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谈义孚之七十八 20190227 《开挂的地方感》
沪-周光明:开学了,群里的讨论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有什么帮助呢?
沪-周光明:本学期,高中以人文地理教学为主?人文地理教学可以有什么好的策略呢?
苏州李木:初中人教版以中国地理为主?有什么好的复习备考策略?
潇湘如是闲:@沪-周光明 @苏州李木 我们不在彼此的生活当中,思想这个东西足够抽象,于是才有交集的可能性?实用的东西要讨论各自的处境,有点难以有针对性。
沪-周光明:(转发)《地理 | 如何制造「地方感」》
[Link]
沪-周光明:这篇文章对地方感,有一个很好的梳理。
沪-周光明:我们的地理教学,如何更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个性化的理解,在教学中适时而有分寸地表达,会有益于教学的。
沪-周光明:
1.自然地理,可以体现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经历,个人对知识学习的方法认识。人文地理,可以呈现教师对知识的个人体验,见解,观点的形成,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
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科本质的领悟,个性化知识的储备,家乡的认识,自身地方感的建立历程,个人成长的反省;
3.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小尺度地理问题现象的研究,地方感的形成要素,对某一个方面问题开展田野调查,探究本地的地理,历史,地名,当地语言和习俗,信手用于课堂举例;
4.对学生个体行为的理解,谅解,能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
5.学科视角的信息筛选,教育的意义探寻。
沪-周光明:今天零星想到的一些
陕西汉中-尚宇:【点赞】
墨色轻染 气节弘:@沪-周光明
沪-周光明:昨天听课,某教师就举例自己家,父辈有兄弟姐妹5-6个,自己是家里老二,妈妈躲计划生育才出生的。现在二孩政策,就不用躲咯!
潇湘如是闲:好文章!好梳理!
潇湘如是闲:虽然是针对,地方感而来,还是不妨按照口口君提供的框架思考人文主义地理学可以与地理教学产生的接口——
潇湘如是闲:1.自然地理,可以体现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经历,个人对知识学习的方法认识。……剖析地理现象、地理景观的时候结合科学家在探索过程、后人在认识过程的错讹迷惘,教师本人的野外调查。比如《上海的冈身》所作的示范就很有温度。
潇湘如是闲:人文地理,可以呈现教师对知识的个人体验,见解,观点的形成,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不同于传统人文地理的另一种学科分类(据张文奎)传统人文地理立足于规律、模式,是科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立足于人之为人对地理知识的取舍,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批判性的问题,在现有教材、教法体系下回到“人之为人”才是关键的策略。
潇湘如是闲:【人文主义地理学】西方最新流行的一个地理学分支。他们把地理学分为3个部分: 自然地理学(自然科学)、人文地理学 (社会科学)、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科学)。美国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段义孚 (yi—Fu Tuan)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中指出: “对于人们的科学研究趋向于最大限度地低估意识和知识的作用,人文主义地理学则反之,特别是企图去理解地理活动和地理现象如何去显示人的意识的性质。”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关心的主要论题: 地理知识、领域与地方、群体与个体、生活与经济、宗教。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用人生经历、人的意识和知识,可见人文主义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关系密切。人文主义地理学是把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研究中心,谋求人类的福利。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地理学,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人和人的情况。人文主义地理学希望为人的世界提供正确形象。段义孚认为: “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的地理行为以及人对空间和地方的感觉和思维,以达到了解人的世界的目的。” 我们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很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它的实质。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可以肯定,人文主义地 理学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可取的。★ 权威出处:《人文地理学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张文奎;孟春舫,袁树人,于代文
潇湘如是闲:张文奎,1987年就写过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大的
潇湘如是闲:
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科本质的领悟,个性化知识的储备,家乡的认识,自身地方感的建立历程,个人成长的反省;…………这是教师素养的维度,当我们的教师能够从“人之为人”的角度看待已经学过的、教过的地理知识后会构建这种地理知识的“意义”。比如,我当年看了《中国经济地理》选择了株洲作为开启教学生涯的地方,结果没有理解30年前的株洲是计划经济下“先生产后生活”的规划城市,有“城”无“市”,有“工厂”无“社会”,有“职工”无“市民”,地理知识对我人生的影响太大了。我们缺乏让孩子们认识地方的方法,我现在还在思考,我始终觉得这个经历对我执着于探索人文主义地理学具有心结般的魔力。
潇湘如是闲:
3.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小尺度地理问题现象的研究,地方感的形成要素,对某一个方面问题开展田野调查,探究本地的地理,历史,地名,当地语言和习俗,信手用于课堂举例;…………这个角度,我在重庆、长沙做了实际的探索乡土地理不应该是知识,而是感觉、情感、态度来贯穿的知识,比如我觉得重庆的首位地方感应该是“安逸感”我在星韵地理写了一篇长文剖析了,有人问我长沙的首位地方感是什么?我觉得是“里手”但是缺乏证明思路。
潇湘如是闲:
口口君推送的这一篇《地理 | 如何制造「地方感」》有一个彩蛋——William, D.R.设计的地方依赖量表
潇湘如是闲:我据此下载了十几篇系列文章,读完后向大家汇报。
潇湘如是闲:人文主义地理学方兴未艾呀
闲哥短评:前天看了一本段义孚的弟子们给他编的一本文集《地方的纹理》,四个部分分别用段义孚的四本著作作为标题,大家形散而神不散地阐述各自对sense of place的研究,所以名之为“纹理”,这是美国地理学会1998年开了四次会议2010年成书的文集,闲哥如获至宝。在段义孚最后一本书《最后的航程》书封上老爷子一点不脸红地写上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中国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迟迟没有“还地理学人情”,我搜索知网“人文主义地理学”总共不到20篇主题词文章,有一半是非地理人,看口口君这篇论文的架势,倒是这边厢我们对“还地理课堂以温度”有了眉目,真为草根地理人自豪。(如此宝贵的论文思路,让闲哥质疑是不是发布后涉及知识产权,所以延迟了一天)顺便送上昨日知网淘宝的收获——1987年张文奎在《人文地理学词典》中对段义孚中肯的评价,唐晓峰不是最早的,张文奎当时比李旭旦更明白,这才是最识货的人!向张文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