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海陆的变迁 |
||||
科目:初中地理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课时:第一课时 |
||
提供者:沈红 |
单位:五中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通过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成因,明确“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
||||
二、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进而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过程与方法:1、搜集资料和通过实例说明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说的科学性。2、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海陆变化的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探索、求实、不畏艰险的科学态度。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参差不齐,但通过近半学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学习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的学习之后,对本节内容的介绍会有更浓厚的兴趣。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本节内容表面上看理论性较强,但通过实例讲解、小实验、读图分析等方法,会激发学生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
重点:板块的运动 难点:记住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进一步介绍相关的地理现象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1、 情景导入:看一段填海造陆的影像资料 |
请学生用一个成语说明这种现象(沧海桑田) |
引入新课 |
||
2、列举几个海陆变迁的典型实例。(也可用教材中列举的实例) |
学生补充或提出疑问 |
感悟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
||
|
|
|
||
3、结合以上地理现象,说明: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
|
让学生产生无限 遐想 |
||
4、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为什么会不断变化?(引出大陆漂移说) |
提出自己大胆的猜想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
|
||
5、引导学生 阅读课本有关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
讨论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是可以拼合的到底是不是巧合? 由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理论的探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是不是缺乏这种精神? |
对待科学真理的探索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态度价值观培养 |
||
6、展示动画2亿年前至今地球海陆变迁的过程。 |
|
增加对大陆漂移的感性认识 |
||
7、根据大陆漂移说思考几个问题: 大西洋和太平洋是怎样形成的?红海和地中海的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书中给出的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可以拼合,海牛、鸵鸟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分布等现象是否可以作为大陆漂移的有力证据? |
讨论后分组回答 |
进一步认识大陆漂移说的科学性 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做依托,而证据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
||
8、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并指导课堂练习 |
练习填图册分小组回答 |
巩固新知识 |
||
9、课后作业布置:七大洲四大洋拼图练习 |
|
为下一节课板块构造理论做铺垫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语音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想象力、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方面 给予评价。但在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方面注意不能过高要求,因为毕竟是学习新知识,哪怕是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最好是避免按小组评价,否则会助长一些学生的惰性。而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单独评价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
||||
|
||||
八、板书设计 |
||||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海洋和陆地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二、 大陆漂移 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个整体 6500万年前:陆地开始分裂 现在:七大洲四大洋 |
||||
|
||||
九.教学反思 |
||||
本节内容表面上看比较枯燥,理论性也很强,但是教学的拓展空间很大,无论是多媒体、图片,还是学生课内课外都有很多值得去探究的东西。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涨,借此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本课是在讲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理论或结论的得出都要有充分的证据,而这些证据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甚至于生命的代价。我想这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如果把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练习,放在本节课来完成,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是否更好些呢?
|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8 00:13 , Processed in 0.0701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