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有关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防灾减灾知识:
1. 分析不同地区灾情大小的方法
灾情的大小是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程度,灾情的分析主要依据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强度和受灾体特性确定。受灾体特性包括防抗灾能力和经济密度,而影响受灾体特性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因素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因素 | 影响 | |
孕灾环境 |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灾害频发,灾情加重,如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大了沙尘暴的频度和强度 | |
致灾因子 | 致灾因子强度越大,灾情越大;强度越小,灾情越小 | |
受灾体特性[来源:学,科,网] | 防灾意识[来源:学科网] | 防灾意识强,能减小灾情 |
抗灾能力 | 抗灾能力强,灾情小 | |
经济密度 | 经济发展水平高,密度大,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 |
易损程度 | 受灾体不易受损,能减小灾情;易受损的受灾体灾情重 | |
人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 进入自然灾害高风险区“放大”灾情,退出高风险区则“缩小”灾情 |
2.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程度三方面来分析。
3.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 主要功能 |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
遥感技术(RS) |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空间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时间上:同步观测 | 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 灾、赤潮等 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
地理信息系统(GIS) |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
RS和GIS结合 | 信息获取和空间分析结合 |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
4.自然灾害的防御:
首先是加强监测,预防和预报,其次是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者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大,如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植树造林等;二是阻隔或者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如修建大堤坝防洪防潮,保护堤坝内的人口和财产;建立护坡、档墙等支档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三是改变财务的特性,提高抗灾能力,如修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需水哦,抗旱。)非工程性措施(制定减灾规划、防灾法律、减灾管理及公众减灾教育,增强减灾意识横能力)。
5.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1.地震与洪水
2.龙卷风、台风与滑坡、泥石流的自救:
龙卷风、台风:接到警报时,要立即躲进地下室或者坚固的混凝土见证物中隐蔽起来。室内要适当将窗户流出一些缝隙,切勿靠近接近风向的窗户;躲到与风向相反的墙壁或者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在室外要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
滑坡、泥石流的自救: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二、 主要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时空分布、危害和影响、防御措施。
(一)大气圈中的气象灾害:台风(飓风)、寒潮、干旱、沙尘暴、冻雨、低温冻害、暴雨(雪)、龙卷风、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浓雾、沙尘暴有等。
1.台风(飓风):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台风(飓风) | 台风是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C0以上的广阔洋面上一种强烈发展 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 | 时间:夏秋季节 空间:空间上多发地区为亚洲东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集中分布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 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 ①、强风 —— 12级或12级以上的强风,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可掀翻万吨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讯设施遭受严重损失。②、特大暴雨 —— 一天中降雨量达500~1000毫米,会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③、风暴潮 —— 严重时潮位可高出海平面5~6米,能破坏海堤,淹没岛屿。由于世界上沿海地区大多为经济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区,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④、益处——台风过境带来丰富降水减轻干旱旱情,缓解酷暑高温。
| ①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台风的主要监测手段:利用气象卫星——卫星云图,可确定台风的中心位置、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而进行监测和预报。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②建沿海防护提;③修造沿海防护林防. |
2.寒潮: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寒潮 |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主要由快行冷锋形成。 | 时间: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从秋末到第二年初春期间,常受北方强冷空气的侵袭。。空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西南谷地地区和高原地区影响小),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 会产生大风、降温、风沙或雨雪、冻害,可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特别是在秋春季节农作物成熟期及生长期产生的冻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给生产、交通、电信带来一定危害,同时大雪能使农作物安全过冬,到春暖融化减轻春旱,降温又冻死害虫。北方主要受低温、大风霜冻、暴风雪的影响,主要影响农牧业,特别是霜冻使牧草和牲畜受灾。南方主要受降温、冻害、雨雪的影响。
| 加强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修复牲畜圈舍,备好饲料;采取熏烟、灌水、覆盖等方法,提高农田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以减轻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等。 |
3.干旱: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干旱 | 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①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该地区降水少(或者水的来源少)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者气候异变引起;②因为某种原因导致该地区蒸发量大。③喀斯特地区还有回答受喀斯特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表水下渗严重。
| 世界: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内陆地区频率较高,非洲最严重。我国:有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四个中心。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华南以夏秋旱灾为主,春旱次之,桂西以春旱为主;西南全年可发生,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伏旱发生在7-8月,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以夏旱(5-6月)为主。 副高的异常——夏季风的反常——强则北涝南旱,弱则北旱南涝;厄尔尼诺现象——北旱南涝, 拉尼娜现象——北涝南旱
| 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干旱之年多蝗灾。易造成森林火灾。 |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
