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应试的技巧,我还能为学生带来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业时间不长,知识体系还不牢靠;蹩脚的口才,狭窄的知识面,并不丰富的人生阅历让我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也许我能做的,就是渗透地理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课程标准写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正是关于人地思想,从应试角度来说,它考察的知识点并不多,却是学科的核心思想。当今环境污染严重,强调使用清洁能源,而水能在中国如火如荼。《中国国家地理》2018第4期的主打文章《一道题摆在中国人面前:是建一座小水电?还是留下中国版“亚马孙”?》详细讲述了我国水电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回龙山修建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水生生物的影响,否定了“水电是清洁能源”这一说法。只给同学们大致讲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因为橡胶种植和“清库”被砍伐,下课铃声就已敲响,我说下次课再说。下课后,有几位同学脸上的惋惜的表情还未消散,有位同学说“好烦哦,就晓得砍砍砍,就跟我那次看到的黄土高原一样”,有位同学问“老师,那个水电站到底修没有?”当得知还没修好但树已经砍了,她发出了忧伤的感叹。正是在这样的感叹声中,不断反思着人类对待环境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