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201609014周三教研活动小记
授课课题:《地图的阅读》
授课环境:网络教室+白板+移动终端
授课环节:答题反馈、展示及评价、质疑、总结
第一环节:答题反馈。针对学生在线上平台所答题目的正确率等情况进行校对及分析,以检测学生对某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好处是对于学生在哪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多了如指掌,利于更好地把握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授。
第二环节:学生分小组(10组)展示所绘局部校园平面图,并结合老师设计的表格进行介绍。然后进行小组互评,以投票的形式展现。
第三环节: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并找出现有校园平面图的一些问题(这算是重新再思考后的发现吗?)。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未结束。等你去探索。
纵观整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最精彩的是学生的展示。我想,这离不开一众人的支持,从领导到学生到家长;离不开教师平时所下的功夫,教师对活动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也花了很多力气,当然,受益也颇多,无论是在亲身实践,还是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都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和难得的财富。
我的疑惑是,平时的课,听课老师总会表达出很多很多自己的想法,表扬的话语自不必说,因为好的课堂似乎都有相似性,而对课堂中自己认为存在的不足总是会列举出一二三四五条。而今日之课堂不知是因为发言老师少,还是因为在众大咖面前怕说错话,总之往常那种评课场面没有出现。自己想了一下,或许是因为这节课某种程度上是对以往课堂的一种颠覆,以往课堂老师需要设计一条主线,一个情境,带领学生步步为营,最终抵达终点。所以教师的作用很大,教师的表现很多,听课教师多也是这样来上课的,虽然不是每节课都这样精心设计,但对这样的课堂是熟悉的,所以自然挑剔上课教师的地方很多,大到整体设计,小到某环节设计,甚至是某句话。而这堂课,教师将课堂放手给了学生,而学生的表现确实精彩。如果说这堂课没有主线,似乎也不对,但是这条主线很微妙,有环节,而每个环节却又是围绕学生表现最多的那个环节来设计的,而且有图有数据的科学分析,让听课老师只能感叹,感叹自己的课堂也能这样即时、科学反馈,能够随时准确把握学情该多好。
我的一点疑问就是,不知道某组学生代表在表达自己组观点的时候,其他组是否都有在认真听,也或者是课前出于好奇,各小组已经交流过甚至PK过了。还有,最后一个环节,上黑板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组作品,只是小组代表上台,而非全体同学,是否这名同学真的就代表了整个小组的想法,看到最后那个犹豫的小姑娘,很明显,小组内部似乎没有商讨过。
不过,就算是评价好的方面,与以往课也有不同,这倒是很赞的评价,比如:同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自己也想做一名这样课堂的学生。再如:过程与方法做得很好,是“登山型”而非“阶梯型”,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地好,课堂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等。还有结合自己切身体验而对有指向标地图的阅读方法,表达自己更认同的方法。
朱老师几乎在每次教研活动都会提的每学期一次的主题。刘老师的不要因数字化,而把学习忘了的谆谆告诫。沈老师的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对七年级学生两大不适应的分析(可惜当时很饿了,坐后排有点吵,沈老师声音又有点小,有些东西没听清楚。)。陈老师的关于什么是多媒体的说法,我第一次听到,却感觉是一种回归,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吧。对于“课本中最基础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还是最基础的吗?”的提法,跳出课标跳出教材,一探“庐山真面目”,引人深思。关于什么是实践,三个不同的角度:是理论的应用,等同于生活,哲学角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物质实践、精神实践、人生下来就是要做事情的……)。前两个好理解,可操作,对于最后一种看法,感觉好抽象,还没弄明白。。。
csdong701007: 补充一下:1. 地图三要素是相对于纸质地图而言是基础。但面对越来越多的电子地图,三要素还是基础吗?有没有人敢尝试过开一节电子地图阅读的课(最好顺便把教材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3:16 , Processed in 0.2072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