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韩秋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659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整理分享

已有 837 次阅读2019-6-23 13:02 |个人分类:培训|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注:本课例是张文革老师在培训中展示,我仅仅是做了整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一、教学设计大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
  • 技术性------有方法可寻
  • 艺术性------保障艺术享受
     三、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 1.新课切入: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始就要先抓住全场注意力。如讲交通与地形,可在采用《鸟瞰重庆》剪辑地形与交通部分作为暖场视频;可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假如你是承包商,北京---太原和北京---济南,修距离相等的两条路,你愿意承包哪一条?需要了解哪些资料才能做出决断?
  • 2.教学线索要清晰: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一个线索贯穿始终,找到知识间的联系(逻辑)如《天气与气候》中,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特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途径,两条线同时前进
  • 3.过渡转承:圆滑自然、能承上启下
       举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两个话题,在讲完影响因素之后,播放新北川(汶川)选址的视频,总结了地质稳定、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然后展示出当地少数民族---羌族的民居照片,过渡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 4.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供素材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都不要自己去讲现象,铺垫情节,让学生看图(看材料)说话,自己得出结论。这才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 5.探究问题:设计的题目要有探究的价值
       不要让探究流于形式,避免为探究而探究,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是否具有探究的基础。
  • 6.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形式活泼的、深度思考的)
      四、教学设计的技巧和方法(以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为例)
    (一)阅读教材、分析教材
      本节是全章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并进一步了解气候的定义,同时将二者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区分。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地理”。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空气质量日报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弘扬科学精神,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一般分析)主要内容: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空气质量、活动;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识记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难点:识记常用天气符号。
     (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1.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3.能通过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知道空气质量日报基本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1.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2.记住最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大气环境质量含义;4.完成书上五个活动内容。
    (三)构建课堂教学结构体系
      一种是按教材体系依次讲解;一种是打破教材体系,重组。       
      本节课结构: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对比、区别和掌握天气与气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教材结构,把天气和气候按照并列的关系,从定义、特点、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的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将天气预报和大气质量穿插其中。
实际:构建教学思维线索
              
天气                                                                                      
气候
定义
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
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多变
相对稳定
与人类的关系         
联系密切,影响广泛
了解途径
天气预报、谚语、
观察动物、看云识天气
查阅资料、
经验总结
     (四)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选择的原则:
  • 1.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为主体、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合作探究)
  • 2.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初中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 3.有操作性和有效性(课堂可操作、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用)
  • 本节课选择的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情景体验、游戏活动
  • 本节课确定的学习方法:练习巩固、合作探究(既要有华丽的外衣,也应该有应试的功能)
     (五)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具体有趣闻轶事激情、漫画和图像载情、地理故事引情、诗歌和谚语等文学语言“表情”等多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节课新课导入:【观看视频】《草船借箭》片段
     采用动画视频引出课题,切入点贴切,同时生动有趣的动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以饱满的态度投入学习。
    2.过渡转承:要圆滑自然、与所讲内容贴切、突显主题
     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妙地利用了大雾的天气。而在我们生活当中,除了雾,我们还能感受到到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这是因为在地球的表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块儿走进《天气和气候》。
                                                                                          新课讲授
      一、天气和气候的定义
     活动一:【情景再现】通过图片、声音,再现晴、雷雨、雪、风等不同的天气状况。
     活动二:【帮帮我】分辨所列举的词语中,哪些词语描述的是天气?
     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
  • 风和日丽    阴雨连绵    四季如春
  • 碧空万里    终年炎热    和风细雨
  • 冬冷夏热    艳阳高照    雷电大作 
   【思考】所列举的词语,如何区分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找准定义】“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大气层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讲述】天气和气候在时间长短上有明显的区别,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今天的天气状况
     教学设计的目的:
  • 将生活中的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再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让学生“帮助”老师,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 通过词语归类,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天气和气候进行简单的区分,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 通过找出书中的定义,进一步落实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过渡转承:我们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它们又有何特点?
      二、天气和气候的特点
      活动三:【美文欣赏】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请班里朗诵最好的同学,充满深情地朗诵《第一场雪》的片段。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 ——节选自《第一场雪》
      【思考】短文的描写,体现天气什么样的特点?(多变)
      【对比】短时间的天气“多变”,那“多年”的气候如何?(稳定)(引导学生以重庆炎热的夏季为例进行分析:每年变化不大,所以“稳定”)
       教学设计的目的:
  • 优美的配乐、优美的文字,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 通过短文的描述,也突出体现了天气“多变”的特点。
  • 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帮助学生辨别。
  • 结合重庆的气候实际,体现地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四:【分组讨论】多变的天气和稳定的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大家谈:天气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必要的指点。
    【交流发言】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比如:晴天、雨天等不同的状况,不同的影响。
      活动五:【看图分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反映干旱、晴朗、洪涝、寒潮等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结论】天气与人类联系密切,影响广泛。
     【交流发言】和天气与人类的关系一样,选择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实例,说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饮食、农作物等。
      活动六:【出谋划策】如果你的父母想买一套新房子,你能不能够从气候的角度思考一下,帮他们出谋划策,选中一套好房子?
