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观课议课》读书笔记(五)
_________重点摘抄
(1)好的教师研修活动应该是教师获得以下满足:得到的东西是他需要的,是很快能够投入实践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应该如何如何”。他不是一个依赖的人,而是一个自我指导的人——他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接受教育的。
(2)教育要关注未来的生活质量,我们就不能眼睛里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只有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科、自己的分数,缺乏学生适应生产、适应生活的长远关照。
(3)学生在课堂上,首要的是在生活着,然后才是学习。
(4)工作的实质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5)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是否获得了具体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的认不认真或讲的精彩不精彩。
(6)教学是促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
(7)有效教学一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开展的;二是要指明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8)观课议课发展教师,是它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人事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建立联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9)气氛需要活跃,但我觉得不能为活跃而活跃,甚至影响了学习和思考。
(10)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11)“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
(12)以学论教,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13)我们的教学不能只顾我们的设想,不顾学生的感受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感受出发考虑我们的教学行为,从帮助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我们该怎么教。
(14) 我们的课堂如何来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该给学生一种智力的挑战和乐趣?让他们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
(15)教育的真理人人都会讲两句,可是落实到自己的每一课堂上,每一个设计上,确实如此的随意和草率。
(16)确诊教学问题的存在,往往比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更难,也更重要。
(17)人知道自己不完美,承认不完美,努力最求完美,人的不完美现实与最求完美的实践是推动人自身不断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
(18)“我”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对象,“对话”以承认“我”的有限性为前提,它反对独白和自我中心主义。
(19)抓住会学习的孩子的闪光点,让其他孩子明白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率的学习。
(20)保护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
(21) 把经历的事情说出来,把讨论的东西记下来,把想到的办法做出来,“说出来”,“记下来”是一种叙事研究,而“做出来”则是一种行动研究。
(22)生活是源,教师就可以从平凡的生活入手,先谈生活,再去学问,从生活中理解文字,最后达到的目的是提升生活。
(23)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而有不适一句简单的“你错了”,而是要想办法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4)知识与技能是抓手、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基础和前提。
(25)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痛的伤害。
(26)任何一种现成的知识背后都有一种不易察觉的权利关系。
(27) 追问本身就是将学生引向探究,学会抓住学生发言的关键点,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
(28)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29) 过去受教育和教育经历进行反思和思考,是形成和完善个人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
(30)“不满意”是进步和成长的前提,“不满意”是因为还有问题,还不理想。 姓名: 上课时间: 课后反思时间: 年级与课程: (1)据我说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课堂情绪如何? (2) 学生学到了我想要交给他们的东西了吗?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了多少? (3)教学中,我是否改变了我原来设计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要这样改变? (4) 收集同学的作业和意见,我发现了什么问题? (1)同事们对这节课是如何评价的?他们有什么意见? (2)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是做出那些调整?为什么? (3)其他值得记载和反思的课堂现象。 (4)完成本次教学以及反思活动后,我有哪些主要的收获? 备注:
附表:
课后反思记录表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5 07:15 , Processed in 0.0598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