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冀王海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43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教师学习岂能止于“受到启发”

热度 1已有 1129 次阅读2016-3-4 17:08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教师学习岂能止于“受到启发”

河北省围场二中   王海

(本文发表于《教育视界》2016年第1期)

  教师学习的形式可谓种类繁多:各种的远程培训、评职评模评优的岗前集中培训、脱产进修、各种考察研讨、校本培训、个人自学,等等,伴随着教师的整个教育生涯,有人做过统计:教师用于学习的时间平均每人每天不低于2.5个小时,与这些繁多的学习相比,个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水平却未必有明显长进。可是几乎每个人每次学习表现在纸上的学习“收获”,都是“很受启发”。纵观教师的学习历程,可谓学时多、形式多,在学习过程中感慨多、反思多,但在“启发”与实践之间好像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久而久之,教师的学习就仅仅成为了“自我陶醉”的方式。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

  教师学习的目的不同,有的是作为一项领导指派的任务来完成的,是工作需要,否则会受到学校制度的惩戒,于是,教师都能按规定完成学习的课时数,以及规定的笔记记录字数,并按要求上交自己所“受到的启发”。但我们并不否认其中有的教师确实通过学习,有了新认识和看法,在思想上也确实“受到启发”,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并真正付诸于实践中。但我们发现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止步于“受到启发”。

  在当今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课改、新观念通过媒介铺天盖地而来,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成了“新老师”,面对着这些自己以前没见过也没想过的新鲜事物茫然不知所措,站在讲台上都不知怎样上课了,所有的教学经验都失去了作用,自己脚下的教学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很多教师出现抵触情绪,于是各种形式的新课改校本培训也就纷纷止于“受到启发”。

  当然,也有一些学习不排除以盈利为目的,重视形式而不注重实效,还有的培训是为了评优评职评模,岗前培训结业证是建档不可缺少的,相对于这些功利性学习,教师学习仅仅止于“受到启发”就不足为怪了。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里马克思•范梅南就提醒我们:“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就是在于不断地识别对于某个具体的孩子或一群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换句话说,教育生活是一个不断地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教师学习的目的是接收新的教育信息,更新观念,改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那些不合理部分,所以教师学习不但要“受到启发”、不断反思,还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 “不断”的“实践”变化上。

“传道、授业、解惑”,很多“道”就来自教师的感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既明心又明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过程要带着情感去感悟,因有了感悟而身心愉悦,为之动情(这样的学习过程就会滋生一种责任,有了责任就有了目标和社会功利性),陶冶情操;学习过程是一个有理智的过程,避免因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与现实教育环境反差过大,产生碰撞、摩擦,而使学习受到的启发成为情感发泄的依据。当学习过程首先被赋予教师个人一种责任和社会功利性时,教师就会在学习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新观念、新认识、新思路,逐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就可能影响到所在的教研组、年级组,甚至能改变自己周围的教育环境。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中心,教育必须围绕着学生发展这个着眼点,学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而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在这个体系中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变着学生,而教师思想认识以及实践水平决定了学生改变的程度和方向,所以“受到启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让所受到的启发与实践操作水平程度对等起来,决不能“启发”轰轰烈烈,“实践”稀松平常。只有发展了学生,才能成就自己。当然,从教师坐下来学习并“受到启发”,然后再让学生的内因外质因之而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复杂而又缓慢的过程,还要经过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会多方为一体的协调互动,最终所形成的教育结果,才是教师学习所应该达到的结果。

  新课改倡导所有教师都成为新型教师,新型教师可能与工作年限、学历、年龄无关,要做好一名新型老师,需要技能,也需要理论,教师大脑中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学习所受到的启发。同时“启发”还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可以触发联想,产生灵感;还会使我们发现不足,调整方向。这种“启发”通过实践就成了技能。通过学习的渠道上升为新观念、新认识,形成新思路,然后转换为新方法,通过新的实践方式塑造新课堂,只要有了新课堂才能培养出新学生。

  教师学习岂能止于对所学内容受到的启发,弗莱雷在他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里说:“当人缺乏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理解,以局部去理解现实时,就不能真正地认识现实”。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启发”去衡量、理解所处的教育现实,改变那些不合理的教育现象,避免教育的功利化、简单化,使发展的教育不脱离其内在的本性和规律。

  所以,学习过程既包括通过学习并“受到启发”,又包含把“启发”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产生成果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有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泛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影响千千万万教师,才能缩短效益周期,这样教育才会进步,才能使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6-3-5 16:11
这个值得每个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的人们思考。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
N年后我们是否还在原地踏步走?我是,我感到悲哀,我看到更多的人也是,我感觉心悸,当我们看到少年老成的青少年已没有了棱角时,岂止是心痛?
当教师成为最不读书的群体时,这世界怎么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4:43 , Processed in 0.0669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