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陈 杰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有引用,请标明原出处,并做好链接。谢谢!)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事,那就请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前言
一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接触过一些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也大致了解了一些他们做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
“要写出一篇能够发表的小论文很难啊!”
“我脑袋中是有一些想法,但不知道怎样把它表达出来。我也尝试写出来,但是写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感觉这些文字已经偏离了我原本的想法,很难准确地表达我原本的构想。所以后面越写越没有底气,越写越不想写,干脆就不写了。”
“做教师看起来比较轻松,时间大把大把地有,但是其实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也蛮累的。好不容易到了休息、放假的时间,肯定要抽出时间陪家人,或者跑一些事情。即使有时间,也比较零碎。所以拖了很久,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思考和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
“现在有这个(写论文的)打算,但是没有什么思路,也比较苦恼。”
“算了,我现在能把教学搞清楚就很不错了。论文这事,以后再说吧。”
以上五种想法可能比较有代表性,代表了不同教师对于教研论文的态度。其中,有的教师有做了一些尝试,尽管最后写得不理想。有的教师可能有一些想法,但也是在酝酿之中,还没有真正动笔写出来。有的教师可能觉得教学应是第一位的,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照料好再说。至于写论文的事情,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也没放太多的心思在上面。
我想,更多的地理老师,他们是很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一篇质量上乘、能够发表的文章的。但现阶段,可能自己总被一种畏难的情绪所困扰,觉得小论文很难、很难,可能凭借自己目前的水平,比较难成文章。所以只好把这事情尽可能地往后推,等以后自己有比较成熟的想法了,或者需要评职称了,再去写。
当然,以上的种种看法和做法,没有对错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分。这些举例,只是说明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们对于论文写作的真实想法与态度。这也是我们今天探讨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的一个开端和引子。
二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不要写论文?要写论文,该怎么写?我想这两个问题,就足够我们今天探讨的了,也能写出洋洋洒洒的一大段文字来。哈哈,小幽默一下。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可能有两三年的时间吧。自己在平时的做事、学习过程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问题。
初步的答案是在本科阶段的大三暑假给出的。当时,我首先对自己的底子进行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评估。认为说,自己在教学方面有一些基础了,还过得去。但教研、写小论文这块完全是一片空白,那以后到了中学一线,评职称要写论文怎么办?不会写论文怎么办?所以就有了初步的决断,那就是继续读研,在读研期间,一定要把论文写作的能力激发出来,要发表论文。
转眼间,现在已是研二的学生了。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思考、输入和积淀,现在能够大体地给出了一个相对比之前成熟的答案,那就是——“教无研而不深(深入、深刻),研无教而不立(立足、发展)。教而不思则惘(迷惑、困顿),思而不教则怠(懈怠、漂浮)”。
三
第二个问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很核心的一个问题。所以要另起一个部分,来写它。哈哈,再次小幽默一下,虽然有点冷。
前一个月,迎来了研一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他们憧憬着未来,但至于未来的两三年怎么过,也是比较懵懂的。当时也比较幸运,能够作为老生代表,在开学仪式上发言。所以自己也写了一篇发言稿。其中,有一小段涉及到了教研这块:
“科研的过程,痛并快乐着。等毕业完以后,大家再回过头来看,可能说研究生的这段生涯比起高中、本科阶段要来得更加难忘深刻。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你将会体验到科研的苦、科研的泪、以及最后成功刹那间的喜悦。所以,科研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复杂,这是一个精心去磨练自己,学会等待的过程。”
前些天,有地理教育硕士专业的学弟学妹来找我,想请教论文写作的诀窍。我说,请教不敢当,只是有一些心得或体会可以分享。所以当时大致有说了一些,但可能比较零散。今天正好,国庆放假期间,有一些时间和精力,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以下,将采用“我”和“你”的称谓,通过“攀讲”(福州话,意为“聊天”、“交流”)来讲述我的心得与体会。这样可能更亲切一些,比较放松,也更有代入感。
