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
安阳市实验中学 储娟娟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叫储娟娟,来自安阳市实验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主要谈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同时,也为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做铺垫。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②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并以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 教法分析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感性认知。
2、图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领悟新知。
其中探究式教学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思维活跃, 在课堂上:采用观察法,使其直观感知,形成表象;采用讨论法,使其明确问题,集思广益;采用合作探究法,使其相互合作,巩固提高,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从生活实例导入,提出问题:
为什么暖气片装在教室的下部,而冷空调却安装在教室的上部?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理念。以上这种导入方式从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出发,拉近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明确要点
本节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版块: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一)实验探究,引出气压概念。
【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
设计意图:“学贵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分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海拔高度的a1、a2两点,比较气压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设计意图: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导入第二版块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设计思路:此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巧妙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ABC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提出问题:这种假设成立吗?我们知道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是不均匀的,地表冷热不均,大气会怎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习的载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模拟实验,获得感知
实验步骤:
(1)一个长方形玻璃缸(长100cm,宽30cm,高40cm)的两端分别放置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引导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用直观教学模式,使抽象难懂的热力环流形象化。
(三)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假设B为热水,AC为冰块,B地热,空气膨胀上升,AC两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引起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大气做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然后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提醒学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引起的。)
设计意图:在预设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四)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第一环节:根据热力环流示意图,让学生比较B、C、B′、C′四地气压大小,从而得出结论二:高压和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并列举数据比较,强化理解。进一步读图归纳得出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知识。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动手绘制等压面,并上台展示,进行讲解,从而得出结论四: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结论五: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让生生互动激起彼此的灵感,拓展思维的空间,突破难点。
第三环节:读图,对以上五个结论进行回顾,强化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师生交流,以谈话的形式自然导入第三版块。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实验解谜,直观体验
学生解析趣味小实验。
设计意图:强化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前后呼应。
(二)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第一环节:联系实际,自然导入
提问:热力环流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想一下咱们身边有哪些例子?
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引出城市热岛效应。
第二环节:案例探究,实际应用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接着提出问题:①城市热岛环流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哪些影响?②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学生讨论,献计献策。模拟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充分感受书本知识的作用与意义,体会地理学习的价值与魅力。
(三)海陆热力环流
第一环节:根据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夏季午后,我们去游泳,愿意光脚站在岸上,还是愿意跳入水里?为什么?晚上12点,我们再去游泳池,愿意光脚站在岸上,还是愿意跳入水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陆地增温快降温快,海水增温慢降温慢,海陆热力性质差别明显。
第二环节: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海陆热力环流。
结合教材P30的活动题,小组讨论,在图上画出昼夜海陆热力环流,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海陆风示意图,想像站在海边头发的飘向方向。
第三环节:歌曲欣赏《军港之夜》,找出歌词中欠妥的地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课堂练习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了问题探究→媒体演示→分析推理→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教学主线,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优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力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
大气的垂直运动 |
大气的水平运动 |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
地区间冷热差异 |
热力环流
|
三、应用: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
以上内容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3 07:06 , Processed in 0.0685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