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7-9 13:56 编辑
第八届中国卓越创新校长论坛引发关注http://www.hbhz.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287
第八届中国卓越创新校长论坛专家报告http://pan.baidu.com/s/1bnxu3Xd 密码ta7h
杨东平要是衡中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 (2014-11-04
杨东平是谁,我百度了他的资料,又读了他的博客。他是前辈,1949年9月生,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的头衔不再赘言,总之杨前辈够牛的。当然,无论是谁,何等地牛,他只能在自己的那个圈子有名,像我这样并不孤陋寡闻的人,也刚刚听说他的大名。
知道他的大名,是读了衡水中学网站他的博文《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读了,一下子牙齿都快笑掉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教育就是被这么一些不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胡说八道一点也不接地气的教育家,弄得乌烟瘴气。像杨东平们只会从理论层面讲大道理,搬教条,不了解基层,只阐释些在真空环境下才能起效的理论。理论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理论总是勾勒出无限美好的画面,但是现实中,具体到我们的家庭,我们光信服理论不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就是要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以期将来生活有保障。杨东平等所谓专家们叫嚣的那一套,貌似有道理,但具体到实践中,其中的水分就可以用来冲凉了。
就像杨东平叫嚣的高考改革的系列,不用看,就知道是废话连篇,你一个教授都能想到改革的道道,人家教育部的那么多决策者,难道脑袋比你少根弦儿?你想到的,人家决策者早就想了一百遍了。为什么高考改革难呢?因为所谓的改革措施,前提必须是公平,具体到实践中,操作起来有难度。
这不,杨东平又信口雌黄了,写了篇《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读着,我就想起老百姓嘲笑城市人不认识韭菜和麦苗的区别。唉,倘若杨东平成了衡水中学的校长,那就要给他几个耳刮子。
杨东平在文中说:“作为应试教育极致化的标本,衡中模式的危害就在于滥用成功学的兴奋剂,控制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行为,进而控制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使之“万念归一”,其行为的确与传销组织非常相似。其实,我相信衡水中学内外,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都不傻,都具有常识和良知,内心都知道它其实是不好的,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只不过为了赢得高考,孤注一掷,不惜三年“疯狂”。然而,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这是我现在最想讨论的问题。”作为衡中家长,我承认三年的“疯狂”确实够累,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在一所落后地区的高中里,那些试图改变社会阶层的学生,只有赢得高考,才能改变命运。实际上,衡中学生拿着为了美好理想而拼搏的气概,是千金难买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干出一番事业的法宝。
如果冀南这个穷地方的孩子,像北京孩子那样,守着几十所重点大学,随便考个本三也能就业的话,谁会选择“传销式”的拼搏进取?我们家长的良知和常识比杨东平不少——我们的孩子不这样苦读,就永远享受不了大城市居民那样的生存资源,换言之,我们的孩子不拼三年,成年后就要过苦日子。因此,杨东平问“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这是我现在最想讨论的问题”,哪里用得着讨论呢,对于冀南这片贫困且雾霾密布的地方而言,孩子们除了考个好点的大学,几乎是别无选择。
杨东平的思维呈现出乌托邦式的理想化的幼稚思维。他说:“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会按照国家对公办高中办学规模的要求和接收“三限生”的规定,逐渐缩小学校规模,使之回归成为一个比较正常的学校。按照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高中的最大规模为36班,每班50人,即学生总数为1800人。”嘿嘿,幼稚了吧,如果你是校长,你就傻得可爱了。记住,在基层,教育资源永远不会达到理论上的均衡,如果按照杨校长的设想,那衡中很快就完蛋了,因为学生人数的限制,没有那么尖子生向往衡中,衡中特色也将不复存在。老百姓不答应,校长上面的各级领导也不会同意。你做衡中的校长,岂不是在败坏衡中,在衰亡衡中?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还会借鉴其他农村学校的经验,向改革要效益。事实上,很多缺乏资源的农村学校,都通过实行学生主体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佼佼者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山西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新绛中学。”杨东平口出此言,就知道他没有去过衡水中学。衡水中学无论在素质教育上还是在探索应试规律上,已经做得几近完美了,你还想让它借鉴其他农村学校的经验?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呢?难道你想让美国借鉴柬埔寨的经验去发展军事?至于学生主体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无论是杜郎口还是新绛中学,它们谁比衡中做得更好呢?你都知道借鉴别人的经验,想想看,衡中发展了这些年,衡中的校长,无论是李金池还是张文茂,他们都是傻瓜不成?他们难道不知道借鉴别人的经验吗?
杨东平说的最傻的一句话是:“假如我是衡水中学的校长,我会首先取消50%的清规戒律,允许学生上课转笔、抖脚、靠墙,允许自习课喝水、抬头或者发呆......将学生现在每两周或四周放一天假,改为每两周放假两天;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时间,有人担心这会影响高考成绩,那么,能不能让实践来检验一下?”天啊,杨教授所言的“让实践来检验一下”,早就被检验过无数次了啊。衡中10几年前,没有所谓的清规戒律,结果学生们一盘散沙,不仅没有升学率,连招生都困难。杨教授去任何一所三四线城市的高中去看看,有哪所中学没有规矩?即便是素质教育喊得呱呱叫的山东,每周貌似放两天假,你以为两天周末里学生都在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吗?非也,任何想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都在做题,都在上辅导班。实践已经证明了无数次“没有规矩就没方圆,没有管理就没有升学率”,你做了衡中校长,却在重蹈被衡中抛弃了20年的覆辙,你居心何在?你这不是找着挨耳刮子吗?
杨东平说:“如果我们至今对这种规模巨大、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以分数和考试为唯一目标的办学模式仍不辨香臭,甚至推波助澜,说明我们对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目标还多么缺乏共识,距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何其遥远!”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的家长和孩子而言,理论上的所谓“理想的教育”不能保证我们考上名牌大学,那么,教育怎么可以是“理想”的呢?而杨教授讲的“理想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呢?它能解决我们孩子成长中的什么问题呢?那种天花乱坠的理论说教,只能真空无菌环境中才能存在。脱离严峻的现实去办学校,空搬理论,岂不是瞎说八道、一厢情愿?
我曾经有个邻居,经常梦想着当市长,经常说,如果我是市长会怎么怎么,会怎么怎么。邻居会把这个城市勾画得极其美丽,但是,建设城市的钱呢?政策呢?人力物力呢?他总是考虑不到,他只能是口头上过瘾。嘿嘿,杨东平也是这样,想着自己做衡中校长,会怎么怎么,会怎么怎么。但是,杨教授,如果你当校长,你知道这片地方的学生和家长,期盼的是什么吗?你没有足够的升学率,没有把我们的孩子送到重点大学,你说得再好,谁信呢?现任衡中校长张文茂也是干了一辈子教育了,如果你那点理论照搬起来管用,难道张文茂是傻瓜不成?
