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的开学第一天,那些不一样的小开心和小担心……、 2015-09-02
张梦麒、F. L 第一教育 美国妈妈 —— 美国小学的开学第一天
文 | 张梦麒
开学第一天,我带儿子和女儿到学校报到。
学校很近,开车5分钟就到了,走走的话,20分钟差不多。
和国内小学新生的爸妈不同,我们没有经历紧张奔波的“幼升小”考试,公立学校的学区都是按照住宅片区分配的。
当初买房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从房产经纪那里打听过了自己房子所属的学区,如果一直不搬家,我们连孩子未来会上哪所初中,或者哪所高中都知道。
女儿今年5岁,正好达到接受美国义务教育的年龄。与国内不同,美国孩子5岁开始就读小学,上的不是一年级,是kindergarten,我们习惯叫K,或者“小学预备班”。
如果孩子在9月份之后出生,那么在K之前,还要在小学里上一年TK。我的儿子就是这种情况。他今年7岁,11月份出生,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里呆了两年,一年上TK(也是免费教育),一年上K。所以尽管他比妹妹大22个月,却只比妹妹高一个年级。
去年学期结束之后,我们收到了女儿小学面试的通知,也就算美国的“幼升小”面试吧!面试定在11点10分。到了规定时间,我带女儿来到学校,与之前以为的人山人海不同,校园里空荡荡的,作为考场的图书馆里大概也只有两三个人。
老师给我一张问卷,简单得很,就问问孩子的性格(比如是不是领导型)、习惯,以及家长的期望之类。然后,带女儿到另一个教室回答问题,十来分钟就结束了。问女儿,女儿说老师让她口头描述了一下“冲马桶的过程”。
开学前几天,我们接到了学校办公室发来的开学通知,薄薄两页纸,放在一个信封里。
一张纸是给妹妹的,写着开学时间、班级名称、老师的名字,后面附了老师的一封信,说开学前一天会在教室里等待,家长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去交流。
另一张纸是给哥哥的,不过只写了开学时间,哪个班级哪位老师全都不知道。
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情。信封上本来只打印了哥哥的名字,后来大概办公室工作人员发现:呦!这家还有个孩子呢!就把属于妹妹的信件也塞进了同一个信封,然后用手写体在信封上加上了妹妹的名字。
公立学校节约成本可真是不遗余力啊。
开学日,兄妹俩背着两个硕大的书包——空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张纸都没有——总之什么都没装,快快乐乐地上学去。
来到学校,我们把妹妹送到教室门口,美国小朋友进教室之前必须先在门口排队,到点之后,由老师统一领进门去。排队顺序也不能乱,通常是按照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来排,如果谁来得晚一些,别的孩子会自觉地把地方给空出来。
在美国学校,对迟到的管理比较严格。上学迟到的孩子不能直接进入教室,必须去学校办公室开一张迟到证明,带着证明才能进教室上课。迟到次数多了就要接受惩罚,timeout,到其他教室或者办公室去坐冷板凳。
女儿顺利地送进去,儿子的教室还没找到。问了几个家长,得知一年级以上的班级名单要靠自己找,全部贴在学校食堂的落地窗上。
儿子一路小跑,带着我们找到食堂,顺利找到自己的班级:一年级2班。随后又一路小跑找到自己的教室。教室门口,孩子们无需老师招呼,已经自觉排起了队,队伍里有几个是去年儿子读K时的同班同学。
美国小学的班级并不固定,一年级的同班同学到了二年级可能就分到其他班级去了。而上体育课、音乐课的时候,又会把几个班级混在一起上。
8点15分,老师准时打开教室门(一分钟都不会早,一分钟也不会晚),每个孩子走过去和她击掌,然后走进教室。
送完孩子,家长们可以去学校咖啡厅参加迎新派对,那里准备了丰盛的早餐,三明治、水果、咖啡果汁,认识不认识的家长都在一起聊天。
从派对里出来,我跑到儿子教室门口看了一眼,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上课的纪律,比如,回答问题要先举手。
美国小学教学楼,一般都简陋得很,从外边看上去,一间间教室,就好像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工棚(也有人说像集装箱),只有到了初中和高中,才有国内那种高大上的教学楼。
校园也是开放式的,没有保安叔叔,也没有大铁门把守。操场倒是大得很,足球场篮球场,两层楼高的游乐设施,滑梯攀登架之类。
不过,每间教室的布置,大不相同。美国小学老师的办公室都在各自的班级里,而每间教室也按照每个老师的想法随便布置。
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除了共有的白板、孩子上课时坐的地毯之外,教室里还会有十几二十套课桌椅,课桌椅一般分成几组,围成几个圈,孩子们平时听故事,讨论问题,都盘腿坐在地毯上属于各自的小格子里,需要做书面作业的时候,会分成不同的小组坐在椅子上。
上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曾经参观过几间一年级的教室,真正能用“争奇斗艳”来形容。
墙上贴满了孩子的手工作业,屋顶悬挂着直达地面的养蝴蝶的笼子,最夸张的一间,壁橱里密密麻麻塞满了卡通毛绒玩具,就连老师的办公椅上都铺着几只颜色鲜艳的青蛙。
美国小学教室一角
总之,你会觉得小学还是幼儿园,而且没准比幼儿园更疯狂。
一天里面学了啥?
