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加油,向未来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562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学地理园“1+1教学模式”探究——以《中国地形图》的教学为例

热度 4已有 1254 次阅读2016-8-20 11:11 |个人分类:论文展示|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地理教学, 地理园, 中国地形图

     注:原文发表于《地理教学》期刊,2015年第24期。

    摘要地理园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也是现阶段晋升优质中学的标准配备之一,在新课标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学在教学实践中对地理园利用较为轻视,造成了不应该有的闲置与损坏。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如何利用地理园进行有效教学展开研究,提出了“1+1教学模式”。尝试将学生探究学习法和同侪辅助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以户外地理园中常见的《中国地形图》模型为例,进行了教学实施步骤演示:包括教师准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总结提升、课后反馈与迁移、教师自我反思等五个环节。

    关键词地理园;中国地形图;“1+1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诸如中学地理园等教学设施设备已经成为了中学迎接考核以及“达标、升级”的标配之一,其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地理园在地理新课标中也有一定的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例“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课程目标”部分则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内容标准”部分倡导学生“动手做一次地理探究实验[1]而地理园恰好能将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在读图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又通过观察模型寻找答案,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2]

   一、中学地理园的利用现状

       地理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地理园专指户外地理模型园地。而广义的地理园是指由人工建立起来的,能够进行部分地理观察、实习、练习和实验的综合性基地,包括户外地理模型园地、气象观测项目(百叶箱、测风仪、千湿球温度表、气压表等)、天文观测项目(天文望远镜台、日影杆、天象馆等)、地理标本展示柜项目(主要展示岩石、矿物、土壤标本[3]、地理文化墙、学生地理图画室等类型。本文以狭义的地理园为研究对象。

      近些年,全国大多一级达标中学在校园中均兴建了地理园。福建福清市第二中学为例该校地理园中地形地貌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地球仪等四项地理模型。但经笔者实地调查和采访多位一线教师发现,目前中学地理园利用状况理想,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究其原因,主要个方面:

      第一,校方后期投入和管理不足,导致地理园模型落满灰尘或部分损坏。大多学校地理园的建设只是为了满足学校考核以及“达标、升级”之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效用价值

       第二,地理教师的利用不足。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自身业务水平难以有效地开展地理户外探究活动或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拘束,更偏室内进行课堂教学;又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课时紧授课压力大等,更是抑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提高中学地理园利用的效率和效果,本文联系教学实际,尝试将学生探究学习法、同侪辅助学习法与地理学科相结合,提出了中学地理园“1+1教学模式”,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理园进行地理教学。

    二、中学地理园“1+1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观为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前提。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理念以及构建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成为了主流,即“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4]就此,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并进一步完善了适用于地理园的1+1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1+1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研究表明,杜威等欧美学者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科研能力的养成。因此1+1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者”[5]的角色,“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直接获取需要的学习信息,发现结论”,[6]达到“激发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等,真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7]的目的。同时,教学模式还鼓励学生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强调“以个体责任的达成作为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主要依据”。[8]将同侪辅助学习作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重要支撑,这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寻求协助的需求,减少学习落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协作与交流的能力。[9]

      因此,“1+1教学模式”是对学生探究学习法和同侪辅助教学法进行有机地整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采用“1+1教学模式”,这有利于突破灌输式教学法“教师独角戏”的局限性,丰富教学的多样性;改善“课堂沉闷,学生动手少、动脑少”等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锻炼团队协作、收集资料、实地演示交流科研能力,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中学地理园“1+1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文以地理园中常见的《中国地形图》模型为样本进行具体的案例演示,探讨如何利用地理园组织探究学习

       1. 教师准备环节

       第一,分组准备。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参考学习能力等因素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搭配原则,划分探究小组,每组4名学生,并公布名单。

       第二,教学准备。①地理教师实地观察《中国地形图》模型,分析其隐含的知识和规律,发现其中有待改进的细节,并自绘一些图表或自制一些简单模型进行修正[2];②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并根据学情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③撰写教案,涵盖重要基本点,同时做好多套课堂教学预案,以备不时之需。其中,教学内容应包括地理感性知识——中国的地理位置、主要邻国及关系(强调海洋领土和钓鱼岛等岛屿)、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位置和名称等,以及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如青藏高原的作用等。

      第三,动员准备。地理教师需提早对学生进行活动动员,特别要向学生讲明具体的实施规则:①每派出一位“小老师”进行分钟的现场讲授汇报探究成果,其他组可视情况补充;②每组的“授课内容”由组员自行讨论决定;③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教学道具;④活动结束,每组须提交一份总结材料。

      第四,督导准备。在学生进行初次合作探究的准备中,地理教师全程跟进,时常关注每组的准备进度及产生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案,也能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准备工作,从而降低探究学习的失败率。

        2. 学生自主探究环节

       第一,课前准备。学生获悉分组情况,①自主确定组长人选,建立小组联系;②小组实地观察《中国地形图》模型,讨论汇报内容,并分配任务:如每位组员均要独立查阅、收集资料,完成各自任务;道具员负责选用和制作教学道具,增强教学效果;组长负责组员间、师生间的沟通协调等;③小组汇集结果,讨论、补充、整合,撰写汇报纲要

       第二,演示汇报。每组经过充分准备后,于课上利用移动黑板、道具等进行现场讲授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可以从中较好地掌握中国区域的地理感性知识,初步掌握理性知识。