杨东平要是衡中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理论的专家往往觉得自己很高明,似乎整个世界的真理都在自己手中,而实际上,杨东平如果到了衡中,别说校长,他当个班主任,都得被家长轰出去。他那种管理目标,会使自己班的学生成绩处于下游,学生会失望的,家长会骂娘的。他的理论能扛起千万斤,但在运用中,却是经不起风吹雨打,只能令人嘲笑这个老头真不懂事儿。
中青报:我为什么是衡水中学的虔诚拥趸 (2014-11-09
我为什么是衡水中学的虔诚拥趸胡子宏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08日 03 版)
我是一名虔诚的衡水中学的拥趸。我的儿子胡小鹄2014年从衡中毕业,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我有点失落,因为3年高中,我激励孩子的目标是:北大。 面对媒体对衡水中学的褒贬,我想说的是:那些斥责衡水中学的人,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衡水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方,对于那些想要摆脱相对贫困生活的学子而言,外界的聒噪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轨迹。 教育理论,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行无数次的探讨,但就家长的要求而言,孩子成长的象征是什么呢?无非是考上名牌大学,以期将来有好的就业和收入,当然由此可以更多地服务于社会。这就是我们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的惟一目的。 那么,在家长看来,衡水中学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成长激励呢? 首先是前进目标的激励。每次调研考试,每一名学生都会有相应的名次,这个数字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而名次对应着高考将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学生的努力,都会直面一个实打实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心仪的大学,为了自己的梦想,都在竭尽全力地拼搏。 其次是3年如一日的专注。在课堂上,衡中学生一旦投入到学习中,身外的声音不会扰乱他们。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参观者,没有哪个学生因为身边多了几个参观者而抬头甚至看一眼。这种专注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力量,因为不管是谁,一旦专注做一件事,并且方向准确,那么,成功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第三就是愈挫愈勇的坚韧。无论是对心仪学府的追求,还是刻苦学习的过程,衡中学生透出一份难得的坚韧。在衡中,没有哪个学生是一贯的尖子生,但这里鲜见一蹶不振的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冲刺阶段,每个人的成绩都难免出现阶段性波动,但每个人都是如此坚韧,那种对学业的虔诚,感人至深。 学生品质的历练,得益于衡中管理的独树一帜。在我看来,衡水中学那么高的升学率背后,在管理上,确实具有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精致。 衡中学生做题量确实够大,但毋庸置疑,衡中的试卷确实比较精,比较有针对性,加之学生素质高,学习自主性强,因此,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没有哪个学校比衡中的管理更加细致,但正是这样才保证了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令学生对学校的规矩有一种敬畏感。如果把高考视为战场,那么学校的管理,就要像军队那样严格。 没有哪个学校像衡中这样“激情教育”。这里,每一个班主任,都是一个演讲家,都在激励着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80华里远足、成人仪式、高考百日宣誓,其实都是对学生意志的一种激励。学生们3年处于这种氛围中,心气高涨,为理想而拼搏的信念愈加坚定。这种“洗脑”,其实是一种完善而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让学生们对学习、对理想保持由衷的热情。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家长对衡中的教育是拥护的。但是,为什么一些人妖魔化衡中呢?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素质教育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看到教育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他们只看到衡中学生那种忘我学习,貌似是对青少年成长的摧残,却没有看到学生们为理想而拼搏的专注和坚韧;他们只会分析国内国外教育体制的区别,却没有看到乡村学生“人往高处走”的渴望。那种脱离了现实对衡中的批评,其实是我们这些家长所不齿的。 那些批评衡中的所谓理论家,请问你们到衡中住过几天呢?你们只是搬用一些教育理论,对衡中的“非同寻常”进行不合实际的臆想。人性不人性,我们做父母的最有发言权。我们以为,让娇生惯养的孩子在衡中磨练3年,没什么不好。如果说衡中不人性,那军营里特种兵的训练,岂不是更加恶魔化?如果通过刻苦努力而考上名牌大学是一种有害“成功学”,那么,不劳而获才算无害的成功吗?难道让我们的农家子弟在校园里游逛3年,没有衡中之累,这样的校园生活才算人性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衡中的成功,代表了千万个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殷切希望。无论外界怎么褒贬,我们和孩子都在用脚投票,大量优秀学生涌向衡中,无疑证明了它的成功。有什么比让孩子多考点分数更加实在?又有什么比考上名牌大学更加令家长欣慰呢? (作者现供职于河北省邢台市文联)
读《衡水中学的虔诚拥趸》评论有感 http://jzb.com/bbs/thread-3119758-1-1.html
陈亚玲 昨天《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我为什么是衡水中学的虔诚拥趸》。亚玲老师读过之后心有戚戚。 在这篇文章中,这位衡水中学学生的家长批评了那些所谓的衡水中学的“批评家”们。其实亚玲老师对这些“批评家”们也早有不满,理由很简单——我本科就接触过衡水中学毕业的学生,不论男生女生,都非常优秀,坚强稳重,自尊自爱,百折不回,让我钦佩不已,哪里有一点所谓“死读书、没主见、没有社会经验、高分低能”的样子。这些“评论家”们和衡水中学的同学们比起来,还真说不好“低能”的到底是谁呢! “评论家”们口口声声说美国教育多好多好,成绩不重要,可他们也不去看看,在美国,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读常春藤名校,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才不重视学生的成绩,家长到底愿意孩子去上什么样的学校,到底哪些中学最擅长培养常春藤名校的学生(如果你不是很了解,这也很简单,不妨去看看《死亡诗社》《闻香识女人》这类电影,看看美国的“优秀中学”是什么样)。在美国,到底为什么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升学率就那么低,华裔的升学率偏偏就高。“评论家”们口口声声说衡水中学多么失败,多么坑学生,可他们偏偏就不爱去调查几个毕业生,问问他们到底是不是被衡水中学坑了,也不去采访几个毕业生家长,问问他们恨不恨这个坑孩子的罪恶学校。作为学校,首先需要负责的对象自然是学生、家长,接下来应该是老师、地方社会。这些“牢骚总比办法多”的评论家们,一不是衡中毕业生,二也不是家长,三也没有当过老师,四也不见得是衡水人,甚至恐怕都不是河北人,对这所学校连参观都没参观过,却好指手画脚,也不望闻问切,隔着十万八千里就说人家病入膏肓,简直像当年意欲指挥领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真是高明得很啊!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话在今天真是显得越来越具有指导意义啦。 其实,何止是不相干的人喜欢不加以调查就盲目发表意见。就我观察,还有些相关的人,充分了解具体情况,却也在发表些言不由衷的言论。比如,近些年某次两会期间,作为代表的某全国重点中学主要负责人的某老师就在媒体采访时说:学生参加奥赛不可取,里面净是偏难怪题,应该鼓励素质教育。 先师孔子告诉我们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位老师到底对学科竞赛是什么样的态度,恐怕还得由实际行动来看。 据亚玲老师了解,这位老师可是一位知名的奥赛教练。这位老师的简历上光荣地写着“曾辅导多人获得国际XX奥林匹克金牌”。(估计这位老师教过的获省市奖项的学生比亚玲老师教过的全部学生都多呢。)作为他主要负责的这个重点中学,每年级都有一个班专门就叫“竞赛实验班”,把最优秀的学生分到这个班里,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入学时选择一门学科竞赛进行学习,有专门负责竞赛的老师进行辅导,中途想换门学科竞赛还得教学处备案才行!可想而知,这个班就是该学校升学成绩最为突出的班集体,也是中考生最希望能够进入的班集体。这样一所中学,拼尽全力在学科竞赛中捞金捞银,未有任何一年敢于松懈,生怕有哪一次竞赛成绩落后于其他中学,自然也特别了解学科竞赛生多么受一流大学的青睐,还常常组织竞赛获奖的优秀同学回母校讲座,讲讲他们自己的光辉竞赛历史和灿烂人生前景,但是这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还在媒体上说学科竞赛非常不可取,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当然了,咱们大家也非常理解,“素质教育”在当今的媒体眼中,实在是十分政治正确的一个词,从事教育的人都得提一提才行,而凡是考试就都得贬一贬,否则就显得自己跟不上社会了——何况还是两会代表,吸引眼球的漂亮话自然还是多多益善。至于私底下怎么做,那就不是媒体关心的范畴了。至于有没有误导同学和家长、误导“公知的虔诚拥趸”们,那更不需要关心了。自然,你们都不搞学科竞赛才好呢,到那天还不就靠我们学校一统天下了呀。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也切实地感到,如果有一天考试成绩真的不再重要,而真要彻彻底底地让同学们自由自在地去好好“素质素质”,那简直就是所有教师同行的福音啊!到那一天,所有老师都不再需要为学生的成绩而烦恼,再也不需要为怎么讲课而绞尽脑汁,也再也不用判卷子改作业啦——反正成绩不要紧,爱会就会不会拉倒呗!所以,为了全天下老师的幸福,我也觉得“应试教育”真是不可取,应该取缔!只是不知道“公知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来教自家孩子呀!
