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小杨地理窝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473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授时与守时:北京时间陕西来

热度 2已有 988 次阅读2016-12-11 16:07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北京时间, 陕西


  “现在是北京时间x点整”。
  几十年来,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一种神圣的庄严感油然而生,人们以此校正自己的手表或安排自己的行程。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庄严的北京时间却不是来自北京,而是发自我省的蒲城县。
  那么,北京时间为什么是从蒲城发出的呢?
  在2015年这个全新的时间节点来临之际,记者经多方联系专程前往蒲城县中国授时中心,了解与北京时间及时间相关的故事。
  从 蒲城县城西行约三公里的杨家庄,有四根高耸入云的电线杆,蒲城人多年来称这里是“326”或“天文台”,其实,这里就是“北京时间”的授时中心。记者经过 整整一天的参观采访,并与授时中心张晓际主任、杨拴平副主任、短波发射台主任蒙智谋、时频监控室主任车爱霞以及办公室段建文主任的交流座谈,总算对授时中 心有了大概的了解,也只能从皮毛上给读者讲一讲。
  北京时间为什么要在蒲城进行计算和发布呢?据杨拴平主任介绍,之所以选择陕西省蒲城作 为国家的授时中心,主要考虑是蒲城地处我国大陆腹地,离中国大地原点仅100公里,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当地的地质构造稳定,授时中心因地震等灾 难被毁坏的系数极小;更由于其重要性,所以建在内陆地区相对比较安全。
  谈到她的历史沿革,办公室的段主任边查阅资料边介绍,我国国家授 时中心的前身是陕西天文台,为适应我国战略武器发射、测控和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1966年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国家科委批准开始筹建,据说当时投资达一亿 元。该台在1970年基本建成,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于同年12月15日试验发播BPM短波无线电时号。1973年4月,国家决定在陕西天文台增设长波授时台 并列入国家计划。长波授时的原子时间标准由陕西天文台于1979年建立,发射系统建设于1985年完成,授时系统于1986年正式开始我国的长波授时服 务。
  授时中心在蒲城共有5个点,占地513亩,现在主要集中在杨庄村。在杨主任的陪同下,记者走进了保密了多年如今已弃用的北京时间地 下发播台,她深入地下达26米,深度相当于今天的七八层楼房,里面宽阔而坚固,一台台庞大的各种设备原封不动。杨主任说,这下面的设计可以保证工作一周不 出去,空气和实物都能保障。2009年发播台从地下搬到了地上,谈到地下设施以后的命运,他说也就只能做科普基地了。环视这恢宏的地下工程,记者仿佛看到 当年那人定胜天、战天斗地的感人场景,由衷感叹中国人民当年浑身焕发出的冲天豪情。
  2001年3月,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基本的时间频率体系;2007年,临潼—蒲城微波时间传输比对系统技术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2008年,BPL长波授时系统现代化改造竣工,并开始24小时连续发播,极大提高BPL长波授时全时段授时保障能力,用户实现全自动定时。
  临潼国家授时中心建于1982年,拥有一支时频领域的科研队伍,他们承担着我国标准时间的产生和保持任务,采用多种手段与国际时间保持同步。位于蒲城县的国家授时台归临潼国家授时中心管辖,主要有短波和长波专用无线电标准时间标准频率发播台。
  陕 西天文台原子时标准的建立,实现了我国时间计量标准由天文时向原子时的平稳过渡,并代表我国参与国际原子时合作。长波授时台的建成把我国授时精度由毫秒 (千分之一秒)量级提高到微秒(百万分之一秒)量级,使我国授时体制日臻完善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
  如 今我们所说的1秒,其实就是铯原子跃迁振荡9192631770周经历的时间。国际上规定,取1958年1月1日世界时零时零分零秒的瞬间作为原子时的起 点。196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成。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着我国的标准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其授时系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程和 社会公益设施,并被列为由国家财政部专项经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之一。自七十年代初正式承担我国标准时间、标准频率发播任务以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 展、国防建设、国家安全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的授时服务,基本满足了国家的需求。特别是为以国家的火箭、卫星发射为代表的航天技术领域、常 规及战术、战略武器试(实)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就是说,蒲城是我国的授时地,临潼自1982年从蒲城分离而出,成为我国的守时地。
  究竟什么是“北京时间”
  那 么,要了解“北京时间”是怎么产生的,必须先了解“世界时”。我们知道世界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时间。如果对国际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会感 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因此,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记录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格林尼治是英国伦 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经度的起始点。对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记录下来。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时间, 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相应的本地时间。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上午8时,我国在英国东面,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要早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 情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所以,格林尼治时间被称为“世界时”。
