的颜色保持同样颜色,也就是原、次生色为同一色,与玉本色相对而存在的颜色。而多色礼则含有两色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生的颜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

古玉受沁,在一般土壤中通常需百年以上才能完成,例如:玉花,即白玉中的豆花现象。饭糝,即玉质中有白班,呈饭粒未熟透状。这样的沁色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古玉受沁后的状态五花八门,古玉受礼的名称也很多,主要有:

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人士生成包浆,相对要慢得多,

一般需要百年以上,甚至还有一些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一百二十年以上。

制锈的产生是个电解氧化的过程。形结晶性粉末;是氧化亚铜,铜锈大致有三种状态,一是氧化铜,锈色为黑色至棕黑色,无定绿颜色,为细小颗粒的无定形结,锈色为红色粉末状固体;另一种是破式碳酸铜,星孔雀只有在破式碳酸铜的电条件下,结晶性粉末。古玉中绿沁的形成,如果和铜沁有关的话,

玉质——综合评价软玉

软玉评价的依据除了颜色,较为重要的还有玉质,

软玉的质地、光泽、净度、重量、体积、工艺甚至玉身上的裂隙、绵绺等,都左右着一块软玉的价值:

质地:上好的质地要求其组成矿物透闪石具细小的纤维状、毛毡状结构,且排列应有一定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在这种前提下,软玉中透明的细晶透闪石由于本身较高的双折射率,引起晶体界面的晶间折射和反射,有序规则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和毛毡状晶体将对入射光产生漫反射作用,致使软玉形成一一种有一定透明度的特有的油脂光泽。软玉中组成晶体虽细小,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玉雕成品抛光面,其中的毡状结构还是能见到的,好像微透明的底子上均匀分布着不透明的花朵。

光泽:“润泽以温”是软玉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此,好的软玉要求具有好的油脂光泽,油脂光泽的程度不好,其价值将明显下降。

净度:和其他玉石一样,质量上乘的软玉要求纯净无瑕,无裂纹。但纯粹完整无缺者十分罕见,具体评价时,一般是净度越高,价值越高。

重量或体积:与翡翠相同,软玉制品受重量或体积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颜色、质地、透明度、加工工艺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重量或尺寸越大,价值越高。

工艺质量:软玉主要用来制作玉雕工艺品,工艺质量较为重要。软玉加工工艺师要善于利用巧色,并施以巧妙构思、娴熟的技艺以提高软玉制品的经济价值。

古玉的“盘工”

盘玉,对于古玉收藏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可谓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可言。但实际上,盘玉的学问并不小。如果盘玩不当,即使花很多精力也难以盘出想要的效果来。就是所谓的事倍功半,弄不好还会破坏古玉的皮壳,使它失去应有的古玉韵味。

古玉的盘出,自古就有记载。《玉说》中有这样的记述:“盘旧玉法,以布袋囊之,杂以麸屑,终日揉搓抚摩,累月经年,将玉之原质盘出为成功。”在这些典籍中,古人介绍古玉盘出的方法都是实践之法,但有些却不易操作。

究竟玉的盘出“由生变熟”是怎样的原理呢?盘出之后到底会成什么样子?用什么方法最为科学?玉遇上铁、银、污物、鼻油等后,是否就会盘不出来?这些问题目前难以有个满意的结论。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说透,而现代人不会有人依古法炮制,盘出之玉应该怎样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总之,目前尚无现成的答案。

玉开采之后,在常温、常压下,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十分稳定的。但是一旦遇上酸、碱、高温、强氧化环境,玉分子就会分解成常温常压下的小分子,从而生成新的稳定矿物。玉的受礼,推其原理,是这种化学变化及外源物质介入双重作用的结果。玉的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要使其重新还原到原来的分子结构是一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玉已经失去了原来成矿时的条件,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玉的盘出并非简单的还原。

那么,玉的盘出究竟是什么道理呢?首先要肯定一点,就是玉确实能够盘出,或盘出后确实能使玉的色泽、润度得到改善。在当今许多专著中也有多项介绍。但是诸多专著中均未从化学、物理、矿物转化、有机物参与、物质转化的角度加以论述,所以盘玉机理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查到。

经多方资料总结,得出玉的盘出主要有如下几个条件,可供参考:

一、受沁浅的皮壳,在人体和物件长期的盘摩下,表皮吃士、积垢和氧化物被磨去,下面玉质得以透露。

二、干坑、潮坑玉在盘摩的过程中,没有完成的化学变化,受到外源物质、水分氧气、酸碱参与,进一步完成和稳定。

三、湿坑、钙化土沁较深的玉,其变质的皮壳受到盘摩之后,光滑程度得到改善,

外源水分,有机油脂渗入皮壳,使原来一点不透的皮壳,在透光折射光面得到加强,相对原来的状态,显得圆滑润熟。

四、水坑玉体本来皮壳透润,加上盘功就会去掉沉垢、水头、油头,自然重返当初。一些色彩不显的礼纹,盘玩之后受外源物质的加入,会形成令人视觉愉悦的色彩,使得礼色更加美丽。