一篇文章让胡子宏出尽风头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5f8d10102v6de.html
作者:小郭面对近期媒体及网络炒作的胡子宏那篇《我为什么是衡水中学的虔诚拥趸》文章,褒贬不一。作为他的老朋友,我不得不旧话重提,写上几句。 胡子宏是一位有才干的文学家,文采飞扬、文笔流畅,堪称我省乃至全国散文高手,当年曾在河北省文坛有过重要一席之地。由于家庭变故(前妻去世),使他放弃了文学的痴爱,专心语文,特别是作文写作的研究,开始了办班挣钱的实惠生活,“远离官场,平淡文坛,收益金钱”。几年来,他高扬着“刻苦学习”的基调,迎合了衡中教学理念,大肆宣传,拔高吹捧,赢得了众多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和赞赏,同时,他也赚了个金盆满钵。 胡小鹄,胡子宏的大儿子,一个从小失去母爱,在“狼爸”的严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苦孩子,经受了一般孩子不能经受的身心磨难,发奋刻苦,深沉成长,保持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并借助于衡中的严格教育,苦熬三年,进入名牌大学继续深造,也成为了胡子宏忽悠的“王牌”资本。 衡水教育,特别是衡中教育,就像是个河北省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怪胎和毒瘤,严重地打破了全省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失去了社会主义的公道性,它把全省学生的尖子汇聚一校,不耻脸红地每年炫耀着考上清北大学的人数,“衡中已是全省的衡中”,它用衡水的教育资源服务和滋养了全省的优秀学子,增加了衡水本地学子求学的成本代价。“成就了一所学校,诋毁了全省的高中教育正常发展”,衡水已经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了。当然,它也给衡水带来了经济商贸的促进发展,更为一些人增添了无穷的政绩,这也是衡水人痛恨的根源。当然,对于每一个有公平正义感、有良知的人来说,都明白这些道理。如果是把衡水本地的孩子都教育成了如此的名牌大学学子,那才是真本事,那才是真优秀教师。全省最优秀的(高智商)学子集中到这里来,并且是不光彩地集中起来的,最后考上了名牌大学,却成了炫耀自己的资本,真的可悲可笑! 胡子宏,一个邢台人,却把儿子送到衡中来求学,用心良苦。当然,对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父母,不惜花费重金、求人送礼,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求学,无可厚非。胡子宏也没必要感恩戴德,如今还要为衡中教育做活广告。大家都知道,报纸宣传都是包装,外地参观来看都是做作,看看课间操、看看宿舍、看看展览室,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痛心疾首,失去良知的人们都在说着瞎话,闪光的亮点,海吹胡煽,到处忽悠。怎么不说说有多少外地生源,有多少复习生,学校实际有多少学生,收了多少钱?每年还要多少学子没有输送出去(而复习)?你胡子宏的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你知道还有多少没有考上吗?考不上的孩子都是“不刻苦”吗?“衡中不是保险箱”。 人是有智商差异的,家庭条件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再加上外界各种因素,所以人生的结果大相径庭。胡子宏、胡小鹄都是特殊材料的人,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另类,和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你真实接触就会体会到这点),他们思想超前、禀性偏激。我们只能学习他们的那种精神,却不能效仿他们的那种做法。“刻苦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了,尤其是当今社会,时代早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的孩子永远成不了胡小鹄,我们更永远做不到胡子宏那样文采四溢、狂妄张扬。 胡子宏,其实,应该老老实实办班,安安静静挣钱,照顾好妻子、奉养好父母、支持好孩子就可以了(再有富余的时间,写点优美的散文,让大家欣赏),不要整日里站着说话不腰疼,拿着自己优秀的儿子当标榜,为衡中摇旗呐喊,“衡中给了你多少好处啊?”什么985,什么211,就你懂得,就你明白,避重就轻,忽悠别人,少发表一些奇谈怪论。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决不像你忽悠的“刻苦”那样简单,毕竟普通的孩子是大多数。 近临知名之年的胡子宏也该老练稳重些了吧! 2014年11月12日中午
[转载]衡水中学为何如此暴戾 (2014-11-23 14:38:20
暴戾的,其实就是你们这些软刀子杀人的所谓的教育专家。
原文地址:衡水中学为何如此暴戾作者:杨东平
11月3日,我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是回应《中国青年报》的有关报道。因为我知道人们的看法很不相同,涉及一些教育基本问题;而且我相信道理越辩越明,希望能形成一场真正的教育大讨论。 现实却很冷酷,还没说几句话,人家就动粗了。11月5日,衡水中学官网发表了自称是学生家长胡子宏的文章,标题是《杨东平要是衡中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 http://www.hbhz.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215)百度一下,作者是河北省作协会员,邢台市文联干部,并非黑社会。既然也读过书,也写文章,为何就如此暴戾?令人震惊的是衡水中学居然堂而皇之地将此文挂在官网上,一幅很受用的样子。难道学校不觉得这种行为是与示范性高中不相称的,是可耻的、有辱斯文的?难道学校没有法律顾问,不知道这样的人身攻击要承担法律后果?衡水中学在给我们上课,将它的面目暴露无遗。原来它对待不同意见,它所号称的教书育人、素质教育,就是这样的!衡水中学的暴戾之气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老虎屁股摸不得? 近年来我对教育不良现象做过一些批评,完全是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的,既没有利益纠缠,也没有个人恩怨。我认为应该对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现象公开批评,公开讨论,以正视听,激浊扬清。然而,在现实中却经常“秀才遇到兵”。你一讲理他就骂人打耳光;你不理他,就趾高气扬,认为你不堪一击。你与他对骂,就把自己拉低为青皮泼妇的水平。这种动辄暴力的行为,使得任何严肃的讨论,迅即变为街头围殴的闹剧,极大地恶化了舆论氛围,降低了社会的文明水平。 尽管如此,既然开始了,我还是希望这堂课能上下去,对诸如以下这些问题开展讨论:什么是教育方针、教育法;公办学校是干什么的,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农村学校究竟能否从应试教育突围;为什么学校规模不能过大,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有《反垄断法》、禁止寡头垄断;为什么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许宣传高考状元,为什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得不到执行;政府的教育职责究竟是什么,怎样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等等。希望通过讨论,能够形成一些共识,并对治理超级中学乱象形成一些政策意见。建议《衡水日报》、《河北日报》、河北卫视、乃至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大众媒体响应,支持这一讨论。 当然,前提是摆事实讲道理,像小学生一样讲礼貌,不许骂人刮耳光。我之所以保留追究对方法律责任的权利,就是希望不致转移目标,使讨论能够进行下去。同时,也心存私念,希冀对方良心发现时,能够给我一声道歉。
凭什么道歉:我为什么要给杨东平几个耳刮子 (2014-11-23
凭什么道歉:我为什么要给杨东平几个耳刮子从小到大,我听多了理论的教诲,听多了口号下的蛊惑。年轻的时候,某些理论或口号在耳边喧嚣一下,我就容易动心,容易信以为真。人愈不惑,才知道,很多理论和口号只是高调,一旦遇到现实里的残酷检验,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令人们思维紊乱,不知所措。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下喧嚣的很多所谓素质教育的理论,就是经不起现实检验的纸做的花朵,一遇风吹雨打,马上凋零散落。不能否认,理论家们的出发点是很好的,无论是站在民族发展的角度,还是对个体家庭的教育,都试图指点迷津,以求皆大欢喜。但是,真理尚且有相对性,如果某些教育理论脱离实际,不能给平民百姓的孩子提供最具体最实在的成长谋略,那么,我们要它何用? 杨东平的《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就是这么一篇孤芳自赏、脱离现实的空想。倘若实现他想象的教育管理模式,必须先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是,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必须要均衡,各个中学的教育和管理处于一样的水平线上,学生数量和学校设置、师资力量、管理水平,要相配。二是,忽视高考对人才的选拔功能,学生们不存在升学的压力,即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乃至放弃中学教学对高考的针对性。三是,整个社会放弃社会阶层的流动,放弃社会角色的良性转化,放弃“人往高处走”的追求。