       3. 教师总结提升环节

       第一,总结。教师就组汇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总结、指导——将学生讲但较散的知识点进一步归纳、条理化,简略点过;或补充说明学生讲得不够全面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最大尊重而学生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对探究学习的认可,自然也会对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印象深刻。

       第二,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尺度”的空间地理思维,认真观察模型中塑造、表现得较为突出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并思考其对我国气候、水文等诸要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妨在模型上放置卡纸箭头来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实现直观化探究

       4. 课后反馈与迁移环节

      第一,评价。在完成探究汇报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学生的努力成果。评价应由组内互评30%、组间互评20%、教师评价50%三种形式构成,最终得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60%计入期末成绩。

       第二,迁移。初次探究学习过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地理园的使用方法,当然也累积了一些“不够圆满的遗憾”。这时,教师不妨再以地理园中的某一实物模型开展第二次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迁移技能、巩固效果。比如,引导学生关注《喀斯特地貌》模型,让其经过同侪辅助学习,自主建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表现特征、影响等知识体系

       5. 教师自我反思环节

       探究活动过程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课后与学生一同探讨,不断完善“1+1教学模式”的细节;将得失分析撰写成文,寻求老教师的指点,还能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唯有如此,地理园的教学研究才会取得长足进步。 

   四、小结

      在利用地理园的开展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采用1+1教学模式,一方面,将带给学生带来新课程理念下的“充分”学习——即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有机会通过多样的渠道、方式获取该区域知识,而不是仅仅听教师讲授不只是单纯地增加对某个区域知识的数量,而是可以从多方面、比较深入地认识一个区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初步认知科研的过程与方法。并且,学生在开放、合作的地理课堂中,充分释放个性,较好地满足了情感需求,有利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语言艺术、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无形中督促其有紧迫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以迎接新课程理念下的各项挑战——这无疑对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司先.利用地理园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6):25-26.

    [3薛小刚.地理园(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广州大学.2011: 6-20.

    [4] 陈亚颦.现代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韦冬余.论施瓦布探究型课程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31-38.

    [6方芳.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11-18.

    [7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张茜.透视“小组合作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7:7-15.

    [9阮高峰.同侪辅助学习模式及网络互助学习群体构建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34-36.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长江口口 2016-8-20 11:13
排版加个段首空格就美观了!明年2017福州星韵地理研讨会可以准备一个发言哦。
回复 加油,向未来 2016-8-20 11:28
长江口口: 排版加个段首空格就美观了!明年2017福州星韵地理研讨会可以准备一个发言哦。
哈哈,谢谢您!因为是第一次在博客上发文章,所以有一些格式工具还用不习惯。不过,经您提醒后,现在格式重新编辑,看起来好多了。
回复 锦江渔夫 2016-8-20 15:44
太多教师,包括我,已经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地理教育,需要一批突破传统的老师。

一看这文章就知道加油老师是受过严格论文写作训练的:格式规范、重理论基础。
回复 geonet 2016-8-20 15:53
后生可畏,在新课改的东风下,希望能改变传统的课堂。
回复 加油,向未来 2016-8-20 17:18
锦江渔夫: 太多教师,包括我,已经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地理教育,需要一批突破传统的老师。

一看这文章就知道加油老师是受过严格论文写作训练的:格式规范、重理论基础。
谢谢您!
因为关注到了地理园在实际教学中的窘境,任其凋零和损坏,则于心不忍。所以就想,怎样才能把地理园给利用起来。几经思索后,写下了这篇文章。当然,这篇文章还需经过一线教师的实践检验才能验证,以及进一步改进。
的确写好一篇格式规范的文章不容易,需耐住性子,经过多月的打磨和润色。
回复 加油,向未来 2016-8-20 17:25
geonet: 后生可畏,在新课改的东风下,希望能改变传统的课堂。
前辈过奖了,还需向前辈们学习。
新课改多借鉴于国外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改进、创新。当我们在学习国外的探究课堂、生本主义的同时,英美等国家反而在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积极向我国传统的教学法取经。所以新课改的根子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亦有其优越而不可取代的优点。
这也是我们向前辈们学习的原因。望今后多多交流,向您学习。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8-21 09:04
我们学校的地理模型摆在户外基本也是无人问津,还锁着门,基本形同虚设。问个问题:在写文的时候,怎么做到能够记住每句话都来自哪一年的期刊呢?
回复 加油,向未来 2016-8-21 15:52
叶片水滴: 我们学校的地理模型摆在户外基本也是无人问津,还锁着门,基本形同虚设。问个问题:在写文的时候,怎么做到能够记住每句话都来自哪一年的期刊呢?
谢谢您的提问。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下载相关的参考文献,或者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如有引用,则需注意收集和保留该文献的信息(作者、题目、出处、年份等),并加以规范化,如上文中展示的参考文献格式。
平时,我一般会用一个摘录本。有在期刊或书籍上看到好的内容时,先将其出处的信息整理出来,写在首行,然后第二行起,再附上其中精彩的内容。这样,如果以后有引用,就很方便了。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8-21 18:40
加油,向未来: 谢谢您的提问。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下载相关的参考文献,或者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如有引用,则需注意收集和保留该文献的信息(作者、题目、出处、年份 ...
原来如此,功在平时啊,好仔细,谢谢解答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1:55 , Processed in 0.0889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