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3|回复: 1

关于两次同课异构中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4 23: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逝忧伤、筎訡 于 2017-3-24 23:28 编辑

      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技能,这学期,我们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直到今晚,我们已经有两组同学完成了“同课异构”。两组选择的教学方式有一个共同之处:一位同学采用相对传统的方式,中规中矩地完成教学内容;另一位同学则用相对新颖的方式,运用大量的资料或者设计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运用资料,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这种方式是我们目前所提倡的。但是从我们两次“同课异构”的情况来看,我们目前对这种方式的把握还是不够,虽然形式新颖,但有漏洞百出。下面我就用甲和乙来表示两位同学出现的问题。
    甲同学选取的是“季风水田农业”,该同学运用了三份材料,分别涉及到水稻生长的习性、芜湖水稻种植的条件和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思考:①时间分配不合理。此部分内容共计用时43分钟,材料的解析(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用时23分钟,教材分析用时8分钟左右,板书和PPT用时12分钟左右。我们面对的全体是同学,不是真正的学生,这个“学情”远远超出真实的学情。同时,材料是为了揭示书本的原理,所以材料的分析与课本之间不宜割裂。②板书和PPT部分内容一致,存在重复之嫌。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板书也未必要把所有的原理和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但必须要展示出教学内容的框架和逻辑体系。③师生互动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层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重要,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除了问答的方式之外,眼神的交流也很重要。
    乙同学选取的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该同学采取知识抢答的方式,分组比拼。存在的问题与思考:①知识点问题化,但缺乏深度。单纯的把书本上的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多数答案都在书本中可以明确找到,深度不够。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有广度,同时也要有一定深度,需要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翻书就可以找到。②问题过多,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把握时间。一堂课下来大概有20左右的问题,每个问题要求学生思考30秒到1分钟不等。问题的设置在于质,而不在于量,问题的数量不一定引起教学的质变。③学生参与度先高涨后低沉,同时答题者往往屈指可数。快速抢答,问题简单,学生一开始情绪会很高涨。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新鲜劲过了,单一的形式已经让学生产生了疲劳,在没有激励和处罚机制的情况下,学生的参与度自然会下降。此外,学生的性格不同,外向型的学生答题次数比内向型多,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答题者就那么几位学生。④分组过程中,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效果一般,易流于形式。
    这些问题是我们准教师在探索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容易犯的错误。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多数都在模仿,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磨练,不断反思。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09:05 , Processed in 0.0796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