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授课课题:《地形图的判读》
授课环境:网络教室+电子白板+移动终端(pad和手机)
授课时间:1小时20分钟
授课环节:任务情境、学习空间、探究实验、拓展学习
第一环节:任务情境:从真实发生在当地的抗战开始。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和粟裕统一领导茅山乃至苏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给茅山地形图,假设你作为作战指挥,将如何布局?
第二环节:学习空间:自学海拔和相对高度,理解基本概念,完成两道检测题。
第三环节:探究实验:学生按小组进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绘制之前,各小组先自行观看pad上的视频(这个的好处在于,因组制宜,每个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观看,如果看一遍就懂就过,如果没一边没看懂或者还想再看某个细节,就再看一遍),观看完毕,动手实验。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带盖的盒子,山体模型,漏斗,带颜色的水,记号笔)绘制等高线。绘制完毕,上传作业,同时在学习任务单上写下本组的实验记录,并进行分享。
然后结合课本,在pad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拖动标注陡坡、缓坡以及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部位,并绘制思维导图。上传作业,并分享。
四、拓展学习:回到最开始的茅山战役,让学生做参谋,依据不同地形部位,部署炮兵、机枪手、步兵等兵力,打击图中三个位置的日寇。上传作业,并分享。
因为没有参与评课,不知各位高手的点评,姑且将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表达如下,欢迎拍砖。
个人认为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在于两个:一个是学生动手进行探究实验,一个是根据当地的真实事件设计情境,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和同听课的老师交流,本节课的一个地方或许可做些改变,就是在学生实验完毕之后,只是学会了如何将立体山体转变到平面等高线地形图,但后续没有再继续让学生利用自己所画等高线地形图,对照立体山体模型,观看到底山体的不同部位长什么样。是否在标注各山体部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山体等高线地形图的照片中标注?最后的茅山地形图不选课本图,而选学生所绘图(挑一幅比较漂亮的),或者还可以让学生画一样的地形图,就是课本上的那幅——这个的问题就是要想手工做出一模一样的山体模型是个难题。
两处比较:
1实验。画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验,之前看过网上赵老师的一节课,在做这个实验时,没有用透明箱体的盖子,而是另外盖了一个硬的透明板,用极光记号笔来画(对于具体的细节记忆有些模糊了,比如所有小组的山体模型是否相同,比如激光记号笔的具体作用,只记得让光线与盖垂直,具体忘了。)
本堂课是利用透明盒字的原有盖子,在每个盒盖上钻了一个小孔,然后用漏斗注水。
2应用。对于最后的拓展应用,自己看到时,也有些许迷惑,迷惑于学生知道如何布兵吗?就算知道,能够跟等高线的地形密切结合吗?不过探究下来,学生的讲解还是不错的,也能够跟山谷、山脊、山峰等联系起来,而且兴趣浓厚。
曾经看过的一节课,是简单回顾等高线知识后的应用课,设置了一系列的情境,讲的是一个小村子如何发展的问题,比如设观景台、瀑布位置、修“致富路”等等,利用的等高线地形图不是课本上的,也很不错。
技术应用:每组作业的提交和分享、点评,学生答题的正确情况统计等都有较好展现。在观看老师自制视频时,声音较小,视频中也无字幕,是否可以将关键步骤或者关键词做成字幕配在上面。(步骤+提醒(比如眼睛观看水面是否达到刻度线时,要使眼睛和刻度线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如果用耳机,则无法3人同听。)
课堂安排:本节课选取的教室较大,听课老师较多,应该是考虑到听课老师听课方便吧,学生的组和组之间间隔较远,教师穿插其中,共6组,3*2排列,这样下来最后两组离讲台超远,不太能挺清楚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讲解。建议可以将学生紧凑点,听课教师坐周围。
一处感动:学生所有实验用具都是教研员提供的,包括材料的选取和购置,包括在盒盖上的打孔(盒盖还是有点硬的),包括自制山体模型(模型样式不一),很走心,感动又佩服!
暂时想到这些,最近较忙,经常提笔就忘要写什么或查什么。科技节来临,自周日早上刚到办公室,就被两领导“围攻”后,马不停蹄,找学生报名,买材料,找时间带学生训练,午休时还要时不时开个小会,关键是这之后下午还要连上三节课,好吧,我们综合组的命运总是这样的——“革命的一块砖”。话不多说,一会儿准备下午的三节课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3:12 , Processed in 0.0591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