四是,我们这个社会已经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已经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不存在生存竞争。 不仅杨东平的“校长梦”需要上述的条件,诸多所谓素质教育理论的付诸现实,都不能忽视上述的几个条件,否则,理论仅仅是理论,一旦跟现实脱节,就只能成为主观臆想。 诸多的“杨东平们”理论家,高调唱响,却不受用,怎么不可以打几个耳刮子呢?我想,这几个耳刮子还要打向那些迷糊家长,他们沉浸于理论的蛊惑,却在现实中找不到实现理论目标的办法。衡中的可贵之处,即在于摸索到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办学规律,呼应了这一方水土的人们,渴望提升社会阶层、提高下一代自身素质的根本要求。 打向“杨东平们”的第一个耳刮子,是对素质教育的混乱解读。有哪个专家告诉我们,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的素质教育包括哪些方面?怎么才能有量化的考核?为什么,一旦像衡中这样的学校,有了较高的升学率,却总是有些理论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对较高的升学率大加鞭挞?升学率高了,就不是素质教育了不成?为什么非得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升学率对立起来呢? 我想请“杨东平们”告诉我,如果我们农民的后代,通过高考,像你们的孩子那样成为都市的居民,有个高收入,享受都市的文化、教育、医疗资料,难道我们孩子的素质就没有提高?我们孩子接受的教育,难道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吗? 打向“杨东平们”的第二个耳刮子,是叫嚣所谓的教育人性化。在他们看来,像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之类的超级中学,那么严格精密地对学生规范化管理,那么旗帜鲜明地拼高考,那么众志成城地喊响名牌大学的目标,似乎就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逆天折磨。在他们看来,孩子们的青春应该是花园般旖旎多彩,而教师们的教书育人也应该和风细雨,温柔有加。他们总是把这些超级中学,想象成“人间地狱”,管理者在拿着鞭子,驱赶着一群疲惫不堪的孩子在拼高考。在他们看来,那些老师和学生,都在违背着所谓的教育规律,在傻乎乎地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我想请“杨东平们”告诉我,无论是衡水中学,还是毛坦厂中学,你们委身莅临指导过几次?当你们拿着高收入,颇有心得地研究所谓教育理论的同时,你们知道那些年收入不及你们十分之一的平民百姓,对孩子报以多大的期望吗?你们说应试教育是对孩子成长的摧残,我们却说,每一次考试都为我们的孩子搭建了一个成长的阶梯。如果照搬你们提倡的教育人性化,而忽视教育对人才的选拔功能,难道,我们的孩子怎么能超越父辈,使自己的生活摆脱拮据? 打向“杨东平们”的第三个耳刮子,是总是依仗所谓的素质教育,淡化高考,淡化应试。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但高考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就摆在那里。倘若没有高考,时下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很多人,就依然像父辈那样,或者劳作于田间,或者就职于工场。无论在国家机关,还是在高等学府,时下成为中间力量的那一个社会群体,多半都是沾了高考的光。如果没有邓小平复出后恢复的高考制度,时下我们社会的精英阶层,很难脱离父辈的生活环境。陈章良也许依然是沿海的渔民,俞敏洪也许依然在田间插秧。高考就是使人改变生活轨迹的金钥匙,你们何必淡化?怎么可以绕开高考、淡化应试去妄谈所谓的教育理论呢? 我想请“杨东平们”告诉我,你们以及你们的孩子,是不是沾过高考的光呢?如果给你们一把随意改革中国教育的马良神笔,你们难道能把高考的功能抹黑?为什么,你们谈及素质教育的时候,总是刻意地躲避开考试呢?倘若没有了高考,亲爱的教育专家们,请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怎么才能像你们那样,有一个安静宽敞的书房,有一张每月都发薪的工资卡,有一个可以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通过高考而“攀高”,有何不可? 打向“杨东平们”的第四个耳刮子,是这些人动辄搬用所谓的国外教育体制,总结出国外教育环境才适应的理论,来拿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来说事儿。这些专家们可谓登高看远,学识渊博,他们拿着国外的教育模式,指责中国的教育,巴不得一夜之间,让中国的教育管理向国外的教育来一个东施效颦。他们总是拿着民族发展的远大目光,把国内的教育抨击得一无是处。他们惯于把国外的教育模式,制作成一个“放之中国而皆准”的筐,凡是他们看得不顺眼的现象,都放在国外标准的筐里,挑毛病,找不足,完全忽视了中国的国情,非要把中国教育向国外教育看齐,否则就是中国教育的罪恶。 我想问问“杨东平们”,单凭你们的胃口,吃得消国外那种三成熟带着血丝的烤牛肉吗?国外教育确实存在着令人钦羡的优点,但是,这是在中国,离开中国现实,非要跟国外的教育体制看齐,说轻点,你们是在照搬理论,妄自菲薄,说重点,你们是在犯迷糊,瞎比较。如果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如果离开现实搬教条,你们研究的理论岂不是南橘北枳?无论是美国,还是在日本,甚至在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如果照搬照抄,硬要比较,只能让我们百姓笑话你们。 反过来再读《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作为学生家长,我们多半会觉得,那种凭空的设想,是搬着理论而皆准的美好梦想。而我们家长才知道,那一套设想,在中国行不通。如果行得通,那教育部为什么不取缔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四中?如果行得通,那为什么不把北京市和河北省的高等院校录取名额,根据高考生的人头,来一次统一的均衡分配?如果行得通,那么中国千万所中学的校长难道都是木头脑袋没有意识到你那一套精妙绝伦的措施? 我是衡水中学的学生家长,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代表不了衡水中学。因此,我写《杨东平要是衡中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也仅仅是一个家长对杨东平想当衡中校长的反驳和不屑。如果说有暴戾之气,杨东平的板子,暂且打到我的屁股上吧。衡水中学的网站,既然能转载你的文章,那为什么就不能转载我的文章呢?你们一些专家,对衡中横挑鼻子竖挑眼,人家没有说你暴戾,怎么我的一篇反驳你的文章,就成为衡水中学的暴戾之气了呢? 我说打你耳刮子,我不觉得是在侮辱你的人格。你打了衡中的屁股,难道我就不能打你耳刮子?除了耳刮子,我的文字里,何曾出现过谩骂、侮辱的语言呢?你这等信口雌黄地称衡中转载我的一篇文字就为暴戾之气,那么,你岂不是把自己降格成青皮泼妇的档次? 我反驳你假如是衡中校长的妄言,哪里是什么“动辄暴力的行为”的行为呢?你既然想讨论,我当然愿意奉陪。不过,我想说的是,不要拿什么教育方针、教育法来说事儿,作为家长,我们不想把孩子的成长,与你的教育理论牵连起来。我只想争论一点,无论黑猫白猫,逮住耗子的才是好猫,无论这校那校,让我们孩子考上211、985大学的,才是好学校。如果你有本事,搞什么21世纪什么教育研究干嘛啊,你干脆应聘去做一个学校的校长,看看哪些家长或老师买你的帐就是了。或者,你别搞什么研究了,自己办一所民办高中,看看到那时,你的心态是不是会发生变化,看看你那套妄想,是不是有生存的土壤就中了嘛。 N年以前,共产国际的革命理论,非要攻打大城市,结果革命走向了衰败,实践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性。实践才是活生生的课堂。 十几个小时之间,我读到两个消息,一个是,“985”“211”仍是名企招人门槛,普通院校的研究生根本纳入不了招聘者的法眼。另一个是,企业招聘按学校标价:普通本科5000清华北大9000。残酷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家长,如果“杨东平们”空想理论,改变不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就业竞争,那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瞧,上述俩消息,就是摆事实,哪里还用讲什么高深的道理?小学中学12年,考个211、985,大学,这就是最实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道理。 杨东平们,像我这样的家长,不怕你嘲笑我们见识浅薄,也不怕你讥讽我们不懂得教育,更不怕你埋汰我们目光短浅。你们自管继续炫耀你们的高谈阔论,但我们只能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对我们有启迪的,我们就拥戴,对我们没帮助的,我们就置之不理。我们单个家长,没有承担起拯救人类的伟大使命,我们管不了很多,只能管好自己,独善其身。对我们来说,听你们一万句的忽悠,不如让我们的孩子多考一分更实惠,更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你们的理论,只是忧国忧民,站高看远,但对我们的孩子的生存提供不了一点实打实的帮助,那我们就会毫不客气地给你们耳刮子。衡中再不好,它让我们的孩子考了个好些的大学,这在别的学校难以做到。单凭这一点,我们就足以给予由衷的喝彩。你要是当校长,你设想得再辉煌,你能保证我们的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吗?我看够呛,我看就该打你耳刮子。 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残酷的社会生存竞争,就是作为家长对真挚的良心。给你一声道歉?凭什么?