4沙尘暴: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沙尘暴 | 沙尘暴的发生一般需要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尘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 3 个条件。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气象动力和热力条件。土地沙漠化东西部有很大的差别。以贺兰山为界,以西受西北干旱气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为绿洲灌溉农业区。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采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 世界上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中亚的温带沙漠气候区周围、北美加利福尼亚热带沙漠气候区、非洲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澳大利亚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这些沙源地不仅影响其周围地区,而且沙尘也被行星风系带到很远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的沙尘被西南风带到瑞士形成泥雨,中亚的沙尘被西风带到我国等。我国沙尘暴的分布,从时间上看春季是沙尘天气的高发期。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我国西北、华北大部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
| 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影响交通安全: 危害人体健康: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影响人体健康。 | 尽快确定旱作农业区的北界,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举措;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杠杆,在上中游强制性推行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和恢复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巩固、提高绿洲防护林体系;)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覆被率,革新农机具,发展阳光大棚、温室等高科技农业;强化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加强沙尘暴源区监测网的建设,做到对沙尘暴的预警预报。 |
(二)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1.地震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地震 | 发生: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断层中地震最容易发生。 | 世界: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中国; 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产生堰塞湖、滑坡等次生灾害。 | 加强科普宣教,普及地震灾害知识,切实提升公众防灾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当前城乡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抗震设防水平; |
3.滑坡、泥石流。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滑坡、泥石流 | 滑坡发生的条件:第一是自然因素:①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②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③植被条件,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第二是人为因素:①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②人类活动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③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 泥石流形成条件: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爆发泥石流。 | 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过鄂西、四川、云南到西藏东部一带滑坡密度大,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冰川泥石流为主,川滇山地以降雨泥石流为主,黄土高原以暴雨黄土泥流为主,华北、东北以暴雨泥石流为主。 | 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冲毁路基、桥梁和灌溉渠道,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 ①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台风的主要监测手段:利用气象卫星——卫星云图,可确定台风的中心位置、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而进行监测和预报。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②建沿海防护提;③修造沿海防护林防. |
(三)水文灾害: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水入侵)
1.洪涝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洪涝 | (1)造成短时间大量“来水”的原因: 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上中游干支流同时大量汇水。而淮河流域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或者冰雪融化。 (2)无足够空间“容水”的原因: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如长江中下游因围湖造田、上游滥伐森林造成下游泥沙淤积等原因造成湖泊萎缩;淮河下游少湖泊,围湖造田等,使洪水无处容纳,造成漫溢或溃堤。 (3)无法及时“去水”的原因:如长江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造成水流不畅;黄河夺淮后淤塞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淮河下游地势低平;长江、淮河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泄洪能力降低,造成两流域容易发生洪灾。
| 我国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主要发生在4-9月。 我国洪水主要有暴雨洪水、融雪(季节、冰川融雪)洪水、冰凌洪水三种。 | 农业受洪水灾害最严重,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农作物被毁,从而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其次影响城市、交通和工业生产。 | 结合造成洪灾的原因,对洪灾的防治主要针对“容水”和“去水”过程,采取如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
2、风暴潮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风暴潮 | 沿岸有大风.在海洋上形成的大风,主要有台风和温带气旋,遇上天文大潮的高潮,如果两者潮位叠加在一起,成灾的可能性就很大,加上喇叭口形状的地形。 | 我国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地区。其中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严重;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北方沿海的春季和秋季。 | 破坏基础设施,损毁船只,破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 | 工程措施是指在可能遭受风暴潮灾的沿海地区修筑防潮工程。建立一个风暴潮监测预报系统,负责风暴潮的监测和预报警报的发布。
|
(四)生物灾害:
1. 农作物病虫害
农作物病虫害 | 分布地区 | 灾情 |
小麦锈病病害 |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黄河下游、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沿海等地区,新疆南部的麦田产区 | 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东部重于西部,北部重于南部 |
水稻的稻瘟病 |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稻田产区 | |
棉铃虫病害 | 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为严重,长江流域棉产区也有发生 |
2. 森林病虫害
| 成因 | 时空分布 | 危害 | 措施 |
森林病虫害 | 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为松毛虫 |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为松毛虫的常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10-25°的地区为偶发区。 | 使森林工业造成损失,对森林的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 使用农药质量,引入天敌。
|
3. 蝗灾:主要为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沿海各省,重灾区是黄淮平原的农业区。
4. 鼠害的特点、地域差异及灾情
| 地域差异 | 特点 | 灾情 | ||
常见鼠类 | 分布地区 | 造成鼠害原因 | |||
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 褐家鼠、小家鼠 | 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主要农业区 | 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 | 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
亚洲东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 小家鼠、黄鼠 | 西北区大部、青藏高原大部及东北、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 降水少、气候干旱 |
4. 生物入侵:会造成其余生物大量灭亡,危害农作物,破坏生态系统,给人畜带来寄生虫和病原菌。
5. 生物灾害的防御措施:
做好监测预报;引入天敌;药物防治(使用杀虫剂)。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22:30 , Processed in 0.0721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