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水生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20140923 阴
第一次把PPT给P老师看的时候,P老师指出让学生回答“浮萍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浮萍和水花生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浮萍和水花生怎么让自己更好的适应水生环境”等问题对学生太难了。昨天让学生观察了两种植物,今天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来进行理性思考。
在第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回忆了上节课观察到的两种植物的特点,然后请同学去把简图画在黑板上。接着问学生两种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会不同,需要什么生长条件。感觉学生有点跟不上来,我只好引导一下就自己告诉他们了。虽然他们也因为观察过所以可以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很神奇,但是总觉得遗憾。当时没想明白是因为提问的方式不对还是提问的顺序不对。
课间短暂的休息时间再翻教材,突然领悟到了我失败的原因。虽然不是物理建模课,但是也同样有概念建模的意味。学生要从真实世界,经由心理世界到达理性世界,除了必要的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外,还要对真实世界进行思考,并到真实世界中去验证。而真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我提供得非常少,除了植物样本以外,没有别的更多的信息。比如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学生无从知晓。而教材是配了插图的。我本来也拍了照片的,没想起来用,以为可有可无。另外,从心智模型到概念模型,还需要一些先行组织者。而教材似乎是把这个先行组织者——植物生长需要什么——当作学生理所应当知道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的知识了。但是据P老师说,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这么问他们,他们会回答:“阳光、水分和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我第一节课犯的问题是,其一没有提供更多信息,如生长环境;其二,把先行组织者当作可以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的显性知识了,在问学生浮萍和水花生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的时候是提示用的,就是在学生想不出来水生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会存在联系的时候提问的。学生并没有理解我的提问是在暗示,所以也没能顺利的作出猜想和假设。
于是第二节课做了微调。直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同时检查其他学生的绘图情况,非常直观的就能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也起到了复习的作用。然后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描述水花生和浮萍的生长环境。再让学生思考两种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通过相互启发还是能够说出“阳光、水分、养分和空气”等,而这个也是借由联系陆生植物如大树需要什么条件才完成的概念建构。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种植物要长成这种特点。提示与大树对比。当建构模型所需的知识铺垫充足后,学生能够相互补充一点一点说出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甚至有一些我没预料到的回答,当然也是一些没有证据和逻辑的胡乱猜想。比如有学生说水花生的茎是为了排除从水中吸收的毒素。她是指水污染的毒素吗?当时也没注意到,没有进行追问。
学生能够自己建构出来这样的生物学观点来,还是很不错的。三年级的孩子,本以为只需要学会静态观察就可以了,不用探究到原理和机制之类的东西。但是正如T老师说的那样,认为学生在某个年龄段只能做某种认知活动是对皮亚杰学说的曲解。只要组织得当,三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做理论(理性)探究的。
长江口口: 上次朋友会谈中知道一本《笔记大自然》的书,美国著名的自然观察家,艺术家,教育家克莱尔•沃克•莱斯利写的,可能非常适合小学自然课的教学参考,推 ...
geonet: fahai越来越厉害了,这种研究真的值得推广的。最近在看黄武雄的《学校在窗外》,一位大学数学教授写的台湾教改的思考,他认为台湾的教改错失了良机,而个人觉得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00:54 , Processed in 0.04676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