  北京时间其实并不是北京地方的时间,而 是东经120度地方,也就是距离北京以东约340公里处的地方时间。大家知道,中午12点时,在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而当收音机里播出“北京时间12 点正”时,在北京地方所看到的物体影子还有点偏西,要再过约16分钟后,才见到最短的物体影子。“北京时间”是我国行政管理、生产、交通运输等工作的时间 计量标准,假如我们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而是各用各的时间,学校就无法上课,工厂就不能正常生产,交通运输也不能有条理地进行,这就会使整个社会的工作、 生产秩序产生混乱。但是取哪个时间作为标准好呢?因为北京离120度经线很近,而且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所以很自然的以东经120度地方的时间取为我国的标 准时间。人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比世界标准时间早8小时。地球一周被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时区。这样一个时 区是经度15度。一天24小时,所以相差一个时区就相差一个小时。经度零度即本初子午线的时间为世界标准时间。由于子午线穿越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 址,故称格林尼治时间,这也是英国的标准时间。北京的经度是116度21分,所以在子午线往东第八个时区内,即东八时区。8×15=120,所以东八时区 的区时为东经120度的时间,就是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也不是在北京确定的,而是由位于中国版图几何中心的陕西临潼国家授时中心的9台铯原子钟(铯钟)和2台氢原子钟组通过精密比对和计算实现,并通过卫星与世界各国授时部门进行实时比对确定的,也对国际原子时的保持作出了贡献。
  走 进这里记者得知,地面上的时间如果误差1微秒,卫星在太空中的误差就会达到300米。蒲城的短波授时台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以四种频率交替发播标准时 间、标准频率信号,覆盖半径超过3000公里,授时精度为毫秒(千分之一秒)量级;长波授时台每天定时发播载频为100KHz的高精度长波时频信号,地波 作用距离1000-2000公里,天地波结合,覆盖全国陆地和近海海域,授时精度为微秒(百万分之一秒)量级。BPL长波授时系统的建立,将我国授时精度 由毫秒量级提高至微秒量级,使我国授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该项目也荣获了1988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着我国 的标准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其授时系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程和社会公益设施,并被列为由国家财政部专项经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之一。自 七十年代初正式承担我国标准时间、标准频率发播任务以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的授时服务,基本满足了国家的需求。特别 是为以国家的火箭、卫星发射为代表的航天技术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几个专家的现场综合统计,几十年来,授时中心共接受并完成洲际导弹、载人航天、探月工 程等国家重大任务达300多次。同时也面向各类时间用户,进行系统设计、咨询和相关设备的研制,满足了各行业、各领域时间用户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
  时间服务的历史沿革
  建立并保持某种时间标准,并通过一定方式将其传送出去供应用者使用,这在国外叫时间服务,在我国则称为授时。授时这一称谓,或许来源于《尚书·尧典》中“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段文字。
  授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晨钟暮鼓——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曾经使用过敲钟和击鼓的方法进行报时。我国许多历史名城至今还保留有古代的钟楼和鼓楼。它们成为印证授时工作发展的历史遗迹。
  据 史料记载,在古长安,“以钟鼓司晨”由来已久。汉唐时期,长安设有钟楼、鼓楼,以晨钟暮鼓方式报时。在元明清时期,钟鼓报时体制仍得以维持,清脆钟声和雄 浑鼓声可传20里之远,足可满足一个城市的报时需要。到了民国初年,计时咸用新器,晨钟暮鼓之声遂在西安城消失。
  落球报时——到了18世纪,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海员迫切需要精确时间,以确定船只位置和航行方向。于是出现“落球报时”。所谓落球报时,就是人们在重要商埠的码头、港口竖立起高杆,在高杆顶端挂上气球,按约定时刻落下气球,借以向海员报告时间。
  这种报时方法虽然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
  现代授时——20世纪初期,无线电进入实用阶段。1902年,法国首先在巴黎埃菲尔铁塔顶层试验发播短波无线电时号,取得成功。接着,德、英、美等国相继试验,收到良好效果。于是,一个崭新的无线电授时的时代开始了。
  到 了1953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率先利用铯原子跃迁振荡运动做出了铯原子钟。此后,其他类型原子钟相继问世。人们习惯上把原子钟确定的时间称为原子时。 1967年10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计量大会正式把由铯原子钟确定的原子时定义为国际时间标准。国际原子时由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权度局(BIPM) 建立并保持。BIPM分析处理全世界约50个时间实验室的200多台原子钟数据,得到综合时间尺度——国际原子时。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参与了国际原子 时的建立。目前,国家授时中心有19台铯原子钟和4台氢原子钟的数据定期传送给BIPM,是对国际原子时的建立和保持作出贡献的主要实验室之一。
