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8|回复: 0

《气象知识》:世界不能没有台风暴雨——气象灾害悖议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9 10: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台风多发季节和暴雨汛期又来到了。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台风暴雨灾害,又为什么要采取趋利避害的对策,汪勤模等专家的这篇悖议文章,从一个侧面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您惬意于和风细雨时,可否想到过台风暴雨那涂炭生灵的狰狞面孔?然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细细琢磨一下,在其狰狞背后,仍然有像和风细雨那样“给力”于人类的一面。其实,道理很简单,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于此,借用老子的祸福观,对其“狰狞”悖议一番,期望成为制定趋利避害对策的一个依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台风:世界不能没有你
  提起台风,人们一定会立马想到狂风暴雨和海上的滔天巨浪,面对拔树倒屋,您是否会想,假如世界上没有台风,那该多好啊!
  美国削台计划遭反对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有人就曾设想能否用人工方法来削弱台风甚至消灭台风,最多的建议之一就是派军队去炮轰台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人建议用原子弹、氢弹去炸毁台风,其实,他们都忽略了台风具有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这个重要特性,上述的建议岂不是螳臂当车?于是,人们放弃了“消灭台风”这个念头,转而设想能否通过人工影响来削弱台风。1947年美国提出的“卷云计划”是人工影响台风的最初尝试,但两次试验都失败了。
  1960年,美国又制定了削弱台风计划,名叫“狂飙计划”,企图通过大量播撒碘化银来改变台风中心附近的能量分布,从而达到降低风速的目的。1961年和1963年进行了两次试验,效果都不理想。时隔6年后的1969年8月,美国又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对“黛比”飓风进行试验,使风速由50米/秒减小到40米/秒。就在他们为试验的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却招来了邻国墨西哥的抗议。他们说:“你们削弱了飓风,使飓风袭击你们国家的危害性变小了,但是我们国家却因为没有飓风降雨而出现了严重干旱。”面对现实,美国只好作罢了。
  但是,美国削台试验的想法并没有放弃。20世纪70年代,他们打算把“狂飙计划”从大西洋移到太平洋来实施。1974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第26届执委会期间,美国执委怀特向我国执委张乃召副局长通报,说他们打算于1976年和1977年夏季在西北太平洋选择几个台风进行“狂飙计划”试验。当时,张乃召向怀特明确表达了我国的几点意见:一是台风对中国有弊有利,台风侵袭的确会带来一定的灾害,但也可给我国带来大范围的降雨,如果没有台风,我国沿海各省及南方广大地区夏秋季节会发生严重干旱,因此,中国不能没有台风。二是科学试验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试验成功,把台风消灭或削弱了,就可能给我国带来大面积干旱,使农业严重遭灾;如果试验失败,台风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了,则会给我国沿海带来更大的灾害。而这两者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1975年,美国继续就削台计划进行活动,为反对美国这一计划,1975年9月18日,我国外交部、农林部、中央气象局三单位联合以《关于我对美拟在西太平洋进行削弱台风试验一事处理意见的请示》正式呈报中央。19日,邓小平同志即批示“拟同意”,并呈请毛泽东、李先念等同志圈阅。外交部据此报告精神,草拟照会,正式向美国政府表明了我国政府对这个计划的态度。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泰国等也都反对美国这项试验,结果,“狂飙计划”未能在太平洋上实施。从那以后,美国再也不提“狂飙计划”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不能没有台风瘠鹑,从西半球到东半球,一些国家反对狂飙计划是不足为怪的,这是因为世界不能没有台风。
  经计算,一个成熟的台风在一天内所下的雨,大约相当于200亿吨水,由于水汽凝结所放出的热量,相当于50万颗美国1945年投炸日本广岛的原子弹能量。台风年复一年,把如此巨大的能量馈赠给陆地,地球大气也得以“吞吐呼吸”,形成大规模的大气运动,并左右着地球上的热量平衡。
  假如世界上没有台风,那么,高低纬度之间的大气能量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受到影响,热带地区的热量不能驱散,而将变得更热;同时,两极地区会变得更加寒冷,温带地区因雨量减少,郁郁葱葱的景色将会改观,无疑会造成这些地区严重干旱。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台风,日本、印度、东南亚和美洲东南部,总降水量将减少1/4。
  我国亦不例外,例如台湾省,几乎每年都要遭受台风侵袭,然而1980年5~7月,台风总在台湾南面自东向西移动,不光临台湾岛,仅这小小的异常,就使台湾发生了60年未遇的严重干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沙尘暴: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种恩赐
  有人说,我国南有台风,北有沙尘暴。因此,在评论台风之时不能不说说沙尘暴了。一提起它,人们立马想到出门睁不开眼、满身是土的情景。但是,考古和监测资料显示,骚扰环境的滚滚黄沙绝非当代产物,随着地球上冷热交替的气候环境变化而进退盘桓,它和台风一样,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而且,沙尘暴作为地球上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孤立存在,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也呈现出它有益于人类的一面。
  改善环境和抵抗气候变暖的好帮手餠尘粒子典型尺寸为0.01~10微米,能够产生影响气候环境的正面效应。比如,沙尘粒子在降落过程中可以把空气中的杂质沉淀下来,从而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沙尘中含有的碱性离子能有效地中和空气中的酸性物质,对酸雨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有人更把沙尘暴比喻为抵抗气候变暖的“幕后英雄”。缘由为沙尘粒子的“铁肥料效应”: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铁元素,落到海洋中的沙尘粒子,增加了海洋中的铁含量,有利于浮游植物繁殖,使其生长加快,同时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降低了全球的温度。现在研究表明,每年大气中大约有1000亿吨二氧化碳被吸收,这不可全部记到陆生植物的功劳簿上,陆生植物只吸收了大约520亿吨,而另一半则是被水生的浮游植物合成到自己的细胞中了。另外,沙尘粒子像一把遮阳伞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面,即所谓的“阳伞效应”;沙尘粒子又可以作为云的凝结核促进云的形成,即所谓的“凝结核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
