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灵石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479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学校生活体验、观察和记录(2)

已有 969 次阅读2010-1-29 16:19 |个人分类:教育思绪飘扬

学校生活体验、观察和记录(2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沈斌

今天,教研室到学校来进行常规调研。

刚用过早餐,正驻足欣赏学生发展处的同志布置橱窗,身后传来老闵同志的招呼声,由衷地感觉亲切。只是自己有点短暂的身份确认上的迷茫:我是地理教研员来这里调研呢?还是我接待来这里调研的同志呢?管它呢,我就是我,该干嘛干嘛。

本来是约着老闵一起去观摩老师的课的,后来遇到龚同志,于是我就随着他走到了老师的二(3)班。是啊,人生何处不偶然呢,顺之,随之。

这一节课是《哲学与生活》模块的第一章节的内容。教材在这一部分,我理解为,先说什么是哲学,然后说哲学是什么。作为爱智慧的哲学,在阐述的时候,为了说清楚其自身是什么的情况下,也采用什么是——的方式。

老师亲切自然,极富有感染力,能感受到教室中所弥漫的师生之间相互信赖、鼓励和支持的氛围。哲学是唯一为自己的自由而存在的学科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诱发出哲学之思。课堂上,老师引用了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讨论并说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成为哲学的缘起。进而,提及苏格拉底。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紧扣追问而展开。紧随着对苏格拉底的初步介绍,老师尝试让学生采用苏格拉底式的追问对为什么上学进行追思。向何出去,是否有价值,怎么做,老师所给出的这样的思维链,我以为很有价值,可是,我不知道,学生是否也如此想呢?若是有机会得和同学交流一下。

和谢老师基于课堂教学进行的交流,一直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展开,尽管在一天中她遇到我的两次均让我发表一点意见。傍晚和戚校长一起正好走到老师办公室,我们有一小段的空闲时间。我们一起聊到教材上的逻辑关联图,然后说到思维导图(概念图),呵呵,这种思维的方式,思维工具,成为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例如mindmanagerinspiration

下午三个小时的时间主要用于听取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反馈。内容主要上观察课堂教学的初步结果、主要结论以及对教研组建设的若干建议。一天中,共有40位教师的课堂面向教研员和组内教师公开。

将观课意见概括起来,我个人得出如下几点:

第一,各门课程一方面具有各自的价值和意义,即独特性;另一方面,一个学校的所有课程又共同地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和产生教育影响,即协同性。由此,课程--课堂--课时,可以作为思考问题的线索之一。

第二,教师的学科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品位。教师对课程(课堂)的理解(模式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是否顺当和效率如何。

第三,课堂教学的目标、策略和评价的一致性,是教学设计要着力追求的。高中阶段的教学,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也就以讲授式、讨论式、谈话式为主了。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往往要求人们寻求目标的适切性、学习活动的适当性以及评估反馈的技术性和及时性。教研员对我们初步尝试的自编教辅材料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表示了赞赏。

第四,教学模式,依然是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必须关注的话题。或者我们处于模而仿之的阶段,或者我们处于熟而练之的阶段,或者我们处于超而越之的阶段,甚至,还有可能处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阶段,对教学模式加以关注、研究,概莫能外。比如,试卷讲评,有怎样基本的样式?需要怎样的基本环节?

第五,持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加以反思,加以提炼和概括,我们才能籍此得以进步。教研员,对那些学科理解深入、教学基本功扎实、持续思考的教师往往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同时,我猜想,这样的教师,也应该是学生欢迎,同行佩服的人。

第六,日常的课堂教学品位如何,效率效益如何,这将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傍晚,走过一些教室的门外,尽管我万分小心试图不打扰他们正在进行的学习,但是有的教室中的学生依然能注意到我从窗外走过,并给予了注目礼,他们的目光从书本上、讲课的教师身上等地方脱离开来,追寻着窗外--我的身影,这让我有点惶恐。也有一些教室,人们依然在专注地进行自己的活动,似乎,我并没有在他们的窗外出现过。我欣赏一种专注的表情,一种沉浸的状态,一种投入的行为。

为此,我进行了一个小猜测,即根据将目光投向我的学生比例数,推测他们的学习成绩的状况,以及正在从事何种学习,比如补偿教学或者拓展(提优)学习。状态和数据之间有很不错的相关性。

  93补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6 00:04 , Processed in 0.0599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