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体会
2005年本市进行新课程实验工作。《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法令性文件,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考试)的依据。
一、体现的教育理念
1. 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2.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3.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 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和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二、导向评价方式多元
1.纠偏:“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
2.重建: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此外,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三维度的课程目标
1.基础: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关键: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终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较之“大纲”更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调整了内容标准
1.内容选择: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宇宙大爆炸”假说、“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
2.叙述方式: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教学建议;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五、 提出“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有利于实践中的把握
1.目的:“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是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和学法指导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有序和谐发展。 “建议”是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
2.呈现:采用论述和案例的方式,针对性强,便于借鉴。
六、疑问:人教社必修三个模块中对课标落实情况
1.必修一:“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教材仅仅举出了水资源。此外气象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学生能否说明?水资源这个案例能很好落实课标吗?“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材以气象灾害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气象灾害是不同的,而且这两种灾害之间本身也存在着发生机理上的联系,这需要教学中切实加以注意。
2.必修二:“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两点在教材中没有找到落实的地方。“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材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标题,但讲述的主要是循环经济。一方面标题表述不准确,好象只有循环经济才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身就是个综合问题,是培养地理素养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新则新矣,但不是最典型的地理案例,故此案例还需要改进。
3.必修三:“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教材只是泛泛说明GIS的作用,对于课标中所特别强调的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落实不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开放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此点中水土流失没有案例支撑。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11 03:36 , Processed in 0.0552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