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林培英教授的一篇博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图层的概念” ,受其启发,便在学习“农业”时,也设计了类似的一项课堂活动——我国的棉花种在哪儿?
师:我想得到一张我国棉花种植的分布图,我需要向你们提供哪些资料才能完成呢?
生: 需要知道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例如地形、地势、气候等等。
师:好!我把咱同学要的资料都给你们(见图1),每组再发一张透明的垫板,你们小组内合作,想想怎样能画出我国棉花的分布图。
图1
各种讨论开始了,大约3分钟后,各组都开始描画地图了,有的小组很快进入状态,在教材中找到了“我国7月均温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结合“中国地形图”,画出了理想状态的棉花分布图。此环节大概用了15分钟,画完后,请一个组的代表说说画图过程和思路,并展示了学生画的图(图4),然后再展示出我国棉花种植的实际分布图(图5)。
图2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图3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4 学生画出的棉花分布图
图5 我国棉花分布图
师:看完后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不对啊,新疆那块儿怎么也有啊?
师:从自然条件看,新疆那儿可不可以种棉花?
生:不行,降水不满足。
师:好,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还不到50mm,不符合棉花生长的条件,但现实却种了,怎么解释?
生1:有塔里木河
生2:调水
生3:有坎儿井
生4:棉花的品种可能变了
生5:可以利用喷灌、滴灌技术
......
师:好好好,咱同学说了这么多,那这些办法要靠谁来完成?
生:科学技术
师:科技是自然条件吗?
生:不是,人为条件。
师:那这又说明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似乎不知道怎么表达)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发展农业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进而对“因地制宜”有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两点没想到:一是学生能很快想出办法,完成画图任务,并将绘制过程讲得很清楚。说明大部分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地理的图层概念,这对他们今后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学习GIS会有帮助;二是学生在对比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解释(还都很合理),并能最终意识到“因地制宜”不仅仅指的是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