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如果我们仍然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学生,无疑就是掠夺他们的明天”。当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的马校长在屏幕上打出这行字而且铿锵有力的读出来的时候,我放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另外一种声音,我放佛看到了自己从教7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的用昨天的方式教育着今天的学生,而且还教的有滋有味,有模有样。如果不是这次出来,或许我还依然沉迷在自己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殊不知讲台之外已经风云变化。身处快速发展时代,教育若不变,国家就只有死路一条,教师若不变,教育则只有死路一条。
一、教育改革之“变”
1、 新高考考试内容与方式变化
新高考首要变化的即是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的变化。有每年6月7、8号的统一高考,变成学生有选择性、多元性的考试,以前只有文理2选一,现在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多选多考,培养学生的方式也从“流水线”的同一方式变成“菜单式”自由选择方式。这一方式的变革必然带动的是学校教学组织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提前做好准备加以应对:1、硬件方面:由于选课的方式的多样性,必然会导致上课教室等相关硬件设备的需求增多,至少按照目前行政班1:1.5增加上课教室。2、软件方面:教育信息化可以解放教师,因此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是必然趋势,比如排课软件,另外,当我们还在用黑板板书的时候,上海的孩子都已经可以用智能手机或者ipad上课,提交作业,完成课后测评,这样的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操作不仅为学生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为教师提供学生精确的学习信息以便调整教学策略,除此之外,相比传统教学方式,还能大大节约各种资源。3、师资方面:由于选课走班制的变化,必然导致原有的师资队伍结构的变化,如何保障学生能够顺利选课走班,师资保障是关键,所以提前应对,充盈师资,开设足够的“课程超市”,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任我所选,才能达到考试改革的目的。
2、 新高考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高考试点地区上海2017年的招生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一考定终身”的方式不同,新高考背景下,大学录取的评价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采取的是“两依据,一参考”“三位一体”的方式,两依据即依据语数外高考成绩和三门选考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指参考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评价方式的变化必然直接导致培养方式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提早动身,尤其是如何记录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去锻炼综合素养?
关于综合素养,评价的单位是高校,作为高中基础教育单位,我们能做的是扎实落实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机制。我觉得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改革:1、关于综合素养的培养方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每学年每学期学校都应该提供足够的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某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2、综合素养的分类分级:分类基于学生层次的差异性,首先综合素养要分类,如体、艺、技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就可以参加不同类别的实践活动,将兴趣与综合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分级亦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如思维活跃,爱好研究类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做学科相关的小课题研究,而学业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从最简单的社会实践如做义工等方面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3、联合校外资源。综合素养的落实不能仅仅只靠校内的一两次活动,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场所应该是在校外。如校外的场馆资源、企业单位、大学研究室等都能联合起来成为综合素养的实践基地。
3、 新高考培养目标的变化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做为教师想要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是完全不可能的,那我们能教给学生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核心素养,它的内涵包括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等三个方面,各个学科也都有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 做为地理教师,如何有效的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贯穿学生一生的过程,我们的高中教学只是这段行程的一部分,因此不可过分夸大急于求成。做一个地理试验就培养地理实践力了?探究一个案例就培养综合思维了?读了地图就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了?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尝试着在一次试验、一次分析、一次读图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一个实验就会设计更多试验,学会一个区域就会用同样的思维学习更多区域。因此,不论是四大核心素养的哪一个,最关键的还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走出分数的围城,大胆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不要再喋喋不休的让学生去背什么什么考试重点,40分钟的课堂完全是可以让它生动、充满生机和人文关怀的。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带学生去操场观察太阳方位,实地测量太阳高度,观察影子的朝向以及长短变化;讲陆地自然带,带着学生到校园去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什么是落叶阔叶林,什么是常绿阔叶林。地理核心素养并不神秘,说简单一点就是,我们接下来的教学要通过各种方式把困在成绩和教室里的学生解放出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真实的体验和感知,这就是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然后教室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升华,才能最终上升到综合思维和人地关系的层面。
(3)、有效利用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由于不同学校以及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不可能所有的地理知识学生都能让学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这个时候最有效的就是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例如关于人口迁移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这样的教学,即利用“陕西一村庄仅剩2人,500亩土地随意耕种”的新闻图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链“人都去了哪里?”“人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人们走了以后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该村庄未来如何可持续发展?”通过层层追问,引导深入,并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口迁移的情景,虽然这节课并没有刻意提出地理核心素养,但是我觉得地理综合思维的方式的在慢慢的渗透。
4、 教师角色的变化
未来走班制的实施,行政班、班主任、任课教师会依然存在,但是基于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目标,教师的角色还会发生变化,除了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之外,学生在如何选课、如何选科、如何报考大学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有专业教师的的指导,因此很多学校已经实习导师制,即一个教师负责6-7个学生三年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大学选择等各个方面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要做到这一点,恐怕目前自己的水平还很难达到,因此,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诸如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知识培训,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
