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有比较才有收获
——2017年沪皖同课异构听课有感
今天连续听了四位老师精彩纷呈的地理课,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先说印象最深刻的两节课吧。一节是上海的蒋涛老师的《中国的地势》,另一节是蚌埠的匡昌林老师的《地形图的判读》。可以说这两节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体验了两种不同的享受。
蒋老师的课堂除了体现出她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外,特别突显了女性老师对学生细腻的一面,蒋老师的课关注了学生心理变化特点,关注了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堂充满亲和力的好课。使学生在温柔体贴的柔柔细语中完成了中国地势的学习。在具体上课的各环节中,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对比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景观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这一环节。该环节的教学中运用了七年级学过的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二是美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三是气候对景观的影响。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和蒋老师温馨的课堂相比,匡老师的课则显示了其大将风范。记得十年前和几位同行帮助匡老师准备参加省优质课竞赛赛前磨课的情景,那时的匡老师还略显紧张和稚气。经历了多次大赛的历练,现在的匡老师已经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地带着孩子们“指点江山”了。匡老师的课注重了生活实践,并通过智慧课堂融入了环保理念和爱国的情怀,也让很多老师第一次见识了智慧课堂的魅力。
吴文静和陈华两位年轻老师的课,与她们清秀的外表一样,带给大家一股清新的气息。她们的课堂彰显了年轻人的优势:擅长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善于制作精美的课件,同时还多才多艺,是两位非常有潜力的年轻教师。
四位老师的课优点多多,当然缺憾也是在所难免,例如,吴文静老师的《地形和地势》一课内容虽然做到了面面俱到,但重点就没凸显出来;陈华老师的《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的判读练习用时有些过长,学生容易感觉疲惫和单调。个人以为可适当增加些本节其它内容的教学。另外以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匡老师和陈老师的《地形图的判读》的课堂上存在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在进行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教学中,他们都没有强调海拔的数值是有正有负的,也没有介绍描述某个地点的海拔时容易犯的错误之处。这部分内容虽然好理解,但往往在练习和考试中却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例如,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31米,它的海拔是多少?或者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与艾丁湖(—154.31米)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对初一刚刚接触有理数的学生来说真的需要多强调一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连续听四节高质量的课,虽然疲惫,但很值得。学习没有终点,需要一直在路上!
2017-10-12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31 , Processed in 0.0582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