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高中开学之初,地理教师常会听到学生抱怨高中地理太难,不适应。怎样让学生顺利适应初高中地理的过渡,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本人认为,导致这种学习“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初高中地理教学均有义务和责任来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缩小教学“偏差”,促进高中学生适应地理学习特点。
一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成因
1. 学科重视程度的显著“落差”
学科地位直接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初高中地理学科 “地位”的显著落差。高中地理属高考科目,地理理应受重视。而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是“副科”、“小科”,即使正常开课,也倍受排挤,常被“主科”占用,学校、家长不太重视和关心孩子们的地理学情,许多毕业班的初中生地理基础较差,给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带来额外负担。
2. 教材内容难度跨度太大
初高中地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组织上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初中教材内容倾向于描述性知识,多为地理事物或现象“特征”和“分布”,即“地”的知识,浅显易懂;高中地理内容抽象,地理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发展演化、分布规律及成因等是高中学生学习重、难点,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以及地理实践能力。既要掌握“地”的知识,又要明确 “为什么是这样?”和“如何利用”等“理”的知识。
3. 学科学习方法的悬殊不同
尽管初高中已经普遍进入新课改阶段,但多为走形势,检查过后仍是“新教材老讲法”。许多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改革是只停留在理论和意识层面上,谈不上具体实施。为了省时间,“增效益”,初中地理学习常用“接受+读书”法,学生不记笔记,直接划重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普遍要比初中深入,除课堂讲授-接受学习以外,现许多学校运用学案导学等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培养地理技能。少数学校还组织高中“学霸”级的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备学科竞赛。这种“教学”法对习惯于“接受、灌输”的高中新生有些生疏茫然。
4. 学科考核内容的侧重和偏差
任何学科设置都具有社会性,初高中地理学科考核内容的侧重和偏差也是初高中地理教学偏差形成的又一根源。初中地理主要受制于义务教育,侧重素质教育,重视“双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合格公民,考核内容浅显,多为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压力小;而高中地理教学肩负高考重任,“分数”极为重要。为遴选素质优、能力强的学生去大学深造,高考题中的能力和技能考核含量不断增加,灵活多样。这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挑战,而有些老师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把学生推进地理“题海”中,使原本技能不强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二、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对策
为了每位学生个体的发展,初、高中地理教学均有义务和责任来共同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促进学生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特点。
1. 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贴近生活地理,消除学科认识落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生活即地理,地理即生活”,初中生年龄尚小,学习的维持多出于兴趣。其实,生活中地理无处不在。地理新课标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就是要求地理教师合理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突破“以教材为中心”, 以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易迁移、适用,符合义务教育地理素养培养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可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来解释和理解教材中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地理实践意识,把学生引向地理知识纵深,感悟地理有用也有趣,缓解高中生地理学习畏惧感。
2.精通初高中地理教材,增加教学设计专研力度,促进知识融合
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衔接,要求教师对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和内容结构十分熟悉,心中有数。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的点、线、面,对知识的补缺和深化,实施拓展。教学设计中,结合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有效性。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内容教学。教师在知识衔接上可以从地图着手,教学生如何看地图,从气候图中获得所需信息,析图、绘图,这样学生在地图的理解上,对后面气候分布的理解比较容易。初中地理教师可适当地将高中地理相关联的内容作为拓展引申,如:不同大陆同一地理位置的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差异呀?初中生会对此产生探究心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恰当地将初中地理知识穿插进去,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设一个台阶的同时,赋予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1]。
3. 贯彻现代教育理念,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实现教法衔接
教学方法指向于特定的课堂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限制,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2]。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综合考虑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教学理念的指向性、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优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制力差,一般采用谈话法、演示法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内容抽象,理性思维强,学生自觉性,独立性明显增长,但是为教学的有效衔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主导性,选用讲解法、发现法和案例法,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地貌类型”的教学。可以将自身旅游所见的地貌景观描述给同学,展示不同地貌照片,这样,在讲解地貌类型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关注学生差异,合理利用评价,实施学法指导
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最为重要的是学法指导,重视学生地理学习主体性、参与性和独立性。如课前教师可以给不同基础层次学生分派难易不同的学案,授课前学生将自学情况反馈于教师,教师通过分析,了解了不同层次学生自学中的困难,这样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及设计教学程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同时教师不忽视教学内容拓展,使学困生学得好,好学生“吃得饱”。教师的耐心和指导方法得当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就感和进步感,这种的积极情绪体验会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对学生个体未来发展的试一次成功的经验体会。例如,教师在讲“大气环流”时,可这样提问:①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否相同?②气压在下垫面受热不均匀时,发生怎样的变化?③不同纬度的热量差异造成怎样的后果?④气压差异会产生一种什么力?⑤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只有单圈环流吗?⑥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就有一定的渐进性,形成问题梯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扩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高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提高教学能力。有义务帮助学生消除学科落差,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即时合理地实施差异教学,学法指导,这样才能消除或弥补初高中地理学习的偏差。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3 06:09 , Processed in 0.0711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