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一十一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431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喀斯特地貌》教学过程

已有 553 次阅读2021-12-7 20:46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喀斯特地貌》教学过程

一、依据景观图判断塑造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和分布

一开始,设置的问题是:观察右侧景观图,塑造其地表形态的外力分别是?学生的在判断喀斯特地貌时有说雨水,需要引导雨水降落到地表属于 水循环的哪一环节呢?

二、喀斯特地貌

导入:20元人民币上桂林山水的图案或者贵州某女子上山捡菌不小心掉入30米深的深洞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


(二)喀斯特景观类型及特征

1、地上喀斯特

这个设问,学生不太理解物质是什么,也就不能说出物质的变化,需要在课堂补充物质也就是(可溶性岩石)的变化。有个学生起来回答时说海拔变高,地表起伏变小。我在课堂认为他将海拔和地表起伏弄混淆了,所以解释了二者的含义,海拔是指高出海平面的高度,地表起伏指地面的高低起伏。现在再思考,发现当时自己没有解释清楚地面起伏的含义,当时还在疑惑这孩子怎么把两个词的意思弄反了呢?通过搜索后,知道地形起伏度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海拔高度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指相对高度,而海拔是指绝对高度,这两个概念确实容易混淆。自己在某些地理概念的理解上是有所欠缺的。

图中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一喀斯特景观处。为什么呢?还可以辅助下一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能够说出地形平坦,结合下一幅图能够说出土壤深厚肥沃

另外展示了几种教材以外的地上喀斯特景观


2、地下喀斯特

在这里,有提问能否写一下水加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生产碳酸氢钙的化学式,同学们一致推举化学课代表来写,每个班都写正确了,趁机表扬一番,顺便说化学和地理很配哦。当时是顺着学生写的化学式自己来解释流水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现在感觉,是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就写出来的公式来解释喀斯特地貌为什么既有侵蚀地貌,又有沉积地貌呢?

(三)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的回答有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地形崎岖,没有明确指出水土流失石漠化后对土壤的影响是什么,才不利于耕作;对于水源同样如此,水土流失,会导致地表水少,而且忽略喀斯特地形本身就容易导致地表水下渗。在综合思维一块儿欠缺。对于推测脱贫致富的措施,都能想到旅游业,但不会说为什么?所以有补充四副景观图,引导学生说措施。

因为我想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我觉得在课堂上没有做好这一点,所以我想我应在上面这一幅图中,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依据喀斯特地区的不利条件和优势资源推测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措施?并且强调,在说措施时,应该要说出你结合的依据,要建立因果逻辑链。例如“因为喀斯特地区景观独特复杂,环境优美或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而不是直接答发展旅游业“ 

最后处理教材上面的活动



短时间内,地貌的变化不大,喀斯特还是那个喀斯特,但是经过十多年时间,喀斯特地区的人民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抓住机遇,将不利因子变为有利因子,促进经济的发展,脱贫致富,人地不协调走向了协调。

 
补充:人教版配套的教师用书,对课标的解读节选
1、分析内容要求的行为动词主要是“ 识别”和“描述” ,“识别” 的重点在区别和归类,让学生通过视频图像等手段对比不同地貌所在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观特点,从而区分他们的类型。“描述” 的重点在于学科视角和学科数,描述地貌的视角有三个:形态、物质组成、成因。本条内容要求以描述地貌景观的形态和组成为主,包括了描述地貌形态的类型,如山地丘陵等地貌的规模。地貌景观的色彩,如表面的颜色,季像等,次级地貌的组合如不同微观地貌的组合。
2、课程标准中描述这一行为动词要求学生对地貌进行科学形象地阐述,描述是识别的基础,也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描述地貌景观的意识与能力。描述的基础是系统性的观察描述的载体,是专业化的语言。以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为例,教材情境设计中引用的“ 削峰离立”、“丛立之峰”等,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带着学生以一定的层次,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与描述,并提供地貌描述的关键性术语,供学生在描述时选择使用如呈......状、向......延伸、耸立、下凹、高低起伏、落差、坡度、陡缓、宽窄、自......向倾斜、颗粒.......、岩层......,使学生在描述时做到规范、科学、形象。
3、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有三个意识。一是体现地貌之美,选取地貌景观照片极具美感,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时,以美设疑,以美启智,在感悟自然地貌之美的基础上,形成尊地之规的意识,体现人地和谐之美的价值。二是具体地貌的研究,要落实在一定区域中,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都是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外力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让学生了解教材案例中地貌的地理位置, 在区域背景下,研究地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别地貌,理解地貌的成因。更科学的描述地貌的特征。三是关注人的存在。我们识别地貌,描述地貌特征,根本目的还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教材中喀斯特地貌中的坝子;河流地貌中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都是重要的农耕区,各种各样的地貌还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人类在利用各类地貌从事生产生活时,应以不损害地貌原生景观为基本前提。
  