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 (2014-11-28 12:18:46
我曾经把社会阶层分为5个层次:权贵阶层、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阶层。粗略地划定一下范围,权贵阶层指的多是处级以上公务员(只含少数处级),有一定贵族背景的人群(包括公务员们的家属和亲朋好友),这一批人掌握着众多的本地本区域的生存资源。这群人,大约在我国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一。富裕阶层,指的是年入超过三五十万,可以通过金钱运作,获取生存资源的那一群人。这群人,大约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十。
值得说明的是,权贵阶层和富裕阶层,在中小城市的数量微乎其微,在农村地区几乎为0。城市里工薪层和自谋职业者、广大农村的村民,毋庸置疑,就被划分到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阶层。
基于上述的社会阶层划分,让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要说,理论家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裕阶层的游戏。
第一个观点,当下教育担负着实现下层子弟渴望社会阶层上升的使命,而理论家们的所谓改革措施,多是忽视了这一点的。
三中全会以来,最伟大的改革措施,就是高考制度的恢复。邓公讲过:让一部分首先富裕起来。几十年来,除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一些商家淘得了第一桶金之外,高考制度也造就了一大批的富裕阶层。时下60年代出生的具有一定学历、掌握着某个地区某个领域权力的领导基层,多是沾了高考的光,否则他们可能依然在某个乡下或工厂里默默无闻。高考还造就了一大批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眼下在城市里过得舒服的,多是凭借高考实现了人生基层的转变。
在冷兵器时代,下层民众要想提升社会阶层,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科举制度,一是通过农民起义,而后者成功的大约只有朱元璋等寥寥无几的人。而在当今社会,改变社会阶层的途径还有什么呢?一是高考,二是做生意,三是买彩票。但,毋庸置疑,高考是绝大多数平民阶层提升社会阶层的主要的、惟一的途径。
十二年的学习成果,要在两天的高考中验证,这是一项多么严峻而残酷的竞争啊。但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现实就摆在那里。胜者王侯败者贼,你考上了名牌大学,就意味着生存的平台高了一层。不信,你看看名企招聘员工的标准,若非211、985大学,人家都不会瞅一眼的。有人非要较劲:难道名牌大学的学生素质就高了吗,高分还有低能的呢?其实,扯这些话没用,有些扯淡的闲人,总是喜欢拿个别现象代表普遍现象,拿个例否定全部。
一些教育砖家们所谓的教育理论,往往是忽视了当下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决定性作用,一直是就教育谈教育。那些教育理论,忽视了社会现实中各阶层生存竞争的严峻考验,淡化了应试教育对下层民众的重要性。他们一直在淡化应试,声嘶力竭地呼吁一大群快要饿死的人们不要抢馒头吃。这些扯淡的理论,自从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一直在缕缕不绝地喧嚣着。
再有一点,砖家们的教育理论,只是在一定范围的小气候内管用。譬如,在京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很多家长的家境富裕,城市的科技发达,孩子们受教育的环境,与乡下学校,可谓天壤之别。不可否认,这些城市的学生比起中小城市和乡下的孩子,不仅头脑敏捷思维活跃,而且见多识广多才多艺。令乡下孩子们羡慕的是,那些大城市的孩子,足可以去推崇什么素质教育,因为他们随便考个本三,就能在自身的城市立足。他们父辈占据的社会资源,已经能够使得他们轻轻松松地逃避高考的激烈竞争,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绕开高考,去海外留学。我们社会小康阶层以下的孩子,如果也讲究什么素质而分担对高考的重视度,那就根本不会改变社会阶层。换言之,如果你想吃饱,却信了专家的话,不去抢馒头吃,那你就活该继续饿肚子。
第二个观点,对于小康阶层以下的孩子们而言,最关键的就是应试素质,先考个高分数,上个好大学,先攀上更高一层的生存平台。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如果你不属于权贵和富裕阶层,那就必须时刻让孩子的学业与分数挂钩。如果你信一些砖家的话,稍微减轻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而谋划让孩子提高所谓素质,那么,改变社会阶层的难度将会扩大。
教育理论设想得总是很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可是,我们不要忽视,这些第一线的所谓人才,收入是很低的。技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985大学毕业的学生,从走上社会开始,就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收入有差距,受社会尊重的程度有差距,生存保障上也有差距。
民族发展当然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但是,我们把孩子培养成985大学的高材生,难道就不爱国了不成?有些无聊的人会说,都考985,那谁去上技工学校呀?其实很简单,刻苦学习的孩子上985,懈怠青春的孩子上技工学校。刻苦与不刻苦之间,未来的命运就泾渭分明了。
如果你是小康阶层的家长,可要想好了,我们的孩子跟大城市的孩子拼什么素质教育,那是拼不过的。从家境上,我们对孩子的投资比不上。例如,暑假期间,人家的孩子去美国转一圈,跟我们家孩子在乡下玩一遭,汲取的营养是有差距的。从教育环境上看,我们小康阶层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是有差距的。譬如,人家三岁的孩子,可以被父母教着英语对话,我们的孩子连英语字母都认不全。高层次的家长,是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人家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指导,远远超过我们这些低阶层的家长。
那么,我们要想提高孩子的社会阶层,跟富贵阶层的孩子拼什么呢?只能拼分数。既然分数是通往名牌大学的阶梯,分数面前,各阶层的学生都是平等的,那么,分数就是硬道理。激励我们的孩子刻苦学习,考得分数多一些,未来的生存平台就宽阔一些。
有人说了,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本一本二本三,与211、985真的区别很大吗?是,区别很大。在邢台,普通院校的研究生,通过应聘考试后,就会分到邢台山区的路罗中学任教,可能一生就窝憋在山沟里,而985大学的研究生,一般不会考虑到邢台这样的城市来。这种区别,其实就是高考分数决定的。
因此,把话说白了,如果你是低阶层的家长,还要头昏脑涨地跟着喧嚣素质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应试能力,那你就是迷糊蛋。
第三个观点,宁可做将军里的矬子,也不能做矬子里的将军,让孩子考个名牌大学是最实惠的事儿,没有必要担心孩子高分低等。时下,有些砖家会想当然地认为,那些考得分数高的学生,除了学习,别的都不懂。还有些人断定,那些只会应试的学生,除了死读书,未来没有什么发展后劲儿。就像著名的衡水中学,众多的毕业生考上了名牌大学后,有些砖家会抨击——衡中毕业的学生,即便是进了清华北大,也没有显得多么优秀,没有显出多高的素质,甚至,他们除了学习考试外,能力上并不超群。这句话实际上是句傻话,大凡是能考入名牌大学的孩子,能力上都是差不多的,除了极少数的学霸,谁又比谁强多少呢?凭什么要求衡中的学生必须在名牌大学里独占鳌头呢?
