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邓玉珊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497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闷得发慌的“地球运动”

热度 10已有 1580 次阅读2012-9-26 16:54 |个人分类:教学札记|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运动, 地球

      一
      已经是“地球的运动”的第四课时了,内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堂课40分钟要讲完这些内容,其实很容易,但是要想让学生充分的消化这两个知识点,还是挺费劲的。所以,我在课堂上边讲,边给练习他们做,题目不难,而且贴近生活。同样的内容,在某些班上足以让学生精神抖擞到下课还围过来问问题,在某些班上却会令小部分小屁孩犯困睡觉以至于下课铃一响人就啪的一声瘫倒的那种。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先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一个动画,然后在“二分二至”的每一个点上都停下来,和学生一起归纳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先是讲概念,然后在配图上找H的变化规律,给出公式,让学生分组计算我们学校在二分二至的H是多少——到这个时候,有一个班的几个小屁孩开始撑不住了在打瞌睡,按照我平时的做法我会下去晃两圈,但是抬头看表都快下课了,就抓紧时间和他们评讲了。当然,下课之后,自己感觉很不痛快。
      反思我这个课时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我觉得课堂苦闷主要有几个原因:①课堂内容多,逻辑性强——因为要讲究逻辑和规律性,所以我没有直接把那两个变化规律“啪”地放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死记硬背,而是慢慢的引导他们自己去总结规律,总结过程里面没有故事所以没有高潮所以有点闷;②课堂内容多,取舍不当——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究竟该不该讲?备课组几位同事说高考一般不考H的计算,所以不必讲,而我却想通过计算然后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这个过程花的时间比同事的多,到课堂后半段就显得时间紧张了;③不够了解学生——任教了五个班,开学的时候他们每个班之间的学风似乎都一样,没什么差异,几个星期过后,有些班开始变得有干劲了有些班开始懒散了,有些班喜欢老师哄小孩的语气有些班却是觉得讨厌。我只是隐约觉得是班级直接的差异出来了,但是还够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我摸着石头过河才走了几步而已!
      二
       前天,某学生家长跟我们说他家的女儿个性很强,她会凭感觉去上课和考试——如果她喜欢那位老师,再苦闷的课她都能坚持,如果她不喜欢那位老师,她会彻头彻尾的去讨厌ta,不交那科的作业甚至不参加考试或者故意考试考的很差。如果她讨厌一位老师,她会讨厌那位老师的一切,包括老师的发型、衣着、鞋子和说话声音、表情等……今天上课的时候,很不自然就想起了家长的这番话,我下意识的看了几次那位女生,她在课堂上一开始都很精神抖擞的,后来就两手撑着脸,脸无表情,再后来就趴在桌子上了。我竟然感到有点泄气,虽然当时只有两个同学趴桌子而她是其中一个,我感觉却像是全班同学都趴下了一样。我会禁不住的想,是因为我讲不好吗,抑或是她本来就这样?我就这样边看着她,边胡思乱想,边上课,就像中了邪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虽然我不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参加工作三年多了,我还是第一次有着这样的感觉,我太在乎某个人对自己评价了!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回复 520剑平 2012-9-26 19:01
H计算必须要讲的
回复 520剑平 2012-9-26 19:02
试着分组 让每个组自己去讨论过程 然后让学生代表说出结论
回复 lsc0211 2012-9-26 20:11
我地球自转都还没讲完。全凭一张嘴去讲的,没有地球仪,也没用PPT。想看看效果如何?
回复 wangfei 2012-9-26 22:35
我用了四课时,现在还没讲完
回复 探索者 2012-9-26 22:45
针对您的设计我提几个我的看法:
关于动画演示:一般认为动画演示是地球运动讲解的有效手段,但个人认为动画演示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仅限于展示知识的结果。如演示地球运动的结果(包括您所说的看一下停一下分析一下其实也是在演示结果),那可以肯定对于空间思维一般的学生而言,这就像看别人打拳:很震撼,但极少有人马上就能打,就算会跟到也是架子。
我觉得如“昼夜长短变化”这个课题其实包含了两个子课题,一个是“昼夜分布”,一个是“这种分布的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就是先要讲清楚全球昼夜如何分布。这可以通过教学生画日照图来理解,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出画图的过程如:找直射点,连地心,作垂线;接着将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复习并引进到学生的画图过程中去,让学生按过程画出二分二至日三个日照图来,再自己去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至此学生对过程就非常清晰了,你再去给他看动画,做练习,效果就非常明显了,而且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动手画图(最好要他们用圆规和尺子画标准图),他们就没时间睡觉了,哈哈!