第一,摆正心态,迈出第一步。“论文虐我千百遍,我待论文如初恋”,要有这样的心态和“厚脸皮”,才能走得长远。一些老师的感觉是没有错的,写小论文的确难,要写出一篇能够发表的论文更难,而且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全国地理教育三大期刊上发表,难度就“更上一层楼”了。至于三大期刊的选稿偏好和办刊特色,于吉海老师已有详细地介绍,在星韵地理网上也有他的讲座视频,所以这里不做赘述。
话说回来,论文发表虽然难,但总存在着可能在等着你。只要论文质量过关,各编辑部一定不会埋没佳作,也不会说因“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够”而去卡你的文章。我始终相信,各编辑部是公正、公平的。所以,大胆地尝试吧!不要怕,不要懒。“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都能自己走”,迈出第一步,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选题得当,论文成功一半。最近,由于高中地理新课标要颁布了,其中的“核心素养”一词和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成为了各大期刊的“时髦”、“热门”的关键词。但我个人认为,刚从事教研论文写作的老师,不建议“跟风冒进”,一股脑儿全涌向“核心素养”去,或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挂上“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即使说你的文章与这些“素养”没有太大的关联。原因有二。其一,作为“初出茅庐”的写手,可能在笔力和笔锋方面,不及那些浸染其中已久的专家、学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大咖,以己弱击其强,容易被判“落榜卷”。其二,“核心素养”的热度只是一阵风,现在看似很热,但一段时间后,就会退热、趋于平静。我认为,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从中敏锐地发掘一些共性的问题、剖析问题、提出解决的举措,写出一篇实在、“挤不出水分”、对广大的地理教师又很有参考意义的文章,这肯定能发表!这实际上,就是为落实“核心素养”做贡献了。而且,对于你今后的教研有很大的帮助。毕竟起点正,走得踏实,才能走得长远。
怎么选题呢?我想把“小切口,大纵深;聚焦一点,研究通透”的这句话送给你。选题不用太大,更忌讳“假、大、空”,洋洋洒洒几千字,但看起来没有内容、没有收获、没有体会,“空空如也”,文章自然落于下乘。稍好一些的,就是有自己的体会,但又是前人讲过的、百度上一搜一大把的那种,我想,也是很难出彩的。那如何选题呢?可能你会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该选什么题比较好呢?再来一句——“结合学科特色,结合实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
首先,文章要有地理学科的特色,这是最基本的、大方向的问题。其次,要结合实际,“文章不落地,吊在半空望大地”。“落地”即要结合实际,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讲真话、讲实话,把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摆出来、讲清楚,告诉别人这么做可能会更好一些。只要别人看完,觉得说,你这个想法靠谱、好!那你的文章就成功了!再而,写文章要有自己亲身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感受,文章才会被赋予灵魂,才会生动形象。其实写文章,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过程。只有先说服了自己,才能说服别人。
你的选题,可以是自己关于教学的设计,如某某课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上完课后的回味、思考,如对于某节不太成功的课的思考;也可以是,在听课过程中,你发现了一些教师共同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写一篇关于“对某个知识点的再探讨”,等等。只要你有心,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或措施来,都是很不错的选题。
第三,细心打磨,诚意之作。写文章时,多看前人所做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了,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只有在了解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找准前行的方向,提出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才会使你的文章闪耀着“创新”与“深刻”之光。完成论文的初稿写作后,一定要多打磨,把论文中不合、不适、不美的“棱角”磨平。何为“不合”?即不合逻辑、不合文章主线、不合科学道理。何为“不适”?即观点不适、表达不适、证据不适。何为“不美”?即语气不美、排版不美、格式不美。好的一篇文章需要“千锤百炼出深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心急、不可懈怠、更不可半途而废。个人建议,在写好初稿、修改几遍过后,实在看不出哪里还有毛病了。先不急着投稿,放置一段时间,让自己的思维冷却一段时间。因为刚完成一篇作品时,自己的眼睛和脑袋仿佛都自动装了“美颜相机”,遮住了其中的瑕丝,如错别字等。当然这是很正常的,涉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像你考试的时候检查再三,都没有发现错误,但一旦走出考场,马上就醒悟过来了,这也是同理的。等上四五天后,“热情消退”,再来看、再来改这篇文章,就会有别样的思路与收获。
