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本人利用暑期空闲的时间,上网系统地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教授在“爱课程”网上发布的精品课程《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全部内容,收获颇丰。该课程网络学习地址:http://www.icourses.cn/jpk/viewCharacterDetail.action?sectionId=638&courseId=5009。
本人现将其中印象较深的、解读较为精彩的内容加以整理,并融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个人理解,最后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展示,与大家共享。其中如有不恰当、不准确的地方,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注: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得用于商业性盈利活动。如有引用本文内容,请标明原出处。谢谢!
1、问:我们常提地理新课改,那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新课改究竟在改什么呢?
答:(1)地理课程改革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素质教育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交往的密切,基础教育地理课程需改革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可行的经验模式,不断丰富和提高地理课程的内涵与质量,从而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②地理科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如“3S技术”的兴起推动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并影响到了地理学科教学。因此需在地理课程体系中添加和补充新兴的、重要的地理技术,以及利用这些新技术所取得的地理新发现等内容。③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断进步的需要。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以及人与地之间关系的认识有阶段性的特点,当今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逐渐成为了共识。因此,需在地理课程中予以贯彻和体现,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思想。
(2)新课改目前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改革:①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③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④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⑤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总之,新课改在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三者中寻求平衡,并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完整、和谐、统一。
2、问:我国新课改过后的地理课程与发达国家的地理课程相比,难度如何?又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
答:(1)我国目前在实施第八次课程改革,适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现阶段,我国地理教育的改革方向、进程与世界接轨。从课程改革到教材编写的水平、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但在操作层面和真正“落地”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具体来讲:①从课程本身来看,我们的课标要求很全面也很高。②在教材文本难度方面,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材对比中,我国大陆的教材较少考虑教学因素,纯文本的难度属于中等偏易的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由于教学考试、整个社会系统对教育的要求,使教学变得难了,负担重了。③从教材的表现形式来看,教材编制的结构和内容还是比较先进的。④教学方法也是推行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好的方法。
与国外的差别还是在于形式与实质。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了,但真正的有效性和效率来看,有一定的差距。国外以知识点为单元/单位,知识点比我们更多,课本比我们要厚。但是,很多是不要完全讲述或掌握的,因此,教师的自主性比较大,可以选择课本中要讲的内容进行教学,剩下的则由学生自学即可。所以才说,美国以前的课程是“一英里宽,一英寸深”,即内容过于宽广,深度挖掘得不够。我国有的也是如此,知识点铺得太开,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课时予以支撑,就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泛化。
(2)与国外地理课程比较研究的启示:①适当增加地理课的课时。②打破学科体系式的课程内容体系。③课程标准知识要点粗化,说明及教学要求细化。④减少教学内容的主题以便增加单元教学时间。⑤利用探究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我国地理学习方式产生突破。⑥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3、问:如何看待考试这一评价方式?
答:考试有利有弊,我们需辩证来看待。考试的弊端不予赘述,但要指明一点,即能力最终是体现在思维活动水平的高低上。一般地,综合思维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考试与综合素养是正相关的。目前考试的方向已经走向综合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储备,而非简单地就地图、数据进行浅层地分析,否则就难以考察到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的高考虽有弊端,但是相对来讲,确是最为公平、公正和可行的评价方式。
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方式和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也需多元化。为此,①不赞成“大一统”的课程理念。因为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与技术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培养方式和教学价值取向。如自然地理则要求多一些实验、探究与实证,人文地理或区域地理则要求更多一些的识记与思维分析。基于这些学科的内部分化与性质不同,教学时要区别对待。②反对“知识虚无主义”。知识就是力量。没有基础性知识的摄入与铺垫,后续的能力培养就会空洞、乏力,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形成能力。当然也非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性地去记忆、思考。总之,反对死记硬背,不反对必要的记忆。
4、问:我们知道,“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核心论题之一,那“人地关系”有何内涵?
答:“人地关系”的内涵:①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即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制约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一定的地理环境只能容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以及一定形式的人类活动。②人在人地关系中具有能动性,即人具有能动的功能。地理环境可以被人类所认识、利用的。人地关系产生了问题,不取决于地,而取决于人。③现在的人地关系应是:以地为基础,人类要主动地去认识它、利用它、维护它,达到人地和谐。即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考虑到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对地的能动性这两个惯性,加以协调,要遵循客观的规律进行活动。对于违反客观规律的,会导致不利的后果。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48 , Processed in 0.0627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