5、 学校课程与组织方式的变化
新高考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是关键。未来的课程将会由共性基础课程(国家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学生的个性化课程组成。这一点,杭州浙大附中申屠永庆校长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由于地处西湖边上,学校各个学科都有相关西湖课程的开发,也有学生自己开发的西湖相关的课程。我们在浙大附中看到了校本特色课程的典范,同样,西安做为十三朝古都,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社科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特色课程,我们何不向浙大附中学习,构建我们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尽管我们的师资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但是相信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我们西安中学自己的特色课程之日可待。在构建特色校本课程过程中,我觉得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特色选修课少而精(2)特色选修课一定是为我们基础教育服务,不是想开什么就开什么(3)特色校本课程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的体验感。
6、 教学方法的变化
未来课堂是什么样子?未来我们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句名言叫“教无定法”,在教育变革的今天,这句话的真谛始终不变,不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是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不是由某方面的因素决定,而是学生的学情,教师特征、教学内容、教学规律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时代大背景等共同因素决定,因此未来的教学方法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学校吴金瑜所说,混合型教学方法,教师要有敏锐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改革之“不变”
尽管我们身处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变革无处不在,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教育的本真是不变的,即教育的核心在育人,这个出发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在变革之时,做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灵活变通,以迎接新高考的挑战,同时又要坚守教育本真,以不变应万变。
1、 教育的核心目标不变
不论是2003版的三维目标,还是2017版的核心素养,教育的本真、教育的原点始终是不变的,即育人,那么我们不妨在日常的教学中多问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走出课堂,我能留给学生什么?做为青年教师,我为自己曾经一味的关注成绩而感到惭愧,或许不断的反思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2、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
从新课改到新高考,所有的变革都是基于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发展;华东师大教学部的李政涛教授从“实、长、清、细”四个方面讲授了“什么是好课”,每一个方面不论是备课、上课、评课还是说课、写课、听课都是基于学生特征,离开学生的学情,再完美的课也只是教师一枝独秀,我不仅反思自己在教研组公开课的过程中,总是害怕自己上不好,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总是在关注自己讲得好不好,说的好不好,往往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
3、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变
教师做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起到的是方向盘的作用,那么如何导?李振涛教授提到了课堂如何清晰的给学生下达指令,如何清晰的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比较喜欢用问题导学法,但是具体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次培训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布鲁姆的分类目标理论,我眼前豁然一亮,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如此一来,在问题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就可参照这个目标分类,层层设置梯级问题,螺旋式上升,这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接下来要在自己的课堂上慢慢去实践一下。
三、不忘初心,迎接挑战
此次培训最大的感受是惶恐,惶恐为何自己教学和人家的教学差异如此之大?惶恐自己的教育理念为何如此落后?惶恐自己读书为何这么少?但是惶恐是没有用的,羡慕也是没有用的,知道差距的存在并接受差距的存在,从自身做起慢慢的缩小差距或许是这次出行最大的收获吧。作为年青教师,通过此次培训我个人觉得需要从以下方面去不断改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1、转变观念、思想先行:正如前面所述,在信息时代,一定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方式接收新鲜事物,才能让自己在思想上不掉队。2、上好每一节日常课。21世纪的老师无法将全部知识教给学生,那就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认真备课,关注学生,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增强学生的对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体验感。3、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锻炼自己的听课技能,听什么,怎么听,评什么,如何评?在日常生活中,也让自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3、做课堂的有心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玉东老师对课堂的记录、诊断、评价的技巧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读,也许我们日常做不到像他那么细致,但是我们可以从观察学生做起,善观察才会思考,做课堂的有心人才会事半功倍。4、做智慧型的教师:华林飞老师风趣幽默的教育案例让人历历在目,不得不佩服给我讲座的每一位名师,他们都是极具智慧和教育情怀的人,因此想要成为一位好老师,一定要尝试做一位睿智的老师,智慧可以化解很多教育矛盾,也可以成就很多的老师,虽然不同的人有个体差异,但是不尝试怎么能知道自己行不行呢?5、学习新媒体技术:“5G”人工智能’、“工业4.0”当这些热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未来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应对?学习最基本的教育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是必须的,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淘汰。6、加强理论学习:这次学习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这些名师每一个人在讲座的时候各种教育理论、各种名人名言、各种教育故事信手拈来,我知道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根本是做不到的,反观自己,连最基本的教育理论也忘得差不多了,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一有时间却都泡在韩剧里,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必须的。7、规则意识:这次讲座申屠永庆校长讲到了规则意识,他引经据典,强调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规则意识,这是在理论上给我上了一课。返程的前一天因为想买点特产,在杭州市骑自行车由于逆行被交警批评处罚,因为退房晚了3分钟要多交一百多的房费,我为自己违反了规则而感到深深的自责,或许我们真的太缺乏规则意识,没有规则意识的老师又如何教出有规则意识的学生呢?
最后,引用华东师范大学附中马校长的一句话,真正的卓越教育是使每个学生能达到她们自己所能达到的教育高度,我想说,做老师也一样,无论别的老师多么优秀,有些东西我们是学不来的,那么真正的好老师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教育高度,坚守自己的教育良心,做最好的自己。|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4:13 , Processed in 0.0786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