  为 了原子时和世界时的协调统一,经有关国际学术组织的协商,在1958年初,调整原子钟,使原子时和世界时的时刻一致,然后原子钟运转积累原子时。由于地球 自转不均匀,原子时和世界时的时刻差就会增大。当这个差值接近0.9秒时,人为拨动原子钟,使其增加或减少1秒,即实行所谓的“闰秒制”,使原子时时刻始 终靠近世界时。这样得到的时间尺度称为“协调世界时”。从1972年起,协调世界时被确定为全世界的官方时间和国际民用时间标准。
  目前,世界各国时间服务部门提供的标准时间,都是协调世界时。
  我国的现代授时开启于1902年,中国海关曾制定海岸时,以东经120度之时刻为标准。位于北京的中央观象台将全国分为五个时区,1939年3月9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召集标准时间会议,确认1912年划分之时区为中华民国标准时区。
  1949年之后,新中国将“中原标准时间”改称“北京时间”,并在全国统一使用该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目前,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通过短波(或长波)电台每天发播各自的标准时间信号。有些国家还利用卫星、电视和网络系统,开展授时服务。
  我国现代授时工作,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总部设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这里建有国家时间标准实验室,保持着我国的原子时标准和协调世界时标准,发播标准时间信号的长波电台和短波电台位于陕西蒲城县。
  我国标准时间的传送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短波授时;长波授时;低频时码授时;卫星授时;电视授时;网络授时;电话授时;自动计算机时间服务;
  还有国家授时中心语音报时服务专线:029-83895117。采用音频脉冲——“嘟”声作为秒信号提示音,使用户极为方便进行校时,报时误差小于1秒。
  守卫“北京时间”的人们
  在蒲城授时中心,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的天文事业于默默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大都毕业于西安的高等理工大学,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遇,也放弃了自己钟爱的科研阵地,来到这默默无闻的地方,成为默默与时间打交道的人。
  杨 拴平副主任1982年自西电毕业后就一直坚守在这里,据他介绍,蒲城授时中心现有150多人,还有200名离退休人员。更有趣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渭 南地区人,其中以蒲城人居多。是啊,家国天下,有家有国才有天下,在这城郊野外,这些科技工作者安家为国,以自己的才智使“北京时间”传遍祖国的每一寸土 地,服务着各个行业的人们。
  在“北京时间”授时部,还有一群保卫时间的人,这就是武警渭南市支队第三大队九中队的52名官兵。从1969年10月入驻,他们在这里已坚守了45年。
  这 只有着60多年历史的部队虽然7次变更番号,但无论是在平叛剿匪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事业中,他们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本色始终没有变,冬练 三九,夏练三伏,专勤专训,把哨位上的需要带到训练场上去练,以过硬的本领担负着执勤守卫任务,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现任指导员李刚告诉记 者,守卫“北京时间”以来,他们践行忠诚誓言,争做“时间卫士”,多次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北京时间”的准确发出。同时还圆满完成了2008奥运安保、 2010渭河洪灾、2011世园会安保等重大临时勤务。先后有30多人荣立二等功,3人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士官张福田站在三尺 哨台,以忠诚守护陪伴“北京时间”,八年中,他在哨位上经历了神舟飞船发射、卫星发射等重大任务50余次,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他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士 兵,4次荣立三等功,4次被评为优秀士官、班长,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还被授予“守时卫士”荣誉称号。
  排长王创雷说,从张福田身上使我认识到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想到能与“北京时间”打交道,为国家守时,那么多次的国家任务完成有着自己的一丝贡献,我的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记者感言——
  时间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采访完“北京时间”,2015已经来到了我们脚下,记者深感,对于时间,我们知道的太少了。其实,时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高端课题,一个毕业于理工科名叫川贝的网友称,史蒂芬·霍金着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他前前后后看了6年才看懂,可见时间的深奥。
  虽然深奥,但时间毕竟是我们感知与认识世界的一种固有模式,虽为一般人,就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还是有必要对时间来一次再认识再校对——这就是把握时间和珍惜时间。
  把握时间,就是全盘部署合理分配时间,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
  全盘部署就是安排好一个区间的时间,所谓长计划短安排;合理分配就是不要在一件事上一味地消耗时间,比如一味地工作效果会不好,一味地玩乐也会损伤身体。再就是守时,按时吃饭,按时休息,按时赴约,诚信做人。
  珍惜时间,就是不浪费时间,特别是在没意义的事上。不虚度每一天,不浪费每一秒,是自己的分分秒秒都时有所值。合理科学的安排时间也是珍惜时间,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更别说“挤”时间了。
  时间对于我们的日常,换是那句老话带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6-12-11 20:11
哈哈,时间过得真快,2016年也要过去了。
回复 阿尔泰 2016-12-16 00:20
gps也可以授时。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3:54 , Processed in 0.0647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