五、人体的作用是盘摩汗礼,分泌的油脂又会氧化变质,农饰与玉件长期摩擦生电,吸附近空气中或附近微小尘埃,使外源物质得以渗入。玉件随人入浴会受到水浸、泡洗。总之,挂在身上的玉器,会随人得到物理及化学的作用,久而久之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另外,古籍上有关于“意盘”之类的论述,指的是玉玩家将玉器持于手上,一边盘玩,一边想着玉的美德,不断从玉的美德中吸取精华,养自身之气质,久而久之,达到玉人合一的高尚境界。玉器得到了养护,盘玉人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据传,“意盘”是一种极高境界,需要面壁的精神,与其说是人盘玉,不如说是玉盘人,人玉合一。但就现代观点来看,手掌摩擦或者布擦,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过水出灰”要慎重

有些收藏爱好者对明清玉喜欢盘养,认为越盘越润泽。甚至对老玉或者沁色重的,也喜欢盘得净光溜滑。古玉一经盘出,确实光彩不同于初见,神韵毕露,十分美妙。但也有因盘玉不慎,将玉的暗伤引发断裂,或者掉落地上摔坏。因此,安全盘玉是需要十分注意的事情。玉的盘养方法不当,必然招致对古玉的伤害。

玉是一种有灵性的物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出土时质地变软,玉性暂失。有些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或者看起来根本不像是玉。此种刚离土的古玉,民间称为生坑玉。其皮骨性软,不可急盘。也不可直接过沸水出灰。应先以净水洗除泥土附着物。放置几天,视其变化特性,再决定是否盘养。

对古玉施以盘摩保养,依靠人工方法或者人体之精气滋养,将侵入玉体内的杂质排出于外,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会。有些玉在吸收外来物质于腠理之间后,玉体纹理确实有了颜色的变化,在盘养的过程中似乎会恢复不少玉性。这种使玉器变得更加古雅的方法,俗称脱胎。原理是通过物理热的传导,使玉体里的着色微量与手中酸碱度产生了反应所致。礼色的变化,皆因人而异。

玩玉人要使古玉恢复玉性,追求脱胎,常常刻意人为地多“过水出灰”。认为多次“出灰”后,可以把千百年的腐蚀去掉,使玉体内结晶体之间的水分复醒,而达到古玉脱胎换骨的面貌。其实,“过水出灰”现象是玉结晶间分化物质受压而出现的物理分子置换现象。古玉晶间分化后有了空隙,入水会有气泡出现。晶间空隙因千百年的弱酸弱碱化,使玉中硅质绿泥石或残留的微量方解石形成分解物。每次过水,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便把晶间空隙的分解物,给压了出来,这个就是古玉不断“出灰”的原因所在。

古玉经过多次沸水出灰,并不是好方法,常常有人会说礼色被“烫死”。这是因为,色彩还原依靠不同的温度,才产生不同的颜色。沸水温度过高,将古玉中的一些着色微量元素高温还原,便会出现“沁死”的现象。由于有些沁色随着温度变化后呈现不可逆性,所以,万万不可以佛水烫煮。可见,“过水出灰要十分慎重,可以用适当的温水浸泡,每次时间也不宜过长,过长时间浸泡没有太大的意义。到表面有顺滑感的程度就可以了,顺滑的手感是“出灰”的pH值与水质产生的软水效应。

选择玉佩看寓意

玉佩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在玉佩的图案中,常常可见人物、花鸟、神兽、器物等形象以及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国传统图案造型。除此之外,玉佩还常以民间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可以说,玉佩文化充分展现了玉石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玉佩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有吉祥如意类、长寿多福类、家和兴旺类、安宁平和类、事业腾达类和辟邪消灾类等。近年来,玉佩已逐渐成为首饰时尚,许多古玉爱好者都会选购心仪的玉佩。选择玉佩,就要对它的寓意有一定的了解。

吉祥如意类的玉佩,反映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祝愿。在玉佩图案中主要用龙、凤、样云、灵芝、如意等表示。龙代表麟兽类动物的图腾部落,凤代表乌类动物的图腾部落。两部落冲突,龙胜,合并了风,从此,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是高贵吉祥的表现。祥云代表有好的预兆,表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现代把结婚之喜比作龙凤呈祥,表示夫妻喜庆。另外,还有蝙蝠,寓洪福吉祥相继而来之意;喜鹊,代表着喜庆之意。

安宁平和类的玉佩,表示现代社会里人们对安定、平和生活的向往。代表的玉佩图案主要用宝瓶、如意等表示。一些常年在外工作或工作、生活漂泊不定的人佩戴,以寄托家人对他的平安祝愿。比如一个花瓶和两只鹌鹑的造型,“瓶”的谐音为平”,“鹌”则为“安”。寓意平安、万事顺意。再比如在花瓶内插有一枝牡丹花,牡丹为花中之王,表示尊贵、富有,花瓶则为平安之意。

事业腾达类玉佩,象征人们对个人成就和仕途前程的美好祝福。代表的玉佩图案主要用荔枝、桂圆、核桃、鲤鱼、竹节等表示。佩戴者比较注重个人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荔枝、桂圆、核桃的果实都是圆形。“圆”与“元”同音,喻“连中三元”。寓意夺得旧时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

