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梅永华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744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八月六日:从火山湖到黑土地的人文地理记

已有 116 次阅读2025-8-7 06:25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晨光漫过五大连池市温都水城温泉国际酒店的窗棂时,我们已整装待发。AG5080客车的引擎声打破清晨的宁静,载着一行人继续向北,目标是火山喷发后馈赠给大地的一串明珠——五大连池。
 

     车窗外的风渐渐带上火山岩的粗粝气息,当三池白龙湖撞入眼帘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水是极深的绿,像一块被岁月浸润的碧玉,却又带着流动的鲜活。同行的老师笑着发问:“这深绿从何而来?”答案藏在水面下的微观世界里——大量蓝藻在此繁衍生息,水体富营养化的信号,在这汪碧水间悄然闪烁。美与警示并存,让这片火山湖的风光更添一层沉甸甸的分量:生态教育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眼前这片水、这方土最迫切的呼唤。
 

    看过了火山地貌的雄奇与湖水的幽绿,大巴车再度启程,向着黑河的方向驶去。车轮碾过黑高速的路面,窗外的景致渐渐铺展成东北平原独有的画卷:成片的大豆地缀着细碎的绿,高粱秆举着微红的穗,玉米叶在风中舒展如碧浪,它们被一排排防风林温柔地拥在怀里。那些挺拔的树木像沉默的哨兵,年复一年守护着脚下的黑土地——这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每一寸都浸透着岁月的积淀。看着作物们在防护林的庇护下拔节生长,忽然懂了“黑土地为全国的贡献”从来不是虚言,它关乎的是饭碗里的踏实,是粮食多样性背后的安全感。
 

     客车在东北平原上奔驰了整整四个钟头,窗外的田野与林带仿佛没有尽头,让人真切体会到“广阔”二字的分量。直到正午12点22分,黑河市瑷珲镇的格格酒店才在视野里浮现。午餐是地道的鲜美,三种产自本地的鱼带着江水的清冽,配上丰盛的菜肴,为午后的行程积蓄着能量。
 
       午后的第一站是瑷珲历史博物馆。泛黄的条约文本、复原的历史场景,将《中俄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往事徐徐展开。那些墨迹里藏着国土的变迁,藏着民族的阵痛,让人在历史的褶皱里读懂“铭记”二字的重量——不忘来路,方能笃定前行。
 
      从博物馆出来,脚步自然而然地迈向了黑龙江边。界河两岸,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风拂过水面,带着江水特有的微凉。一边是祖国的土地,一边是异国的风光,此刻的宁静美好,更让人想起这片土地曾经历的风雨。
 

        历史的厚重尚未散尽,知青博物馆又将我们拉回另一段岁月。墙上的老照片里,知识青年们扛着锄头、握着书本,眼神里有青涩,更有坚毅。他们从城市来到乡村,把青春的汗水洒在黑土地上,不仅建设了农村,丰富了乡村的文艺生活,更在艰苦的磨砺中淬炼出钢铁般的意志。葛优、蒋大为……这些后来闪耀在时代舞台上的名字,也曾在这里留下青春的足迹。
 

当日的最后一程,停在了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夕阳的余晖落在胡焕庸先生的雕像上,他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这条从黑河延伸至腾冲的无形界线。正是这位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的先驱,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剖析中国人口与农业的奥秘,划出了这条承载着中国人口分布密码的“胡焕庸线”。雕像旁的简介诉说着他的贡献:首次提出农业区划方案,培养地理人才,创建学术机构与刊物……原来每一条地理界线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位深耕不辍的研究者。
 

暮色四合时,回望这一天的行程:从火山湖的生态警示到黑土地的农耕文明,从历史条约的沉重到知青岁月的激情,再到人口地理线的科学之光。地理从来不止于山川湖海的形貌,它是自然与人文的交织,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是脚下的土地与心中的家国。八月六日的风,吹过五大连池的水,吹过东北平原的田,也吹过每一个行者的心田,留下一串关于地理与人生的深刻印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8-30 03:57 , Processed in 0.0577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