放学回家,女儿的书包里仍然是空空如也。儿子的书包里放着一叠装订起来的打印纸,还有他当天完成的作业。
美国小学没有教科书,教学资料全部都是老师从书上复印下来,然后分发给学生们的。作业也是一样,都是一张一张的复印纸。所以公立学校不收书本费,也不用购买辅导书、作业本,我来美国之后就没给孩子包过书,浪费了一手包书的好技能。
小学一年级第一天的资料是这样的——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作业
儿子第一天的书面作业之一是制作了一本书,书的内容是描述自己的学校、班级、老师和同学。从他的书上,我知道了他老师的名字,班上同学的数目(21个),以及他新朋友的名字。
不过,儿子的数学和拼写作业还是让我觉得挺崩溃的。开学还在学写字母A和字母B,数学仍然学习个位数加法(连十位数加法都很少),这些内容明明在TK和K里全都学过一遍了。
我安慰自己也许目前只是复习阶段,可是看到祖国孩子的一年级小学课本,我还是感到隐隐的着急啊。
女儿晚饭以后的表演倒是给了我很多安慰。
本来以为她一天下来什么都没学,结果发现她突然学会了五六首歌曲,还会讲三四个英文小故事。
老美的小学教育蛮有趣,他们把很多基础知识都编成歌曲交给孩子,比如为了让孩子学会单词yellow的拼写方法,他们就编首Y-E-L-L-O-W的歌曲;要让孩子学会26个字母的发音,同样编首歌,连唱带跳热闹极了。
两兄妹还上了体育课,妹妹学习了俯卧撑,哥哥上课的内容居然是——从滑梯上跑下来!
我问了他三四遍“真的是跑下来不是滑下来吗?”他给了肯定的答复以后羡慕地说:“我们操场上有两个滑梯,一年级只能从矮的那个跑下来,四年级就能学习从高的那个跑下来啦!”
上海妈妈 —— 淡定妈:一切都好,不缺烦恼
文 | flower
早上6点多被闹钟叫醒,起来准备送小学一年级新生小鱼去上学。虽然孩子他爸正休假,完全可以一个人搞定孩子上学的事。但这毕竟是孩子的新开始,我们决定隆重地一起送他去上学。
上周末两天,小鱼已经去学校体验了两个上午的小学生活。所以当他今天表示不愿意去上学时,我说:“你上周不是已经体验过小学生活了吗?没有那么难吧?”
我很清楚,小鱼从来就不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外向孩子。平时他温和随性,同时也谨小慎微。他在乎我们的看法,想做得更好又不够有自信。他对上小学最大的担心,是“小学学的东西太难了。”
天性是一方面,我没有给到他足够的信心也是一方面。但我想,所有人都会有面临新环境的忐忑和适应期,孩子也一样。对这一点,我并没有太多担心,他终究要走自己的路,而且他是个认真的孩子。
上学路上,小鱼还在唠叨着不想上学。和同龄人相比,他的个头偏小,心理年龄也偏小。他说:我真希望自己是一只蝉,这样就不用上学了……得知蝉只能活一个夏天的时候,他又说:那我最好变成一棵树……
我和孩子爸安慰了他几句,最终还是告诉他凡事都有代价,人类最聪明,拥有很长的寿命和行动的自由,也必须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孩子不算特别敏感,我们想借此让他明白承担这件事,可能有一点简单粗暴?
走路到学校差不多16分钟。从长长的通道往教室方向走的时候,娃都没回头看我们一眼。我猜他这时的心情还是有点小沉重,所以没心思跟我们发嗲,心里不由有点小辛酸,不过也就是一闪而过。
送完小鱼回家,我休息了片刻,才发现朋友圈里的上学送娃帖已经铺天盖地。并且,刷屏的绝不只是刚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家长们,二年级、三年级乃至高中生的家长们都在刷。
除了充满自豪感地晒娃的校名/校舍/校服的,还有发心灵鸡汤自我鼓励的,因为娃第一天上学而略感失落的,和磨蹭的孩子斗智斗勇大感抓狂的,纠结焦虑娃的学习能不能跟得上的,当然也有自始至终沉默的父母——其中有一些是根本没有去送娃上学的懒人们……
真是好大一出戏!看完大家的开学百态,我顿时觉得自己真算是个心(mei)胸(xin)开(mei)阔(fei)的妈妈,既不紧张焦虑,也不鸡血兴奋。
不过,晚上小鱼回家之后,我问了他一些情况,还是觉得有些焦虑。因为,我问课堂上学了些什么,他并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问他老师留了什么作业,他说数学和语文有作业,但是说不出具体是什么作业……
感觉一头雾水的我,开始有些不安,最后还是给班主任通了个电话。虽然说前些天我已经加了小鱼班主任的微信,但是一直没有被通过,后来宝爸说他们老师可能习惯于发短信之类。
电话通了,班主任解释说,学校不提倡老师多看手机,主张以电话或短信为主,以后会由家委会建微信群。现在这几天主要在给孩子们适应新环境、培养学习习惯等,没什么作业,家长不必太着急。
好吧,感觉开学第一天如同抓瞎,暂时似乎也只能这样了。我们除了和班主任老师有过家访时的短短照面外,其余老师都还不认识,看来暂时也只能多和班主任沟通了。
刚才又和另一个学校的小一生妈妈交流了下,她女儿所在的班级,一分好班老师就建了微信群,早就开始各种沟通了。只能呵呵了。
人生路漫漫,无论是孩子和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都在时时迎接着各种变化,谁也不比谁轻松,谁也不能代替谁去承担。但是我仍然相信,我们和孩子都会慢慢适应的,淡定,再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