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学校的期中考试是与其他学校联考,命题任务交给我们学校的地理教研组。我们前期在命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协作式的命题方式。这套期中试卷中,我将几道今年的一模卷的原题放在里面,想看看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素养情况。
在阅卷过程中,能够发现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可为后续的教学指导方向。我在这里,找出几道题目,分析下学生的作答情况。
一、“根据长白山火山灰分布图,判断天池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时,该地的主导风向是 ?(2分)。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火山冬天”的形成原因。(4分)”
A同学:火山喷发形成的气体与烟进入大气层,使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量减少,大气逆辐射的热量也减少,气温降低。
点评分析:表述清晰,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有清晰的理解,运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专业语言表述,体现了良好的知识素养。本题就是考察课本基础知识,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一基础知识。
B同学:大气受热上升,在天上形成雾,海拨高降雨或降雪。
点评分析:学生理解中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是气体受热会膨胀上升,很显然这里是热力环流的知识,而对大气受热这一内容没有形成基本的理解。
C同学:长白山地区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火山喷出时岩浆温度高,遇到外部冷空气后迅速冷却,火山内外温差较大,喷出后易破坏周围植被。
点评分析:从长白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入手,着眼于岩浆的喷发,温度的变化对“火山冬天”作出解释。没有抓住题目中,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要求。审题上就不清晰。
D同学:冬天大气辐射小,大气逆辐射大,导致土地产生的热量大,所以冬天更容易发生山火。
点评分析:学生抓住了材料中的“火山冬天”,想当然的把这个火山喷发在冬天发生,火山喷发又引起山火。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对“火山冬天”的材料没有理解。学生的答题最后的落脚点在山火,这在材料中根本没有出现,学生思维发散脱离的材料文本。
二、东海表层海水盐度夏季盐度 (选择:A.高
B.低)(1分);冬季盐度 (选择:A.高 B.低)(1分),形成这种季节变化的原因是 。(2分)
A同学: 夏季多台风,盐度降低。
点评分析:材料当中有关于台风的信息,学生想当然把海水盐度与台风联系起来,但是学生也没有具体的阐述究竟台风对海水盐度有哪些影响,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没有讨论过台风与海水盐度的关系。
B同学:因为海水上泛,把底下的海水带到上游来了。
点评分析:材料中提到沿岸流,但是并未提到上升流。学生对材料文本的阅读,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存在偏差。在影响盐度的因素中,思考了海水深度的要素。
C同学:夏季多降水,入海淡水量大,使得表层海水盐度低。
点评分析:答题很完整,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这个信息就出现在材料的开头,“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最大,流入东海的河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及浊水溪等。”学生对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清晰的认知,地表径流影响海水盐度是一个重要的课本知识,课本中的那道课后习题需要教师多关注。
D同学:黑潮与沿岸流的影响。
点评分析:关注了材料中的信息,但是学生对黑潮和沿岸流的认知并不清晰,并未答出其对海水盐度的具体影响。
三、在碳中和的要求下,我国将经历从灰氢到绿氢的过程。说明我国由灰氢向绿氢转变的主要原因。(6分)
A同学:灰氢通过化石燃料制氢,污染气体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且化石燃料不可再生;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工序产生氢气,能源利用率高,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了制氢过程中污染气体的排放,改善了生态环境,且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绿氢与国家要求不谋而合,所以我国由灰氢向绿氢转变。
点评分析:学生的答题非常有逻辑,非常规整,先指出灰氢工业发展的不利一面,再指出绿氢发展的优势,从灰氢到绿氢的转变,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又与国家碳中和的目标相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逻辑非常完整,学生的分析过程很有条理,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B同学:①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②发展清洁能源③政策影响
点评分析:学生的作答分点清晰,值得表扬;本题是一道原因分析题,但是学生确答成了影响因素分析。对灰氢和绿氢的概念没有在文本中进行深刻的领悟,审题不够清晰;另外针对这个6分的答题,这样的答题模式有些潦草。
C同学:绿氢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更小,绿氢可用性,用途更高,并且能用车辆运输,安全稳定、天然气制氢气较化石燃料制氢气生产成本更低。
点评分析:学生的答题针对绿氢的优势做了分析,其从其实用性、运输、用途、成本等角度做了分析,没有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问题中表述有灰氢,绿氢,学生没有对两者做出对比。另外学生对文本材料中灰氢与绿氢的区别没有把握好,所以其分析的角度只是绿氢的用途和成本。体现出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问题的解读能力有待提升。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9 12:06 , Processed in 0.0647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