而“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包含太阳高度概念(画图或用个手电筒演示手机上的手电筒也可以)、正午太阳高度概念(文字解释,联系地方时,联系太阳高度日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在日照图上如何表示(画图)、在几何上如何计算各地太阳高度(简单的初中几何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理解并进行相应计算求解,并得出公式)、计算过程中让学生得出“越靠近直射点,太阳高度越大”的结论,最后再次引入直射点回归运动图,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不同时候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这样下来学生一直在参与课堂,画算总结,睡不着觉,老师也乐得清闲,
回复 锦江渔夫 2012-9-26 23:33
  个人认为,对于高一学生,如果学生接受能力稍差一点,完全可以不讲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的。相关规律,学生是可以通过读图总结出来的。高一阶段“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应尽可能简单。
  对于课堂上有两位学生趴在桌上的问题,可以反思,但不必懊丧!毕竟绝大多数学生是没趴桌上的。呵呵……做老师,一定要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不然你会很累!
回复 邓玉珊 2012-9-27 10:46
探索者: 针对您的设计我提几个我的看法:
关于动画演示:一般认为动画演示是地球运动讲解的有效手段,但个人认为动画演示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仅限于展示知识的结果。如演示 ...
   谢谢探索者的指导,我的教学过程和您的设计基本上一样,就是没有让学生画图。因为整个备课组里现在的教学进度就我一个人“拖拉机”了,其他人讲这两个内容都是简单讲规律而已,为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记住最基本的知识点。我们的课时非常紧张,一个学期下来,刨去假日、校庆和运动会等活动,地理的课时才30左右,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备考周又占去至少两个课时,所以剩下能用来讲课的课时只有26节,用26堂课讲完整本必修一,难度很高,需要很高效率。我的备课里是有准备画图的,但是时间不好把握,所以放弃了。整个“地球的运动”花了4.5个课时,还好,后面的“地球的圈层结构那里”可以在0.5个课时里讲完。
回复 邓玉珊 2012-9-27 10:52
锦江渔夫:   个人认为,对于高一学生,如果学生接受能力稍差一点,完全可以不讲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的。相关规律,学生是可以通过读图总结出来的。高一阶段“地球运动 ...
谢谢锦江渔夫 ,我们现在的目标也是尽量讲基础的东西,我的教学过程安排还是不太好,所以导致课堂沉闷。对趴桌子的学生,我想去了解一下他们。我已经和课代表交谈过了,让他帮我留意一下班上的上课情况,究竟是他们每科必睡,还是选择性的在地理课睡。如果他们打瞌睡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我就不找他们谈话了。
回复 邓玉珊 2012-9-27 10:53
lsc0211: 我地球自转都还没讲完。全凭一张嘴去讲的,没有地球仪,也没用PPT。想看看效果如何?
很有挑战性!
回复 邓玉珊 2012-9-27 10:53
wangfei: 我用了四课时,现在还没讲完
ME TOO
回复 邓玉珊 2012-9-27 10:53
520剑平: H计算必须要讲的
所以我讲了……
回复 xuzzjs 2012-9-27 16:32
我们大概只用两课时。确切的说是一课时半就结束了这些内容。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画图得出结论的。给学生画好了三个圆,并在三个圆上画好南北回归线,其它则由学生完成的。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也是学生自己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来的。感觉学生可以做到的,虽然仍有一部分学生有些模糊。
回复 xuzzjs 2012-9-27 16:33
我指的是地球公转
回复 胡杨 2012-9-28 11:18
呵呵愈挫愈勇
回复 呓语 2012-10-10 17:36
这内容一节课讲的完????
回复 邓玉珊 2012-10-11 08:45
是啊,一节课。现在我们已经上到“大气的水平运动”了,课时紧张的缘故……
回复 朵莂 2012-11-4 22:04
lsc0211: 我地球自转都还没讲完。全凭一张嘴去讲的,没有地球仪,也没用PPT。想看看效果如何?
我们这也没有PPT和地球仪,全凭一张嘴,地球的运动一节用了五个课时才讲完。
回复 zml1248 2015-3-5 11:58
探索者: 针对您的设计我提几个我的看法:
关于动画演示:一般认为动画演示是地球运动讲解的有效手段,但个人认为动画演示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仅限于展示知识的结果。如演 ...
说得真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7:57 , Processed in 0.0633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