我们这些低阶层的家长要意识到,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其意义就是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上。名企招聘的时候,哪里管你是不是受了素质教育,只看你是不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如果是普通的本一以下的毕业上,根本连竞聘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理论,认清现实,认清自己。
有人当然会痛斥我——你这是短浅的眼光,你根本看不到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对这种人,只能讲,我看到的就是教育的长远未来,我看到的就是实打实的生存竞争。你可以让你家孩子去享受素质教育的快乐,然后去考个本二本三,而我,打着骂着,鞭子赶着,也得让孩子考个211。找工作的时候,就比较出孰优孰劣了。
对于期望提升社会阶层的家长而言,必须认识到,淡化考试去谈教育的理论,我们不能信。必须记住,分数就是硬道理。这个社会如果没有高考,百姓就会造反。
第四个观点,素质教育是一个伪命题,它借助行政权力把教育工作者迷惑了15年之久。素质教育的提出和确立,也是借着改革的名义。但是,这些年来,素质教育既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又没有一个可供操作的措施。素质教育,提高的具体是那些素质,它跟应试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教育部没有给出一个指导性目标。于是乎,各地都在傻乎乎地摸索,有的让学生练技能,有的让学生学国学,有的让学生快乐成长。举国上下的教育部门,都在高举素质教育的气质,喊响口号,又在斗志昂扬地拼升学率。
教育改革为什么举步维艰?为什么无论怎么改,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原因很简单,所谓的改革,试图淡化高考对学生们的压力,但是高考是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的枢纽要害。某些砖家的高考改革建议和设想,也在试图削弱高考对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只可惜,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还是那句话,教育砖家高声呐喊,不让一群饥饿的人去抢面包,那只能是空想。
又想通过改革,改变高考这种激烈的厮杀和竞争,又实在没有办法找到比高考更公平更准确的人才选拔办法。不改革,百姓会抱怨时下中小学教育的沉重课业负担,改革吧,因为绕不过高考,而只能换汤不换药。这就是时下教育改革面临的窘状。其实,越是基层的教师越容易意识到升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是他们没有发言权,只能浑浑噩噩听着素质教育的叫嚣,默默无闻地提高孩子们的分数。
说一句有些偏颇的话,多少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喊得响的口号,一旦被我们听信,我们就会上当。世事万物,有表面的规则,也有潜规则。实际上,应试能力的提升,是当下学校教育中须臾不可避开的潜规则。
好了,上面我的4个观点,肯定会砖家们的理论性的宏论相抵触的。砖家的理论,其实就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而已,我们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则要着眼于现实。
砖家们的理论,基本上都在淡化应试教育,他们的那些空想,只能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社会群体中存活。例如,社会上的富贵阶层和富裕阶层,大可不必去死读课本,大可不必通过高考来实现社会阶层的上升——因为他们的社会阶层已经处于金字塔顶端了。他们可以从容地实践砖家们提出的教育改革理论,打个比方吧,我们这些低基层的人在争先恐后地抢馒头吃,人家可以从容地摆一桌宴席,选择自己想吃的菜。
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如果真的改革,能不能像撒芝麻盐那样,把985、211、本一本二本三的招生名额,按照考生比例,统一分配到各县的教育部门呢?举个例子,如果把河北省与北京市的考生加以来,把北京市与河北省的高等院校也加起来,均衡地分配一下,北京海淀区学生分配的清北录取名额,与衡水市分配的清北名额一样,高考后,各个地区按照名额和分数顺序录取,这岂不是很公平吗?这样一来,衡水市那些正在苦读的学生,顿时就会像北京的孩子那样,有很多精力去“提高素质”。
为什么这么多教育砖家想不出上面的办法呢?上面的办法一旦实现,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会立刻解体,大家谁都不会抢生源,而且生源会分配得极为均衡。
可是,我的这种设想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具有话语权的领导和砖家们,是富人的代表,我们这些社会低阶层在利益分配上,总是会吃亏。即便是所谓的砖家,有几个人能想到平民子弟渴望赢得大城市生活的富裕和殷实呢?他们会建议农民的孩子去上技校,去做修理工,去实现教育的均衡。如果让他们的孩子去做修理工,他们的内心肯定也不是滋味。
理论总是很动人的,似乎在挥斥方遒之间,就能把我们的孩子未来,装扮得花枝招展。但现实很残酷,如果一种理论不适合我们,那就让我们果断地摒弃它。如果教育理论只适合那些没有生存竞争压力的富裕阶层,而不能改变我们低阶层的命运,那么,理论再好,也只是富人们的游戏。面对富人的游戏理论,我们只能不理睬它。
耳刮子应该扇醒谁——再谈我为什么给杨东平耳刮子 (2014-12-05
几个耳刮子应该扇醒谁 ——再谈我为什么给杨东平耳刮子
胡子宏
由中国青年报发起的关于衡中的讨论,这两个月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关注。我作为衡中的家长,写过几篇文章,其中一篇是《我为什么是衡中的虔诚拥趸》,还有一篇是《杨东平如果是衡中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前者发表在中青报上,后者被衡中网站转载,并且引起了杨东平的注意。杨东平随即写了篇《衡水中学为何如此暴戾》,而我又针锋相对写了《凭什么道歉:我为什么要给杨东平几个耳刮子》。
文章的争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公婆各有理。我说要扇耳刮子,并不是对杨东平的肉体伤害,而是表达了对其观点的强烈抵触。衡中网站分别转发了我们俩的文章,并没有厚此薄彼,他说衡中“暴戾”就显得有些不公道。充其量,我这个曾经的衡中学生家长在文风上“暴戾”了一些而已。
我和杨东平的博文,各有大量的拥趸。“胡杨之争”正在酣处,中国青年报发起的讨论尚未结束,工人日报、郑州晚报、郑州日报、钱江晚报、中国红网、荆楚网、共识网,纷纷妙文迭出。无疑,这场讨论很难产生定论,关于衡中的争论,只要它有惹人注目的升学率,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我看来,无论我的耳刮子如何暴戾,它应该扇醒那些脱离中国社会现实、拿着国内外教育行为进行比较、空谈教育理论的人。只要有所谓的理论家单纯地、一味地拿着教育理论,对衡中和应试教育进行“套改”,那么,这些人就该挨上几个耳刮子。当然,那些只会摆衡中“残酷”、感悟不透衡中教育精神内核的记者,也应该挨耳刮子。
我想问问所有指责衡中的记者、教育工作者,你们的文字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当你们家的孩子,面临着择校的严峻考验时,你们有几个不会削尖了脑袋扎向重点中学的怀抱?即便是你们确实想让孩子享受“快乐成长”的青春,可是,那些只能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们,会吗?
下面,我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再跟杨东平等理论家们较较劲。
一、 顶层设计有误,素质教育在基层没有土壤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发,文件明确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出发点即在于此。
十多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口号,都是自上而下地喊响。上行下效,关于素质教育的各种实践风起云涌,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可是,至今,在素质教育的操作上,从来没有一个成型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尤其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系统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素质教育究竟是个嘛玩意儿,理论家们一头雾水,基层老师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师们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是素质教育,学国学?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赏识教育?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似乎都能放进素质教育的筐,但是,谁也不能断言,上述的举措,就是素质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高考给学生们铺就了一条公平而极具竞争残酷的成长之路。千军万马竞过高考独木桥。37年来,高考改变了一批莘莘学子的命运,如今,高考带给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和发展后劲,已经显现出来。但是,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响之后,从上到下,教育工作者们提起应试,就变得羞羞答答。甚至,如果有哪所学校升学率高,如果有哪所学校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大,如果有哪所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那么,顿时就会有人抡起素质教育的大棒,进行抨击。在这种教育论调的大环境下,升学率很高的衡中,不幸中弹。
十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其实就是两张皮。一张皮,是给上级部门看的,摆出素质教育的架势,扛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另一张皮,就是家长们要求的、校长和老师们谋求的应试教育。无论素质教育喊得多么响,校长们的政绩就是落在升学率上,家长们对某所学校的信奉,就是看在升学率上。没有升学率,地方领导不高兴,学生家长不买账,学校校长和老师们也打不起精神,学校的孩子们也觉得没什么前途。
任何一个政策、措施、口号,无论出发点是多么好,但是对单个成长的青少年而言,没有带来实打实的实惠,那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素质教育,其实一直在备受争议中硬着头皮来开展。实际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全身心地去探索素质教育,到头来一旦却在升学考试中弄得蓬头垢面,坑害的就是麾下的一批学生。
亲爱的领导们、教育理论家们,亲爱的杨东平们,请告诉,有哪所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好又被家长和学生们买账?你们把山东的素质教育当作典型,你们以为,山东的孩子们在每周的两天假期里,都是在“提高素质”、“快乐成长”吗?有几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不是在题海里游出来的?高考就是竞争,明里不让竞争,暗里孩子们都在使劲儿。山东的素质教育,轻松的是老师和管理者,劳累的是家长和学生。凡是向往名校的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地促激励孩子刻苦学习。请看,一位家长就在我的QQ上说道:山东素质教育愚弄了多年,好在现在素质教育只是表面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名企招聘的时候,985高校毕业生就是受青睐。高学历和名校,就是孩子们就业的硬道理。素质教育喊得再响,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不啻于纸老虎,经不起风吹雨打。实际上,对于亟待脱贫致富的基层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得不到多少认同。如果大家都认同,那为什么那么多的学校以学生考上名校而自夸?
