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教学在这一轮课改前已经为老师们所熟知,不过我们习惯的情景教学模式主要是单一的没有联系的情境,似乎为了创设而创造,显得有些刻板,对于课堂推进过程的作用较弱,而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学生理解某部分内容等价值上。
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提倡一境到底式的情境教学,旨在将情境的作用最大化,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之中沉浸式学习。在本节课设计之中,我以拉尼娜现象为情境中心,将它的影响(过去—现在—未来)、背后的原理、“反拉尼娜现象”等练成教学的主线,带领学生展开探究。这个过程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展开综合思维过程,促进学生使用地理思维来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2.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共识,它的基本模式也有了很多的探讨,我们一般关注的是这个探究过程看上去是否激烈,而较少关注探究过程有可能成为一种为了探究而探究的空有其形的“空壳”。
在这节课中,我重点设计了问题的梯度,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学生讨论的方法、互动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训。
在学生探究最后一步,是师生共同总结探究成果,我特意在PPT上不放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强调大家达成的共识就是参考答案,一是想要避免学生误以为知识的权威在老师、在课本等地方,而贬低了自身讨论仅仅是过程,结果老师自然会给的依赖性;二是想带领学生创造学习共同体。
从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肯定了他们自身的价值,不过10年来的受教育经历,还是很难一朝一夕而改变。
3.课堂氛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打造轻松、思维性强、顺畅、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在设计之中,主要想从老师的语言、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学内容的推进等方面入手,从实践结果来看,达到了一部分,不过在调动学生方面,因为对学情的了解不足,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4.学生思考的引导
学生的思考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老师设计的问题,已经针对学生的回答展开的追问过程。本节课在设计问题上,我尽可能将问题的逻辑关系、梯度性等联系起来。例如探究五问的设计。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追问上,如学生回答其他海域也可能存在像太平洋东西两岸这样的环流的问题时,学生说也会,我马上追问“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你觉得会?”这样学生会进一步思考,然后继续引导形成环流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
5.反馈
学习的过程需要反馈,反馈来自于自己的元认知、他人的提点等,在本节课中,我使用到的反馈策略是指出学生思维误区、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当堂检测等策略。通过实践来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这还需要学生自身的参与度与思考度来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最大化的获得进步。
6.总结
在完成本次教学之后,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实际教学,让我对新课程的具体实践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后续教学之中,还需要大力的努力改进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真正形成。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2-25 14:58 , Processed in 0.0612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