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的认知规律,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吧,这之间没有矛盾呀!但在现实之中呢,如果在现实之中真的不存在矛盾的话,我们很多的讨论和争论也有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了。
首先,中学地理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课标认为: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其具有正确的认知和对待世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在现实之中,社会到底是如何的衡量一个学校,而学校又是如何衡量一个学科的教学效果呢?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众所周知,一所学校之所以在社会有较高的声誉,看的是它的高考升学率和优秀率,学校看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看的是他所带的学生高考中的成绩。这是一个无法调和根本矛盾。
其次,课标本身有没有矛盾?课标是中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很多老师在讨论具体教学过程之中问题的时候,动则以它为真理,而从来不怀疑它首先是不是一个真理!中学地理教学之所以由大纲改了所谓课标,难道单单只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不是这说明一个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变法”的重要性,“变”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的需要,而“法”本身是否更应该引起重视呢?而这个“法”具体到一个学科是什么?应该是学科本身的严谨的知识体系,和对于学科知识的体系认知的相对独特的规律。在新课标中,也说到了,它是给中学地理教学教育提供的一个指导性的建议,这一点说得的非常好。或许专家们真的考虑到了某些内容或形式的安排不尽如人意,也不适应某些局部地区,甚至某些学生的群体。所以我个人认为,地理的教学应该遵循地理学本身的规律,不应该避重就轻,因繁就简,应该按照地理本身的系统观点来实施,这也是正确的地理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新课标为一标多本,而致使课标成为最终的无上的法宝,成为“世界的本源”,成为“真理”之中的“真理”。而课标是一个宽泛的指导性的意见,因而成就了多本的千差万别。怎么办呢?于是,课本不再是“本”,不再是承载知识的严肃的“起点”,而华丽的变身为一个“材料”。于是,就了当下最为流行的一句话,“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这是乎是给了中学老师一个很大的发挥的空间。其实,则不然。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中学地理教师一定都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第二,不是所有的中学教都能从整体的高度上来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方向;第三,不是所有的中学地理教师都一定具备正确的认知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这是乎非常符合现代的一个通行的潜则,那就是一个首先有假设一个完美和无懈可击的理论和个人,然后才是其它。也许有人会说,这对中学地理教师不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吗?要求高,进步就快呀!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但是,要考虑到,第一,成长不能建立在一个宽泛的空间之上的,方向要明确,不然也许会长成畸形的杂草;第二,宽泛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探索的时间,而要知道,老师的一年也许是学生的一生!
第四,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高考的命题方向。高考所有地理试卷的命题,是不是真的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如果完全是按课示的要求,为什么每年还要慎重其事的发一个考纲呢?而从每年的考纲研读来看,都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变化,这种变化如果不是笔误,那么和一成不变的课标是不是有一点点出入?另外,在高考之中,多次出现此类题目,给一个新的概念,并给出相对完整的材料,要求在理解本概念的基础之上,认知并给出一系列新的规律或联系,并有可能要求分析其原因。这一类问题,从地理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来说是符合课标内容的,但具体内容,可以不在课标内容之内。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之中,是不是要相对的加大学生的知识面,以期学生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问题呢?再次,高考的命题者,就地理学的命题来看,是把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知识体系的认知和规律的掌握放在首位,还是把圈定的内容放在首位?当然这个问题相对好解决,这里不表。
第五,新课标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要求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好象不只是只有地理学科要求这样做吧?这么多的科目都做这样的要求,而我们都知道,虽然,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过程大同小异,但实标上每个学科认识事物的方向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总是要求从实践入手,从常识入手,给一个高标准严要求,都要求有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施过程,有结论。高一一周两课的时间不说,前四十五分钟,与后四十五分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不是问题?写一篇完整一点文章都需要连续性的思维,更何况是做一个课题研究。另外,高中课业压力,高考压力如此之烦重,最终这一实施是不是仅存在于一个表面的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