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爱天文的贼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48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结合乡土,谈谈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三)—— “苏南模式”

已有 687 次阅读2019-6-21 10:54 |个人分类:学到老,活到老|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建国以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江南地区的城市工商业整合成了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国家工业体系的支柱。但是,以当时国家的工业基础,任然无力支撑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大城市不但无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还要把无法消化的人口下放到农村。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以后,苏南农村采取了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的方法——兴建“社办企业”(社即人民公社,也就是后来的乡镇)。
      这些乡镇企业,相较于大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如下优势:
      1,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当时的国有企业,在“企业办社会”模式下,劳动力成本是非常高的,特别是80年代大规模知青返城以后,这些国有企业被迫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吃大锅饭,劳动效率极低,这也是后来国有企业纷纷倒闭和90年代下岗潮的根源。而乡镇企业就不同了,本身吸纳的就是本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在人民公社模式下,种地也是吃大锅饭,去社办厂,计件工资制,劳动效率高,按劳分配。
      2,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廉价的原材料。农村是集体土地所有制,集体建设的企业用地成本接近于0。而苏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如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等,本身就是基于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的,乡镇企业在获得这些原材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工商业传统。如前所述,江南农村自古就有商品经济传统,在灵活的乡镇企业模式下,这种文化传统优势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扬。相较之下,城市中的国有企业,是基于苏联国有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体制僵化,不适应市场变化。
      4,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江南地区平坦的地形和完善的水运网络也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交通支持,乡镇企业的产品可以通过水运网络方便的运输到大城市,再利用大城市的公铁交通网或长江、运河航运销往各地市场。
      在这些优势下,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没有珠江三角洲那样的政策优势,但依然充满活力,蓬勃发展了起来。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并非单纯的竞争关系,恰恰相反,相互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协作关系。一方面,乡镇企业低廉的生产成本,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价廉物美的半成品原材料,事实上,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套生产,时至今日仍是苏南很多中小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由于缺少政策层面的明确支持,也需要这些国有企业提供行政法规上的帮助,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促使了上世纪最后20年,苏南快速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在国家政策延迟的情况下,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前沿阵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16:08 , Processed in 0.0619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