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昨日听讲座一天,陈老师的地理学思想讲座,为宏观把握系统引领,庄老师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及其培养,是细处着手案例翔实,令我收获颇多。接下来就陈老师的地理学思想讲座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吧。
首先,有方向引领。关于地理学思想的书,手头也有一些,比如《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也有哈特向的一厚一薄的两本代表作。但基本是买来后尘封的多,一般看几页之后,很难坚持,老外的东西总有一种绕来绕去的感觉,语言也不甚优美,让人更加感觉云里雾里。而听完陈老师的讲座后,对一些书籍的来龙去脉有了些许了解,起码变得比较亲切了,或许还是不看的多,但需要的时候会翻看的更加有目的性,不会再像无头苍蝇。
其次,是陈老师的讲座总能变深奥晦涩为通俗易懂,尤其加上很多小故事和案例之后,使得有些内容甚而颇为有趣。比如大人物的经历或者个性特点,让人离这些伟大的学者又近了一步。比如,我把舍费尔称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人,自己就是教地理的,结果因一篇文章搞丢了很多搞地理人的饭碗,一般人看来是得不偿失,但在舍费尔心里,或许是这样想的“吾爱地理,吾更爱真理”,亦或是“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第三,梳理地理学思想,不从什么“古典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等作为时间节点来分析,而是从思想的代表人物开始,顿时让地理学思想变得鲜活。我们也是人类,所以对于有生命的人天然带有一种亲近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人的思想,易于理解和记忆。
再来说说最大的困惑。花两天时间分两次看完所有的思想,最懵的就是索尔的“景观”,后来讲座现场有些听懂,自然景观、人为景观和文化景观,就是经历了从唯物到唯心再到唯物和唯心的相结合。这个懂了。但具体如何应用到教学中呢?陈老师说一张课件、一幅景观图片都可算作景观的应用。听到这,最开始的困惑又来缠绕我了,就是似乎总想给景观加上一个范围限定,到底景观是在多大范围内的呢?又是以何种标准来划分的呢?想来想去又绕到了区域学派的思想中去了,但感觉景观到底是很抽象。然后去翻看哈特向的《地理学的性质》这本书(或许找错了地方,哈特向本来就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发现该书中对景观(Landschaft)是持彻底的否定态度,列举了许多学者对景观的描述,但总是变来变去,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而且只是注重景观应包含的内容的描述,对景观的定义却都难以确定。到了索尔的自然景观、人为景观和文化景观,也是狠批了一通,尤其是对自然景观。认为——实际的“自然景观”在最严格的意义上,只有一个从来没有为人类的手所搅乱的地区才能存在。在世上有人居住的地区内,自然景观的概念纯属理性;至少在文明世界没有一个活着的人曾见过的自然景观。在人类居住于地球的千百万年间,自然并不是静止不变的。最后总结:自然景观道今天为止只是个理论上的概念,它非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且从来也没有存在过。好吧,也是越看越糊涂了,或许在实际教学中不需要区分那么细和那么严格,只要注重景观分析就可以了。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2 22:44 , Processed in 0.0685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