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王佳爽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423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读教育学专著有感

热度 1已有 1306 次阅读2016-7-3 17:45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教育学, 陶行知, 维他命, 大自然, 教科书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质疑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好比是蔬菜,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维他命。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蔬菜,吃了不能滋养体力。”生活是源泉,生活中的各种趣事是学生所熟悉也所感兴趣的,对于熟悉的事物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力远比对于陌生的事物来得更加容易。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他主张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教师方向与指导,教育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教室,课本,还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去,感受无限的风光、美好。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可以看到苏联的教育中很强调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语文教师带领同学们走到田野中去,在大树地下朗读诗篇,完完全全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篇所描绘的场景,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多点机会接触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而在国内,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和学生都被仅仅局限于校园这个小环境中,学生的读物大部分只是教科书而已,作业堆积如山,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生活少了点色彩,自然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就少。陶行知先生有句话很精辟,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是死人。这话直击当前中国的教育,我并不是抨击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值得赞许的地方,比如基础教育的覆盖面很广,教育也相对公平。但是在对于为了考上重点学校而在题海战术中穿行的学生,他们似乎在这样的强压下慢慢失去了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而我们都强调要将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那么这就要求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学生,都应该试着把眼光多点放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教科书的文字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在发展,教科书也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关注生活,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二、  因材施教

《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这体现大教育家孔子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教育的朴素教育思想。之后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将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总结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即因材施教。当代很多教师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可见因材施教的方法的实际和有效。

陶行知先生对因材施教下了一个很有趣的定义: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与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人也是一样,此所谓因材施教。通过实践,因材施教也有了更精确的定义: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照顾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一样,从小接触到的事物和教育不一样,因此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作为人民教师,应该秉持着一种平等的眼光,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因材施教,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家庭组成、经济条件、父母状况、个性习惯、天资禀赋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要肯花时间在学生身上,多与学生谈心,努力做好每个学生的个人记录,不管是担任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好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就恶言相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比如歌舞、书法等艺术方面可能有很好的成绩,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向德智体美劳方向发展,才是教师的职责。“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更应落实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  解放儿童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创造儿童的教育,要求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有人提出现在中国的学生上课时眼睛都是呆滞的,他们的思维是僵化的。每个儿童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是一种值得我们去激发的一种潜能。教师和家长应该努力让小孩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解放出来。在教育大纲中,教育原理都强烈要求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但是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堆积如山的作业、学不完的课程、上不完的补习班、考不完的试,这些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也消磨了孩子的耐心以及对学习的热情。解放儿童的头脑,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对比国外的学生,中国学生在质疑精神这方面很是欠缺,中国学生被认为是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但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而缺乏自己的质疑,缺乏对事物本应有的好奇心,那么内心就像一潭死水,没有问号,没有激情,又谈何创造呢?每个小孩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世间万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新鲜的事物,人自然会对这些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只不过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提出疑问的时候,往往给予的回答是结论,而不是问题的引导,孩子缺乏自己探究的过程,久而久之,小孩子习惯一有问题就向别人求助,希望可以直接获得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探索发现得出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孩子的好奇心。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谈到: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当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触及了学生的情感,只有当真理的获得使他感到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时,学生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能进行创造的人。这又在另外一个侧面强调了解放儿童的重要性。只有当一个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他才会感受到做出发现的愉快,他的智能才能得到发展。

合格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位引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打断,相反他们会很智慧地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更加活跃。孩子,是需要被理解的,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也需要像成人那样被尊重,被关注。解放儿童的嘴,一方面能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他们的思维保持活跃。教师只是教学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替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像以前一样满堂灌,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家长没有权利过多地支配,试想从小孩上学开始,就要为了分数而拼命地做题,孩子还哪有时间去创造,哪有空间去创造呢?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对于成人如何为儿童的创造力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探讨中,提到要将成人变成儿童中的一员放在首位,如果家长和教师把自己变成小孩,置身于小孩所处的被安排的环境中去,用小孩子的心去感受被安排好的一切,或许有不一样的感受。

 

四、  教学做合一;活到老,学到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借鉴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教育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不仅仅只是课本知识传授的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手段,教学生学、学会举一反三远远比单纯教学生识记知识重要得多。

同时,教科书上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社会在变化,知识在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教书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补充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而不是以为贩卖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这里的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就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我们倡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经验的来源,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学生的谈话和互动,并从中积累经验。一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师一方面要奉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像海绵一样,吸收东西,从人民、生活和科学中吸收好的东西,再把这些东西献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从自己身上生成的精、气、神。“精、气、神”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平常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努力将传统的课堂向生活化的课堂转变,凸显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呈现书本的生命状态,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生命需求。

 

五、  责任与爱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关心热爱的学生,热爱大自然、有特长的。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为社会所尊敬的,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是为学生所爱戴的。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处处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发掘学生的潜力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责任感也体现在教师的个人行为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热爱生活的老师,他的学生大部分不会对生活产生厌恶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人群之中,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教师平时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有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或是哪些言语对学生起到了鼓励的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的积累。

除了责任感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爱。爱体现在几个方面:爱教育事业,爱学校,爱学生。教师要爱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对教育事业热爱的人,才能不断思考当代教育界出现的问题,才能对中国教育的前途充满热情,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爱学校,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地方,学校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理念。当教师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时,才可能更好地执行任务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投身于教育活动中去;爱学生,教育,从用心爱开始。“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工勤工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在学校,教师要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不是以往高高在上的角色。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要学会宽容,留给学生改过自新的余地。只有共甘苦,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当教师愿意屈身和学生沟通的时候,学生眼中的老师更像是一位朋友,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用沟通的语气而不是指责的语气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会更佳。宽容是教师在一种平常心中所展现的爱与关怀,它能促进师生的沟通与意见的交流,使教师较好地把握积极稳妥的进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学生的努力以及对教师的尊重又会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岗位上做出更多的付出。因此,教师学会爱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很重要,爱能够促使一个人不断保持活力和热情。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7-4 09:59
段首没有空格,而且分段太少了,看起来好吃力撒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4:33 , Processed in 0.0608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