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沉默如灯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84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黄土高原为什么改植树造林为退耕还牧?

已有 962 次阅读2020-10-30 09:58 |个人分类:地理反思|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昨天以考代研教研中,碰到一道题关于黄土高原生态保护的题目
答案选的是退耕还牧,一些老师对此有疑问。于是查找一下资料,黄土高原有怎样的地理环境实际?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从行政区划上看包含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区)的大部分或者局部区域,东西长近1000公里,南北宽750千米,总面积达到64万平方公里,从西向东海拔呈逐渐降低趋势,海拔区间在2000-1000米之间,这个区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从气候类型上看,这里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和春季极地干冷气团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气候寒冷干燥多风;夏季和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在这里交替控制,气候炎热多雨。降雨量从东向西逐级递减,东部的山西高原区域年平均降雨量可以达到600毫米左右,属于半湿润区;中部的陕北高原年平均降雨量降到350毫米左右,属于半干旱区;西部的陇中高原年平均降雨量仅有200毫米左右,属于干旱区。

这里的气候特征是比较干旱少雨、水资源量不足,这里影响植树造林成活率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而大部分的树种的成活,必须要有足够的水源补给作为保障,否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满足不了水源的需求,则树种就会有极大的可能枯萎死亡,或者根本不能正常生长,反而影响了树种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得不偿失。另外,黄土高原的土质比较松软,有机质含量很低,涵养水源的能力也有限,即使大量浇水,也不能够有效保证水源的存贮,大部分都会很快地渗透散逸。因此,一味地追求植树造林,在黄土高原实施起来不但有主观人为方面的困难,在气候和土壤的客观方面也没有很好的保障。

黄土高原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土质特点以及人力等因素对植树造林都有一定的限制,如果盲目植树会事倍功半,可能出现云南引种桉树的后果a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退化,得不偿失!

当然现实中黄土高原植树也出现了一些现实案例,比如“小老头树”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很难想象这种弯腰驼背没有生机活力的“小老头树”能对当地环境起到什么样的有利影响,恐怕有的只是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植被,生态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适度的人工治理,减少大规模的人工干预;生态脆弱区域尽可能的自然恢复。我们要治理黄土高原,不能急功近利,试图一蹴而就。而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梯极分区域治理,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

比如,在水资源和降雨量相对丰富的东部区域,可以适当增加种树的数量和规模,通过种树、种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在黄土高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以种草生物恢复措施为主,辅助以修建梯田、修建挡土坝等工程措施,逐步提高土壤表面抵御风力和水力侵蚀的能力,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扩大种草覆盖范围,减少水的渗透流失,逐渐提高水源存贮和吸引能力。

另外,也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没有规划性的放牧频次和数量,在中高坡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逐渐实现自然生态恢复。通过我国近几十年的努力,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稳步提升,目前已经达到60%以上,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这里的生态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李东生院士能够体察到黄土高原这种实际,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方式--种草增加地表覆盖率,与当地人民的经济增收相结合提出退耕还牧的措施。既减少环境的破坏,又形成产业,可谓是一举两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3 02:07 , Processed in 0.0661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