      教学设计的目的:
    【分组讨论】
  • 天气和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具有探究的知识基础,对拓展学习视野和思维宽度大有益处。同时,对下一个问题的转承也起了润滑作用,(天气与气候同人类紧密联系,因此,有必要预知或了解天气与气候)。
  •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交流发言,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进一步明确“生活地理”。
  •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天气的利弊影响,培养科学的辨证观念。
    【看图分析】
  • 图片和文字所反映的天气的影响,来源于生活,能强化学生的感知,再现生活体验,凸现“生活地理”。
  • 通过对一系列材料的直观感知和分析,得出天气与人类的关系,而不是老师讲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出谋划策】
  • 为父母购房出谋划策,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是会真实出现的,这样的问题设置充分与生活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过渡转承:要圆滑自然
       现在我们大家通过讨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多变的天气,还是相对稳定的气候,它与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的密切,影响相当的广泛。既然如此,我们肯定就需要及时地了解天气和气候。在这里,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两个人讨论一下,了解天气的途径有哪些?
       四、了解天气和气候的途径
        活动七:【讨论】了解天气的途径
       【交流发言】天气预报,民间谚语、观察动物、看云识天气等等。
       【讲述】相对而言,天气预报是最准确、最可靠的。天气预报这种方法,主要就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等天气资料的综合分析,而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读图】卫星云图
         引导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上的颜色,以及各种颜色的含义,并能通过卫星云图简要分析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了解天气预报】上网查询、手机短信、拨打12121查询电话、QQ右上角的图标,等等
       【识记天气符号】
        1.通过看书、看图记忆天气符号
        2.对于风、沙尘的符号,通过板书板画的形式和学生交流讨论,理解其含义。(此处可先让学生交流各符号特点,然后老师在就学生没说到的地方做补充)
        教学设计的目的:
  • 了解天气的途径很多,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讨论,能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意识到地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学会判读卫星云图,简单分析天气状况。
  • 教会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有用的地理信息和资料。
        活动八:【比一比】在识记常用天气符号的含义后(特别注意风和沙尘的符号),分组进行简单的游戏竞赛“比一比”。
        老师准备四套天气符号的卡片,每组派两位同学上台,根据大屏幕上出现的天气情况,找到相对应的天气符号,把它高高地举起来,比一比哪组的同学找得又快又准确。
        教学设计的目的:
  • 识记天气符号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以便收看天气预报。
  • “比一比”的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通过两人的合作,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意义
       活动九:【妥当吗?】看图,判断在不同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状况下,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否妥当。
  • 1.霜冻——插秧(不妥当)
  • 2.强沙尘暴——户外跳绳(不妥当)
  • 3.晴——打篮球(妥当。但要辩证看待,要适当的温度,如果气温过高,肯定就不妥当)
        教学设计的目的:通过对这几种活动的判别,既强化了对天气符号的记忆,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过渡转承:相对比较稳定的气候,又怎么样来了解它呢?举个例子:老师在暑假的时候有个出外旅游的计划,我到底是选择泰国的普吉岛呢,还是选择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那么我就可以上网去查询一下,看看这两个地区,在往年夏季的时候,它的气候情况是怎样的,以便我制定合适的出游计划。(随后将天气与气候的对比表格展示出来)
         过渡转承:很自然地将大气环境质量嵌入
         近年来,出现全球变暖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五、大气环境保护
         近年来,出现全球变暖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对大气的破坏)????此处有疑问
        【阅读资料】“2011年1月9日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每一天,由我们国家的环境监测总站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讲述】
        •用空气污染指数衡量空气质量。一般来说,空气污染指数越低,它所反映的空气质量就越好;一旦污染指数超过了100,空气质量就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甚至是重度污染,这样一来,对我们人体健康就不太好了。
        •随着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发布的这些指数当中,除了污染指数以外,大家还可以了解到,比如紫外线的指数、空调指数、感冒指数,甚至于穿衣指数、钓鱼指数。
        教学设计的目的:
  •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热点的地理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
  •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查询相关指数,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活动十:【抢鲜播报】 “鲜”就鲜在我们不仅要播天气,我们还要播大气质量。(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央视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
  • 北京,多云转晴,4到17摄氏度,空气质量:优
  • 台北,晴,20到23摄氏度,空气质量:良
  • 拉萨,雨夹雪,1到10摄氏度,空气质量:优
  • 乌鲁木齐,晴,5到12摄氏度,空气质量:良
  • 重庆,小雨,5到17摄氏度,空气质量:良
  • 呼和浩特,中雨,西北风四级,2到9摄氏度,空气质量:优
  • 西安,多云,4到15摄氏度,空气质量:轻度污染
       教学设计的目的:  “抢鲜播报”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尝试了天气预报播音员的工作,同时在播报中加入了空气质量预报,强调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
      【图片】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所产生的污染、形成了大雾的天气,等等。
      【讲述】在大气污染中,危害最大的就是PM2.5,也就是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粒颗物。这种颗粒物,它的直径大小相当于我们人的头发丝的1/10,非常小的。这种情况下,它就能够顺利地通过我们的呼吸道,进入我们人体,甚至是随着血液,转移到全身,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相当大。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首善”陈光标提出了一个设想,他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贩卖新鲜空气,很便宜,每罐4到5元。你买一瓶新鲜空气吗?