辟邪消灾类玉佩,表示人们希望在某种神灵保护下,生活顺利、事业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代表性的玉佩图案用观音、佛、钟馗、关公、张飞等来表示。人们身体抱恚之时,往往会佩戴这类玉佩,期望能尽快驱除病魔,使身体恢复健康活力。

民间素来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不管是佩戴观音还是佛像,其目的都是折求神明对人们身体、生活和工作的保佑,精神上给人一种安慰。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可以看出,玉佩的图案,绝大多数为传统图案。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寓意,蕴含着中华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玉佩与其他珠宝饰品不同的是,它对于佩戴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人们精神寄托的直观物质表达形式。在强调个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现代,佩戴蕴藏有丰富东方文化内涵的玉佩,将更能体现出自己的品位与情怀。

古玉保存与保养须知

古玉绝大多数为软玉,关于古玉的收藏保护是分有讲究的。刚得到的古玉,首先,要认真观察其新旧程度和自身特色,尽可能保持其古色古香的原貌。比较讲究的收藏爱好者会给古玉拍张照片,这张照片会作为日后对比的宝贵资料。

关于古玉的保养,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避免古玉与硬物接触,防止碰撞,这点在收藏中尤为重要。玉其实是怕摔的,即使是碰撞后没有出现裂纹,在玉的内部其实已经有了小的裂痕,这就影响到了玉质,大大损害了玉的经济价值和美观。

第二,避免与灰尘和化学物品接触。玉是十分爱“清洁”的,平时要避免灰尘。如果积了尘,要用清水和软毛刷清洁。关于玉器的清洗,在下章节有详细讲解。要反复强调的是,千万不可与化学物品或者清洗剂接触,否则会受到侵蚀,破坏玉质。如有必要,可以送到专业部门进行超声波清洗。

第三,避免阳光直射。古玉受到长时间阳光直射之后,分子容易受到破坏,玉质必然受到影响。遇到热源也是如此,所以玉不能放在太热的地方。

第四,保持一定的湿度。玉内含有水分,这样的玉看起来很润泽。要保护压内的水分,所以不能在太干燥的地方放置玉器。

第五,清洁时要使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擦玉,如果用有色的布,布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玉。

人养玉,玉亦养人

中国古人对于佩玉的热衷,向来是毫不掩饰的。我们反复强调的“玉不去身”等诸多和玉有关的典故,都证实了古人喜欢佩玉的习惯。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佩戴玉石对人的身体大有裨益,“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历来为人所称道。

关于人与玉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概括:“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

由于人的皮肤柔软并有一定的油脂,玉石饰品在人们的长期佩戴过程中,油脂可以少许进入到玉石表面,溶入到矿物颗粒之间的间隙中,起到滋润玉质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玉石表面的透明度及润度,起到类似于抛光的作用,此为“人养玉”。“玉养人”说的则是玉石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一一定的保健作用。目前,国内被公认的研究结果证明,玉石中含有锌、镁、铜、硒、铬、锰、钴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常佩戴玉石,其中的微量元素可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对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起着良性作用。例如锌元素可以激活胰岛素,调节能量代谢,维护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具有抗癌、防畸、防衰老等作用。锰元素可以对抗自由基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参与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抗衰老,防止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血管粥样硬化等。

中医还认为,当玉石光点对准人体某个穴位时,可刺激经络、疏通脏腑,对于穴位有着有明显的保健功能。佩戴手镯的手腕上主要有内关、外关、神门、养老、阳池等重要穴位。手镯的摩擦和重量,会对这些穴位产生作用,促进手臂血液循环加快,软化血管,帮助人体排毒,治疗肩周炎等。通过手腕穴位作用,还有提神、固骨、止惊、舒肝定神等功效。

根据穴位的分部,常以玉石按摩,还可以适度改善老年人视力模糊症状,蓄元气、养精神。还有研究认为,口含玉石,可借助唾液中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有生津止渴、除胃热、滋心肺、养毛发、蓄元气、养精神等多重功效。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及后来的《药剂全书》中,也有玉石、矿石入药的记载。传说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之所以能容颜娇媚,与她常用玉制面棍碾压面部有关。直至现代,很多美容院用的刮痧板也是玉石材质的,可以说玉石的保健疗效是得到各方认可的。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喜欢佩戴翡翠,例如在脖子上佩戴翡翠吊坠,腰间佩戴翡翠腰链等。翡翠有着“玉石之王”的美称。翡翠中含58%左右的二氧化硅、13%左右的氧化铝、1%左右的氧化钙,并有少量的氧化镁、氧化铁成分,以及金属铬、镍、锌、锰等微量元素。长期佩戴翡翠饰品,对人的心肺等内脏器官有很好的养护保健作用,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人佩玉,人玉相养。不得不说,玉这样的特性,与我们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相融和谐的美德相符度极高。所以,玉之于传统文化的极重地位,实在不足为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22:51 , Processed in 0.0691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