没具体目标,没评价系统,执意躲开升学率,执意淡化高考应试的竞争,素质教育眼下只能成为口号,硬着头皮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举步维艰。
二、解决应试教育和教育不公,目前没有良策
在谈及基础教育,尤其是一些人对衡中进行鞭挞的时候,往往搬出了教育理论说事儿,他们在叫嚣“教育公平”、“教育人性化”。杨东平也是试图站高看远,搬出教育理论,来流产衡水中学的所谓“怪胎”。
我注意到,共识网上有一篇《杨东平:不要再制造衡水中学的升学神话》。杨东平谈到,中国教育最严重的两个弊端是应试教育和教育不公。这个老同志再次拿出了北欧国家和台湾地区的教育经验来说事儿。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研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分清了北欧、台湾与中国现实的区别。我读了杨东平的一些博文,我注意到,他对国外教育进行过过深入探究,总结出国外教育的那么多先进经验。我想说的是,你把国外的那些经验,死板硬套地放到中国社会,到底管事儿不不管事儿?哦,你觉得香蕉好吃,非得提倡北方地区来种香蕉,这不是犯傻吗?
我想问问杨东平,你说中国教育最严重的弊端是应试教育。我说,中国教育最为珍贵的是应试教育。道理很简单,如果我的儿子想成为一个像你这样能够有一点话语权的专家学者,我儿子绕开高考,还有别的什么路?你说:“我主要的工作和研究就是贫困地区、西部农村的教育,多年来主要在贫困农村调研。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学校究竟能不能从苦读苦熬、拼时间拼命的模式中突围?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既然你研究了,那请告诉亿万的贫困农村孩子,除了高考以外,除了苦读苦熬之外,要想脱离农村的贫困,你发现了其他什么道路了吗?你搬用的“北欧理论”,能促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过上你家孩子那样的富裕生活吗?
我想问问杨东平,你说中国最严重的弊端是教育不公。你只看到了衡中这样的超级中学,对其他地区学校的“掐尖”不公,对孩子的“压榨”显得不公。可是,你看到了中国现实社会的不公了吗?你知道早些年在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的公务员队伍,有多少比例都有一定的“背景”吗?你知道公务员队伍里,有多少“官二代”“富二代”吗?你知道哪些被强拆的村民们在叫喊着“朝中无人”吗?这个社会存着偌多的不公,教育又怎么会公平呢?请你站在泰山之巅,俯瞰整个中国社会,除了高考以外,有哪些社会现实比高考更公平?你不让我们拼高考,那我们拼什么?当平民百姓的孩子试图攀升社会阶层却被高考堵塞的时候,难道只能“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吗?你脱离了中国现实,动辄搬用国外的教育,对相对公平的高考吹毛求疵,岂不是在空谈唱高调?
我想问问杨东平,你指责应试教育和教育不公,似乎衡中模式多么大逆不道。你怎么不指责京上广等地的重点大学,为什么把招生名额分配得那么不公?我们河北省区域内,没有一所985、211院校,你怎么不指责教育部不把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建设成985大学?京上广的孩子们,守着那么多的985、211,考上名牌院校的几率那么大,如果按参加高考的人头公平地均衡划分一下,让我们邢台市的985、211院校录取名额,像北京户口的学生那样均衡一下,衡中怎么又会有生存的土壤?我们这些家长,吃饱了撑得去投奔衡中吗?正如一个家长所言:如果想上重点大学,选择衡中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本市的中学也有很高的升学率的话,谁会去那个鸟都不拉屎的鬼地方?
我们都知道,社会已经两极分化了。一部分已经富裕起来了,但是,更多的人迟迟富裕不起来。我们都知道,京上广人民的收入比我们这些落后地区要高许多。京上广的人民的孩子,已经瞅准国外读书而躲避国内应试的残酷竞争,甚至“富二代”在争先恐后地移民海外。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我们,最实在的目标,只能是让孩子考个好点的大学,将来有个差不多的工作,多一些收入。实现这个目标,高考是最公平的途径。考不上,我们认倒霉,但是,你凭什么优哉游哉地指责我们的孩子太苦太累。我们的孩子不在苦累中拼高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我注意到,杨东平搬出了杜郎口中学和新绛中学来说事儿。对此,我专门百度了相关的资料。杜郎口中学的教改,貌似成功,但是别忘了,它是一所初中学校。单就中考而言,它的升学率较高,如果这种方法放在高中,恐怕没有任何校长和家长敢冒这个风险。因为高考考的是题,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就要铺开卷子,投入题海。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没有一个高中敢于学习或者模仿。再说新绛中学,它的做法与杜郎口中学异曲同工。它是一所高中,但是,查遍了网络,却见不到它的升学率。教改闹得再生动,升学率上不去,除了上级领导满意以外,家长和学生谁会满意呢?在百度新绛吧上,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提问:新绛中学今年有人考清华吗?有人跟帖说:有球,最烂的学校,课改害了一代人。还有人跟帖说:确实,今年参加高考的这届学生成了新绛中学课改的实验品和牺牲品。
如果教改的成功,只是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却无益于学生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的腾飞,这样的教改貌似是素质教育的成功,但要它何用?
三、衡中貌似“掐尖”,实际上是“用脚投票”
小孩只认对错,大人则权衡利弊。这就是思维上的区别。我们教育小朋友时,惯于告诉孩子,这样是错的,那样才是对的。而我们成年人,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只是权衡利弊,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就像给孩子找对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在鞭挞衡中的偌多文章中,不约而同地会谈到衡中的“掐尖”,意思是说,衡中升学率这么高,是因为汇聚了全省的初中尖子生。言外之意是,如果衡中有本事,别“掐尖”,把素质平平的初中毕业生,也培养成清北港的名牌大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斥责衡中“掐尖”的人,说得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衡中没有这么多的优质生源,升学率肯定会低不少。我想问,你们是不是想到了,衡中在10多年前是什么样子呢?当年李金池担任校长的时候,人心散,队伍不好带,学生也是打架斗殴,惹事生非,于是李金池加强管理,采取题海战术,拿出了“革命加拼命”的劲头,才逐渐地提高了升学率,逐渐吸引了大批优质生源。张文茂为首的教师团队,又打造了更加辉煌的衡中。我想问的是,衡中在起步的初期,靠的是“掐尖”吗?你们只看到了衡中的“掐尖”,怎么看不到衡中的培优呢?
那些指责衡中“掐尖”的人,是不是做过调研呢?在中考过后,同等成绩的孩子,进衡中的,多数上了985、211;不进衡中的,很多人进了普通本科。这该怎么解释呢?每年衡中考上的百名清北学生,如果不进衡中,你们就以为他们真的能考上清北吗?很多校长指责衡中“掐尖”,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政绩不够好找借口而已。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尖子生当作他们的实验品,然后提高升学率,自己的政绩提高了,自己的学校也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前景。可是,哪个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做你的实验品呢?
那些指责衡中“掐尖”的校长们,他们一边指责衡中“掐尖”,与此同时,他们难道不也是在纷纷地“掐尖”?衡中的招生,其实是等着优秀生自报家门,而他们一方面拼命留住优质生源,一方面又去下县和外地,掠夺人家的优质生源。他们骂衡中“掐尖”,下面的县中又在骂他们“掐尖”,于是衡水周遭的某些地方出现了这么一个状况:县中的校长们并不痛恨衡中的“掐尖”,衡中掐尖,顶多是三两个,而市级中学的掐尖,却是掠夺性的。看看吧,那些指责衡中“掐尖”的校长,一方面指责衡中,另一方面还在县中“掐尖”,他们挨的骂比衡中更多。
哪里是衡中在“掐尖”呢,全国中学都在“掐尖”。杨东平们指责衡中“掐尖”,人大附中不是吗?北京的其他名牌中学,不都在“掐尖”吗?你们对衡中指手画脚,那好,你们怎么不去批评批评人大附中呢?你们怎么不去抨击北京分得了那么多的名牌大学招生名额呢?北京的孩子们“吃得肚圆满”,乡下的孩子们“僧多粥少”,你们把指责衡中“掐尖”的工夫,去呼吁多给我们这些农业大省多分几个招生名额,中不?
