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南
作者简介:张亚南(1956-- ),北京市人,女,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育测量、地理教科书研究。
摘要:截止到2012年,高考使用课程标准卷的省份已达到24个,与之相适应,近年高考地理学科命题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变革,主要表现为:注重评价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评价地理思维过程,强调考查学习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考;地理命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12)11-0100-0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于2004年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进行实验,标志并意味着2007年的地理高考命题首次以《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命题依据之一编制课程标准试卷。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相应的,截止2012年,高考使用课程标准卷的省份达到24个。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潜能,高考命题也在不断寻求形式与内容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1]由此,新的课程标准已成为继续进行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的重要推力和新的契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规定的学科内容、倡导的学习方式等都将成为高考命题渗透、遵循和评价的标准。
从2007年至今,课程标准卷地理命题在遵循考试规律和原则的同时,努力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握实施课程标准后学习内容的改变并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虽然在试题题型和试卷结构上均与大纲卷相差无几,但题目的内涵、情境设计、能力考查方式、试题呈现形式及风格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将分析这些变化的依据,并阐释高考课程标准卷的地理学科命题设计思想。
一、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在此仅从高考命题的视角认识课程标准的实施对础教育产生的影响和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的转变
教学大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训专业人才,属于“精英”教育范畴。编制的指导思想明显以学科为中心,在内容选择及难易程度控制上较少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社会生活实际的关注也不够。
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人才生产模式”,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教育内容更多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及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倡导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2]
这种价值取向的改变必定导致教育过程、方法和结果的改变,由此高考命题的设计思想也随之变化:注意启发考生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考生对考试内容的选择,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习能力的考查,重视对解题过程的评价,据考生群体的学业水平控制试题试卷难度等。
(二)课程内容的差异
课程标准中对地理课程内容采用了模块式的划分,其中必修部分分为三个模块,增加的区域模块体现了地理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征,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应用价值。此外,在学科内容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选取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反映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发展的内容(如3S技术)等。特别是设计了七个选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力求贴近学科及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社会重大问题,包括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环境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并更加重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如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等。
课程内容的这些变化无疑对命题影响甚大。课程标准版《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与范围即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而试卷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设置了选修模块的试题。选修模块的题目供考生自主选择回答,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于考试的公平,但命题采取了相对稳妥的办法,即选取被普遍选择的选修模块命题,并赋予有限的分数。目前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课程标准卷中规定了三个地理学科选修模块供考生选择其一: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每一模块的设计满分为10分。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此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其目标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特别倡导主动、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其中因考试的特殊性质及目前考试实施方式的局限而不能现场合作外,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其实是贯穿整个测试过程的,是能够通过解题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也对命题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考课程标准卷的地理命题
教学与考试是一对矛盾,尽管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属性上仍存在差别。因此,“地理课程标准”终究不能取代“地理考试大纲”。高考地理命题既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又必须尊重并遵循考试本身的规律和目标,摒弃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形式主义的干扰。经过几年的实践,地理命题在继承原来命题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命题设计思想逐渐形成。
(一)注重评价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地理命题一贯注重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卷试题的设计方式更是通过精心选择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素材,进行全新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和处理信息、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问题及其参考答案的设计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有一定限度的)开放性问题,以在保证效度的前提下,给予考生一定的答题空间,答题的结果能更真实反映或表达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C 30~C,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1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O.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8分)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6分)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
答案:
(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6分)
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6分)
(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评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3]
开放式的答题设计给予了考生表达个人意见、看法的机会,实质上是反映了其态度和价值取向。这样的试题及其答案的设计使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再是表面化的、形式上的、模糊的并带有标签色彩的空泛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可触摸得到的真情实感。
(二)注重评价地理思维过程,强调考查学习方法
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探究即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形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因此研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关注学习的过程,即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4]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解题经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获取信息一进入问题情境一应用知识分析、描述、阐释或论证(表达)问题。如果将研究性学习或探究的过程与考试解题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则不难发现,除去选题和交流的环节有差异外,其他部分可谓异曲同工。因此,高考命题所要做的是传达出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肯定和倡导:试题更侧重评价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课程标准卷地理试题的设
计则多以图文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
例2.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2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3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
(2)图4为图2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5]
例2题目线索清晰,从新加坡多雨但缺乏淡水,到调蓄淡水,再到启发学生想办法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围绕着“水”环境问题,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考生解题、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显示:从图像和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应用相关的气候、地形及地图分析等知识和技能解释新加坡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判断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提出合理的解决该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同时,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亦获得完整评价。
此外,地理课程改革由偏重学习知识转变为强调学习方法。而事实上,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支撑。课程标准卷的地理试题设计,则有目的地考查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包括空间定位的方法;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区域学习及比较的方法;案例分析及论证的方法等。由此更突出了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
课程改革提倡密切联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有用的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4]生存能力包括认识、适应、欣赏、享受、创造生活的能力。地理课程施于学生生存能力的影响是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懂得尊重各具内涵的多元文化,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有用的地理”还应当包括对学生终生发展具有影响和作用的地理知识、技能和能力。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因为地理课程不仅提供地理科学知识,它还传递着地理科学的精神、态度、习惯和方法,在领会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地理思维,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视角去看世界,有助于处理、分析各种信息,有助于正确审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有助于形成环境伦理观念和具有全球意识的爱国情感。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4]
地理课程标准卷的试题则注意选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设置新颖的情境,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生活或区域环境变化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论证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例3.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如图
5),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据图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 千米。
(3)试评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与环境效益。[6]
本题以杭州湾大桥为例,考查关于地区经济、环境和发展的有关问题。
修路架桥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行为。试题的内容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协调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顺应和有效利用自然条件,从而获取最大的劳动和经济效益。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在此建造大桥会遭遇到的自然方面的限制条件,如潮差大、台风多、流速急、桥墩地基不坚实、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等。题目还要求考生对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与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是希望考生能够运用通过学习地理而形成的环境观来审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第(2)小题是要考生根据图上的比例尺,通过实际测算得出答案。拥有这样的地理技能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未来负责任的公民,地理教育则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地理的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课程标准卷地理试题设置的情境与考查的内容,多取材于或涉及全球或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注意考量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能力,着力体现地理学的教育价值。例如,对于全球变暖的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人口问题等。 例4.图6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回答9~10题。 9.1951--2002年,我国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10.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7] 本题以我国50年气温增温的变化,映射全球变暖的事实。考生在分析地图信息并判断的同时,会意识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或将遇到的问题,这将有助于唤起未来公民的责任感。
以上就是近年来课程标准卷地理试题的主要设计思想。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也是一次转变教育观念、方式及教学内容的全新尝试。课程标准卷的地理学科命题力图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努力诠释课程改革的理念、观点和内容。当然,许多方面我们仍在学习探索,希望能在理解新课标、体现新理念的同时,促进高考形式与内容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王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地理)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课程标准卷)[Z]. [5]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课程标准卷)[z]. [6]教育部考试中心.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课程标准卷)[z]. [7]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课程标准卷)[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