  造就“皇天厚土”的功臣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存的摇篮,演绎了名震世界的黄河流域灿烂文化,成为五千年华夏文化乃至人类古文化的发祥地。然而,它的形成与沙尘暴有着一定的关系。古时候,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使得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地区越来越干旱,气候日趋干燥;加上气温日较差较大,夜冷昼热,岩石逐渐物理风化成为砂粒,日久天长,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成了能够堆积起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气流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这支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从西北吹向东南的东亚冬季风与西风气流一起,又加强了这种搬运效应,从而把地面刮到高空的尘粒顺风输送到东部地区,漫天漫地撒将下来。正是其日积月累、不懈的“愚公移山”精神,才形成了我国大约40万平方千米面积巨大、一层一层土粒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相近的黄土高原。
  除了造就黄土高原外,北太平洋上最璀璨的明珠——夏威夷岛上的肥沃土壤也是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沙尘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是沙尘暴,把细小却饱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飘洋过海,一点点地沉降下来造成的。
  再如南美的亚马孙盆地,也是沙尘暴从非洲撒哈拉沙漠每年向亚马孙盆地东北部输送约1300万吨沙尘,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千克的土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暴雨:人类必需的重要淡水资源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暴雨与洪涝不分家,故有“洪水猛兽”一说,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让我们难以忘怀。然而,当您翻开历史长卷不难发现,人类的文明是与这所谓的“洪水走廊”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文明往往源于大江大河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陕西蓝田猿人化石、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遗址等就是证明。沿着长江诞生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一处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说明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我国古代有两对父子治水的故事,大禹父子治的是黄河洪水,李冰父子治的是岷江洪水,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赵朴初先生对其赞叹有加:“是宜与长城,并耀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滋灌溉。”
  其实,我国古人云:“城非河不守,河非堤不安。”明确地阐述了城市(文明)、江河(水资源)和堤坝(防洪)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100多年前,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这样动情地描绘河流之美:“一条河流实在就是一条画廊,它每个月都要隆重推出一次画展。”自古以来,沿着黄河、长江,一个个水利工程的拔地而起,使得“洪水走廊”变成了“黄金水道”,一座座城市的拔地而起,不正是一次次“画展”的生动呈现吗?何止在中国,翻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但凡大都市,不是“守”着河畔,就是“驻”在海边。
  特别要提到的是,201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在重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建设长江经济带,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1/5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他还强调指出,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促进水质稳步改善,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
  水是生命的乳汁地球上的生命从水开始,人更是离不开水的。大气降水是其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暴雨,因为它雨量大,赐给人类“乳汁”的功劳不可低估。
  当出现严重干旱、土地龟裂、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将要枯萎的紧要关头,比如在江南伏旱季节,来场暴雨,就可以使那些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免受干旱的威胁,也给闷热难耐的人们送来一丝丝凉意,从“桑拿房”中“解救”出来。特别是夏季台风的强降水,对南方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2009年受台风“莫拉菲”影响,广东全省有185个气象站出现暴雨,虽使局部地区遭受内涝,但对增加水库蓄水、晚稻备耕以及缓解华南电力负荷紧张状况有利。
  尤其是我国北方七八月份的暴雨,更能使干涸的水库蓄满水,而且对秋熟作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兴许能换来一个金色的秋天。
  此外,暴雨还可以补充地下水源,提高地下水位,防止沿海城市地基下沉。
  如何使暴雨不变成“洪水猛兽”,而变为有利于人类的水资源,关键在于根据天气预报,及时蓄积雨水,这对北方来说,尤为重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8:50 , Processed in 0.0840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