实际上,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是相互衔接的。现实社会中,名企招工的时候,非985、211不要,这是一种“掐尖”。清华北大、985、211大学“掐尖”录取高分学生,使得高等院校已经分出了三六九等。这种大前提下,高中教育怎么会做到不“掐尖”呢?人才的培养本来就是“掐尖”的,学校教育本身就有选拔功能。在高等院校里,我们允许清华北大两大牛校,在霸气十足地招收高分学生,毕竟牛校的毕业生前景太好了。那么,在高中学校里,为什么不允许有霸气十足的衡水中学招收高分学生呢,毕竟衡中学生的升学前景太好了。如果杜绝衡中之类的掐尖现象,很好办。把985、211的招生名额,按照人头,到乡级中学,来个均衡分配,那就没有什么超级中学了,这样显得公平了很多。但是,行得通吗?
你说衡中“掐尖”,我却说是“用脚投票”。同样一根好木料,进了衡中,就是擀面杖,换个学校,就可能是烧火棍。很多尖子生,舍弃了本地高中的优厚待遇和承诺,奔波几百里,是孩子们吃饱撑得吗?是家长们精力过剩想奔波几十次锻炼身体吗?有些校长在喊叫,哎呀呀,衡中招生,破坏了教育均衡,把我们的尖子抢走了。唉,这真是不害羞,分明是学生们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上在用脚投票,是尖子生争先恐后地奔向衡中,衡中不要都不好意思。一方是雾霾,一方是蓝天,谁会选择前者?
如果谁指责衡中“掐尖”,那好,请你让自己家的孩子、外甥、侄子,去选择一个升学率不怎么样、管理松散、学业轻松的学校去读高中吧。你把自己家孩子的教育资源,向那些升学率极差的学校均衡一下吧,免得自家孩子被“掐尖”。
四、必须认清理论,认清现实,认清自己
我注意到郑州晚报的记者写的长篇累牍关于衡中的报道。我疑惑的是,记者连衡中的校门都没有进取,他怎么就能写出这么长的采访呢?他采访了给孩子送东西的家长,于是夸大其累。他采访了校门口小店里的打工者,就喧嚣衡中之累。他在衡中校门口转了几圈,没进去。然后他去衡水教育局,碰了一鼻子灰。这种情况下,他就写了一篇长长的《谁是衡水中学“高考梦工厂”的推手》。明摆着,那么多文字,只是在网络上找到的关于衡中的资料的堆砌而已。
一个成熟的记者,写这样的一篇报道,至少得采访几类人。一是学生的家长,本地的,外地的。二是衡中学生,在校生,毕业生。三是学校的老师,校领导,任课老师。此外,还要观察几种场景。一是上课的场景,看孩子的精神状态。二是跑操的场景,看孩子的身体状态。三是作息的场景,看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情况。记者不可以先有了自己的偏见,然后围绕一些偏见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而凑成那么一篇文章。
偏见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衡水中学升学率太高了,而且没有任何的背景,这确实太惹人瞩目,无论衡中怎么做,有些人总是能找出相应的批评的理由。衡中升学率高了,有些人就说是“高考加工厂”。实际上,很多学校的管理也是这么严格,只是升学率低,才没有被斥为“高考加工厂”。衡中管理严格,有些人就拿着素质教育说事儿,似乎衡中的师生们都是应试的机器。那些同样管理严格,升学率不怎么高的学校,难道就是素质教育了吗?
现实中,素质教育大行其道,虽然不被家长们所推崇,但是,新闻报道又怎么可以违背大环境呢?即便是中国青年报的编辑和记者,我想他们也多数想让孩子送到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清华附中这样的名校里吧?甚至,如果他们的孩子在河北省参加高考,他们也愿意把孩子送到衡水中学来吧?不过,在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里,他们编发稿件的时候,难免有一种倾向。他们不敢像我这样,敢于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敢于对应试教育如此力挺。他们即便是喜欢衡中,也不会在发稿上倾向于衡中。
郑州晚报的记者没有采访几个学生、家长、老师,就长篇累牍地炮制稿件,中青报的教育版在发起这场讨论时,又发过几篇衡中家长、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文章呢?
让我们认清理论。无论理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一旦与现实脱节,那就是在唱高调,说空话。时下的素质教育理论,其实就是超越了现实的高调理论。在京上广深等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们可以绕开高考去国外留学,然后直接可以移民。我们中小城市的家庭,就不要对孩子的教育具有脱离现实的奢望。如果一个学校、一项措施,不能有助于我们孩子未来的就业和谋生,我们就不能买账。
让我们认清现实。30年前的那句口号犹在耳边回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共同富裕。时下,我们国家富裕的只是少部分人。在时下的社会里,优质的社会资源已经被先富裕起来的那一批人所占用,所谓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已经占领了社会资源的制高点。我们平民子弟要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拼高考。不要迷信专家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不要让孩子把目标定位在蓝领。通过青春时期的刻苦学习,考上好大学,然后成为靠智慧吃饭的人,这样才能达到生活的富裕。如果你家的孩子,懒得拼命,懒得学习,懒得考试,那好,就让他继续停留在小康和贫困阶层吧。让他做小贩的时候,像夹着尾巴的狗那样被城管追赶吧。让他做平民的时候,在强拆的铲车面前,以血肉之躯去拼命吧。让他在大病来临的时候东拼西凑地借钱治病吧。让他在繁忙的建筑工地上后悔年轻时没有认真学习吧。
让我们认清自己。理论的迷惑,往往会给我们勾勒出无比美好的前景,就像杨东平想当衡中校长,他觉得自己会管得很周全很完美。实际上,他提供的仅仅是菜谱,他不知道我们炒菜的时候,连原材料都凑不齐。如果我们按照所谓的菜谱去炒菜,却掌握不好具体的火候,只能把好端端的一锅菜炒得变了味道。很多理论听起来是那么回事,做起来却让人不知所措。就像微信的朋友圈里转发的那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听起来津津有味,但丝毫改变不了我们做人的风格。再高明的教育理论如果让我们听得一头雾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那还不如让孩子多做几张卷子管用。我们不怕教育家们说我们短视,名牌大学就在我们眼前,不激励着孩子去考,那该是多么的遗憾?
有一位大学生在我博客中留言:我来自贫困农村,目前是一名985的大学生,我感谢高考改变了命运,否则,想改变社会阶层,只能靠起义了。这句有些偏颇的留言,道出了高考对人生命运的重大意义。这就是摆在社会底层百姓面前的活生生的现实。
如今,我再次扬起耳刮子,理直气壮地与那些动辄国外教育的理论家们辩论。说我世俗也罢,说我目光短浅也罢,说我不懂教育也罢,但毋庸置疑,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我的身边,簇拥着一大群希望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如果再有人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来排斥众多社会低阶层百姓期待的升学率,那么,他们就该继续挨耳刮子。
对,我的耳刮子依然要扇向那些忽视社会现实,非要拿中国跟国外教育对比的教育家们,依然要扇向那些没有拿着素质教育借口,指责衡中暴戾的“权威”们。同时,还要扇向没有充分采访就堆砌材料对衡中大加鞭挞的记者们,扇向迷惑于素质教育而懈于激励孩子刻苦学习的家长们。
让我们把钦佩的掌声,奉献给那些为了改变孩子命运而激励孩子刻苦学习的家长们。让我们把由衷的喝彩,奉献给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在教学一线辛苦劳作的教师们。让我们把美好的祝福,奉献给那些勇于通过高考而赢得美好未来的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