        活动十一:【亲,你买罐新鲜空气吗?】
        引导学生思考: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必须保护大气环境。
         活动十二:【讨论】保护大气环境,政府做了哪些努力?保护大气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什么?……(鼓掌)非常好,环境小卫士们!
(课后撰写环保倡议书)
  • 你我携手努力
  • 保护碧水蓝天
  • 共建绿色家园
       教学设计的目的:
  • 联系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是否购买新鲜空气”,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大气污染的关键所在是保护大气,明确大气环境保护的意义。
  • “保护大气环境,政府做了哪些努力?中学生应该做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 用“环境小卫士”这样的称号来赞扬学生,既让他们有成就感,更有一份责任感,同时再次强化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小结】 利用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格进行课堂小结,一方面让学生再次理清整堂课的学习线索和思路,另一方面,表格通过对比的方式,从定义、特点、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的途径等方面对天气和气候加以区别掌握,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另外,由此引出的天气预报和大气环境保护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设计的目的:将整堂课的知识结构和线索进行简要的梳理、小结,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三句简短的结束语,使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得到升华。在师生激情洋溢的齐读中,产生共鸣。
本节课设计的活动
活动一:【情景再现】
活动二:【帮帮我】
活动三:【美文欣赏】
活动四:【分组讨论】
活动五:【看图分析】
活动六:【出谋划策】
活动七:【讨论】
活动八:【比一比】
活动九:【妥当吗?】
活动十:【抢鲜播报】
活动十一:【讨论你买罐新鲜空气吗?】
活动十二:【讨论保护大气环境 ,政府和我们改怎样做?】
                                                                                            点评
         天气与气候这一节是学习世界的气候这一章的开场篇,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纵观整个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新课的引入自然贴切、趣味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以动画视频《草船借箭》引入新课“天气与气候”,非常自然贴切;并且,动画也是初中学生比较喜欢观赏的一种艺术形式,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展现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
        1.本节课是在“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师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自己教学的设计情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归并,重组后的教学内容着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课堂教学的线索清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教师整梳理出了一条思维线索:“概念(长时间和短时间大气状况)→特点(多变和稳定)→与人的关系(天气与生活;气候与农业)→怎样了解(天气预报;查阅资料)”,通过这条思维线索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展开,透析出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和方法。
        3.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高效,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节课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所有知识都是教师提供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通过学生自己对材料的分析,得出知识性的结论,而非教师直接讲出结论,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图表分析、材料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教师是通过提供一些描述语言,让学生进行归类,再思考为什么这样归类,进而得出“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不是教师自己讲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多变的天气和相对稳定的气候,对人类分别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学生具有探究的知识基础,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思维宽度也大有益处。对下一个问题的转承也起到了润滑作用,(“天气与气候”同人类紧密联系,因此,有必要预知或了解“天气与气候”)。      
        三、重、难点把握准确,并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教师采用让学生归类思考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形式,突出这一重点内容。
        2.本节课的难点是“天气预报”,教师采用形象的分析各种天气符号、“比一比”和“是否妥当”两个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掌握这一内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了地理教育之中。
         1.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教师通过气候的变化,巧妙地将气候与环境联系了起来(气候虽相对稳定,但近年正在变暖,其原因是环境的变化),进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并联系学生实际抛出了问题“为了家乡的发展,为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
         2.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如在讲气候与人关系时,讲到重庆的潮湿气候,使得重庆人爱吃火锅;在讲“天气预报”时,让学生看云识天气、观察小动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说出天气预报的民间谚语;如果你家要购置新房,请你从气候的角度进行思考,帮助父母出谋划策;怎样观看天气预报图等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使学生倍感情切,激发了学习情趣。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思考“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手段,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能想出很多“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天气图预报天气;“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和围绕低碳生活,联系中学生实际,写一份环保倡议书等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 .展现了多样的美,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 课堂结构美;创设的教学情景美、制作的幻灯美、选配的音乐美、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美。
        总之,这节课在引领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新课的引入自然贴切、趣味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5:57 , Processed in 0.0593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