     通过阅读教师用书后,发现自己有以下不足之处:
1、在课堂重点落在学生识别喀斯特地貌景观上,没有引导学生去描述某种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包括形态、物质组成、成因)。
2、 在基础知识上理解不够透彻,系统。 
(1)喀斯特地貌的时空分布差异:地上喀斯特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在时间上的形成有先后顺序,分别代表峰林地貌发育的青年、壮年和老年阶段,并且还有连续因果联系。不同区域,因其不同的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忽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云南的喀斯特地貌代表景观是位于昆明市石林县的云南石林县,有形态高大的石芽群组成。一些石经雨水长期的垂向溶蚀,表面呈锋利的刃脊,形如宝剑,直刺天穹,称为剑状石柱。石柱中下部有地下水侵蚀形成的、近水平方向的溶蚀凹面;表面有生物溶蚀作用形成的细小溶窝。
     重庆,四川南部,陕西南部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洼地或竖井状的洞穴,再经流水侵蚀,往往形成深达,数十米到几百米的天坑或者竖井。除我国外,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巴尔干半岛,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州和印第安纳州。
     教师用书上建议在观察和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时可以沿着我国东部地区作南北总想的考察,结合环境特征来描述和说明,因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受气候影响很大,因此具有地带性特征。
     热带喀斯特以峰林、大型的洼地为主,发育过程非常快;亚热带型以洼地、漏斗、丘陵为主,多溶洞、暗河;温带喀斯特以溶洞、干谷为主,地表喀斯特景观少见;高寒山区型喀斯特因土层冻结或季节性冻结,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受阻,如今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珠峰北麓定日一带发现低矮峰林,都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喜马拉雅地区海拔较低、气候湿热环境下形成的。
     (2)对地下喀斯特这部分内容不够重视,且忽视地上喀斯特与地下喀斯特之间的联系,忽略地下喀斯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讲评大窝凼天眼选址这三个问题时,答案简略,不能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第二问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我给的答案是:利用天然的溶蚀洼地,工程开挖量小。而要使学生的水平达到三级,应该是:地处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适合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要求,工程量小;大窝凼属于熔岩漏斗状洼地,底部联通暗河,符合射电望远镜底部排水通畅的要求,可以节省工程费用。第三问: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教师用书为大窝凼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通过漏斗与地下暗河相连,利于排水。我认为应该将第二问和第三问的顺序可以调换一下,毕竟第二问的一部分答案就是第三问的全部答案,调换顺序后,更能体现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解题不仅要关注某一设问,还要关注前面已经出现过的设问,形成严密的逻辑链。
      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形态各异,是具有较高观赏性、科普性、体验性的旅游资源。喀斯特洞穴是研究人类进化、气候变化的重要场所,其中往往保存有古人类、哺乳动物群化石和文化遗迹。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地表往往缺水,但地下可能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利用地下暗河可以进行筑坝蓄水、发电以及修建厂房、人防设施供工业,仓储,旅游等使用,也要防范渗漏,塌陷、涌水等危害。在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也能形成一些矿床,如富集铝土矿、集聚石油和天然气等。
3、三个意识体现不够,例如“人”的存在。喀斯特地貌影响人类活动,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呢?例如人类在喀斯特地区毁林开荒,对加速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影响大么?例如地下溶洞作为旅游资源,对游客客流量有没有限制,游客过多,会如何影响溶洞内的景观的发育呢?我觉得可以再收集相关的资料以确定这两个问题有没有必要提出来。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7 05:30 , Processed in 0.0636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