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凌晨三点五十分(北京时间),隔着一个时区的布拉格维申斯克刚浸在拂晓的微光里。我从海兰泡的残梦中惊醒,窗外的天色正由墨蓝转作鱼肚白,像一块被慢慢晕开的宣纸。睡意全消,胸腔里翻腾着说不清的情绪——是即将踏上归途的兴奋,是连日漂泊的思乡,或许还有身为地理游子,站在这片曾属祖国的土地上(他们叫它布拉格维申斯克,我们记得它叫海兰泡)的复杂感触。

语言的壁垒像一层薄雾,始终笼在周遭。翻译软件能拼凑出只言片语,却填不满那些细微的情绪沟壑。网络信号时断时续,比起国内流畅的5G,仿佛退回到了拨号上网的年代,一圈圈打转的加载图标,倒真像地球自转的轨迹,缓慢,执拗,让人忍不住想起昼夜交替的24小时周期,想起这些天在异乡的每一分等待。此刻才真切体会到,祖国的科技力量早已像空气般渗透在日常里,那些自主研发的便捷,原是最坚实的底气。站在晨曦中的异国街头,那句“落后要挨打,强盛才是硬道理”,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沉重而清晰。

清晨六点半,当地时间已过七点,早餐是典型的西式风味:各式点心堆成小山,沙拉缀着新鲜的番茄与黄瓜,午餐肉切得方方正正,牛奶与酸奶泛着瓷碗的光泽,连果冻都透着孩童喜欢的亮色。味蕾还没完全适应这份甜腻,脚步已跟着人群走进一家生活超市。货架上的巧克力印着陌生的文字,却不妨碍我挑出几块包装最鲜艳的——总想着给家里的小家伙们带点念想,这大概是每个出门人共有的执念。

导游带着我们继续“中国式旅行”的固定环节。北京时间八点半,阳光已有些灼人,我们钻进一家售卖当地特产的商店。饼干的酥脆、奶粉的醇厚、蜂蜜的黏稠,都成了异国的注脚。我舀了一勺冰淇淋,奶香味浓得化不开,在舌尖漫成一片温柔的甜,算是给这段旅程的味蕾留下个特别的印记。直到九点三十五分,这场“吃货采购”才告一段落,又转去百货商店看衣物,不为购买,只为在标价牌的数字里,悄悄比对两种生活的差异。

正午时分,踏入一家中式餐厅的瞬间,米饭的香气扑面而来。炒土豆带着熟悉的烟火气,西红柿炒鸡蛋红黄相间,油炸鱼泛着金黄的油光,连玫瑰味的红汤都喝出了几分家乡的暖意。胃里踏实了,心也跟着安定下来。

午后十二点,俄罗斯海关的白色建筑在阳光下有些晃眼。排队、安检、等待购票,程序繁琐得让人耐心告罄。三个小时的等待里,看着窗口后慢条斯理的动作,忽然格外想念国内办事窗口的高效。终于踏上渡轮时,江风里仿佛都带着归乡的气息。

下午四点四十五分,当双脚重新踩在黑河市的土地上,那一瞬间的踏实感难以言喻。团队在码头广场的国旗下合影,红旗猎猎,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意。坐上等候的大巴车驶向酒店,窗外的街景熟悉又亲切。晚餐时,夹一筷子家常菜,忽然明白,所谓归途,不仅是回到熟悉的地方,更是回到那份无需言说的自在与安稳里。


两天的异国行,像一场浓缩的对照实验,让那些平日里习以为常的便利与安稳,都成了值得珍视的馈赠。暮色渐浓时,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