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首先,对于新事物,我们都是初学者。有许多老师会感叹年会的好多发言听不懂或者一知半解,尤其是偏理论的东西。而对于偏理论的,先前并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恐怕很大程度上就会更加不知所云了,或者会产生某种误解。如果以教学来作比喻的话,应该是学情把握不准。想象着学生都很聪明,能力都很强,定会一点就通,于是自顾自地进行授课,后果只能是大家都陷入云里雾里。最终,别说“通”了,就连接纳都很困难。所以,一定要小步调,让大家有一个感知,有接纳感,觉得“嗯,是这么回事”,接下来的事才好办了。所以,此处不妨多举几个例子,直观、形象地唤起感知。
其次,最好的演讲,是脱稿。面对众多同行,尤其牛人者甚多,内心本忐忑,排在众多德高望重者之后发言,内心更是惶恐无比。站在诺大的舞台上,还有一个超大的屏幕,瞬间感觉自己好渺小。那一刻,真希望自己人高马大些,或者年岁长些也好。讲桌上无电脑,回头对着超大屏幕又感觉不舒服,因为字实在太大了,竟一时间不知道该将目光放在何处。最后放在了自己的稿子上,稿子上的字却又如此之小,造成眼睛在超小和超大的字体之间的转换超级不自如。若是当时不那么紧张(也是因为担心时间问题),要一个移动话筒,不被束缚在讲桌前,脱离稿件,或许不会如此狼狈。还有观众,抬头看过几眼,但看不清他们的表情,或许是太紧张,或许是视力下降,最后,我连观众都放弃了。总之,面对不熟悉,应对很不好。下来之后,就在想,如果这是一次招聘上课的话,我一定死的很惨很惨。
最后,最好的实践,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忐忑的深层次原因,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并未就理论进行过实践。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也真是无知者无畏,听过两次课、几次讲座,进行过几次研讨,就以为可以悟得一二了,其实,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或许并未曾抵达。不过,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借此机会能够学习到更多,有任务才有动力,才能触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才会迎头而上。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5 14:03 , Processed in 0.0620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