第四,若是有缘,花自盛开。论文投稿后,无需太过焦心和担忧。因为到了这一步,你已经很难再去改变什么。剩下的,全看文章的质量和一些些的运气了。所以,我常说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见刊,不亚于唐僧到西天取经。即使有时候文章的质量再佳,也要看一些运气,比如负责处理你这篇文章的编辑,他是否认可、喜欢你这篇文章。比如你文章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是否与一大批人的相似,如果是,那就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同等质量下,就要看编辑和主编的取舍了。所以,如果不中,那就改投他刊吧。但要注意,一定要等两三个月后,因为大多数期刊的审稿周期一般是两三个月,具体要按你所投稿的期刊的要求来。如果已将你这篇文章的“终身”许给甲期刊,切不可在审稿期内,再将这篇文章同时投给乙期刊,万一两家都中了,那你就会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局面,也容易“招黑”。因此,若是有缘份,文章自会找到“她”最后的归宿。如果后面改投多家,仍是不中,就说明文章还需要进一步地修改与提升,届时,请返回第三步。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不随波逐流、追捧热点,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保持初衷,不忘来向——即保持住自己的教研特色,这就是你的原创力和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例如,专家们亦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与钻研方向,如袁书琪教授之于人文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袁孝亭教授之于区域地理教学和教学方法论指导,王民教授之于国际中学生地理奥赛和环境教育,李家清教授之于教学设计,段玉山教授之于教育技术,等等。好的,再看福建省一线的名师们,他们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如福州的车云老师在信息技术和新科技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有一定的造诣,厦门的李依铭老师在实证教学中有自己的心得。总之,留心生活,观察教学,总会捕获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与灵感。
后 记
书琪老师常把这么一段话挂在嘴边,“地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成为一名地理学者。只有将地理知识钻研透,才能将所教的内容讲对、讲准、讲好。在此基础上,再从科学性走向教育性。所以一线的教师,不仅要看《中地参》等地理教育期刊,还要看《地理科学》、《地理学报》等专业期刊,不忘地理专业的根本。”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真正意义上,我们还不算得上是一名“教书匠”。“匠”这个字,虽然有“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如‘匠气’等”之意,但更多的可以解为“匠心独造”、“独具匠心”,代表着“灵巧,有手艺,有一定造诣”。最近,有部《大国工匠》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平凡的职业,用心做到极致,就能突破种种的不可能,做到“大技贵精、大术无极、大艺法古、大巧破难、大工传世、大道无疆、大任担当”,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当然这可能是题外话,但还是想和大家提一提。
之所以将文章题目,起为——从“零”到“一”,一方面是想说,让大家都能尝试地写教研论文,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写成文章和文字,才能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理念,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交流、探讨。不用担心自己语言的不美、见解的浅薄,勇敢迈出第一步,就是进步了。另一方面,也想告诉大家,其实从“零”到“一”的这一步,确实来讲,就像蝶蛹破茧、武侠中练功打通任督二脉时,会相对地比较艰难、痛苦、心焦。但只要坚持下来,实现了“零”的突破,“气”顺了,后续的论文写作就会如有神助,充满底气与自信,很可能就会有从“一”到“十”、从“十”到“百”,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最后,祝福大家顺顺利利地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也希望自己“立足一线,服务教学”的教研论文写作之路,能走得越来越顺。
2016年10月于榕城
ludog: 陈老师深度好文,特别是“教无研而不深,研无教而不立。教而不思则惘,思而不教则怠”深为赞同。论文选题要“大题小作,小题大题”,不能太大,切入角度要小。对 ...
长江口口: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如何用专业的表达梳理出来?适当的理论学习很需要,不少教师忽略这一点,教研和论文就比较困难。
geonet: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被非教学事务、形式化任务(即便教研也是形式多于实质)和应试(统考、月考甚至周考)所羁绊,加之缺少时间和机会去充电(理论学习),这就是骨 ...
加油,向未来: 的确现在的教师太忙了,但很多“忙”是没有必要的、没有意义的。但又不得不去做。
听贾老师说,现在一线也是比较看重教研的,但是形式大于内容,往往效果不佳, ...
yjlp: 我们重视地理教学,更要重视地理教研,教研带动教学的发展。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16:04 , Processed in 0.0575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